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間仙境蓬萊閣(周樂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間仙境蓬萊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人間仙境蓬萊閣》中國當代作家周樂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間仙境蓬萊閣

蓬萊閣素以「人間仙境」而著稱,巍巍然矗立在中國山東半島最北端的丹崖山上。蓬萊閣瀕臨黃海渤海,浪托雲涌、變幻無窮,恍如仙宮。宋代《蓬萊閣記》中記載「聽覽之間,恍不知神仙之蓬萊也,乃人世之蓬萊也。」。

古代帝王秦皇、漢武、唐太宗等,多次來此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世間流傳無數蓬萊的神奇傳說;尤以八仙過海最為精彩: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剛剛得道升仙的八位神仙—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齊聚蓬萊閣。

他們歡聚一堂開懷暢飲慶祝彼此升仙;觥籌交錯好不熱鬧。整個宴席其樂融融,酒至酣時,鐵拐李抱着酒葫蘆對眾仙說:「久聞蓬萊隔岸相對的長島山中;風景優美、仙樂悠揚,瓜果飄香、我們何不去乘興遊玩一下仙境,品嘗一下仙果。」眾神仙聽罷一致贊成。

手搖芭蕉扇的漢鍾離提議說:「既然都是神仙了,我們就不乘船了,用各自的寶器渡海你們覺得如何?」眾神仙都覺得這個提議好,紛紛起身興高采烈地來到海邊。漢鍾離首當其衝,把手裡的芭蕉扇扔向大海,扇子瞬間大如蒲蓆,他跳上芭蕉扇向大海深處飄去……

何仙姑緊隨其後將手中的荷花輕輕放到海里,頓時荷花變得大如磨盤,何仙姑輕巧一躍站在荷花中央,緊隨漢鍾離迎着海浪飄然而去。其餘眾神仙不甘示弱;瀟灑隨性的呂洞賓、倒騎毛驢的張果老、嚴肅冷峻的曹國舅、心靈手巧的藍采和,能歌善舞的韓湘子、憨厚幽默的鐵拐李,紛紛將自己的寶物置于海中;八位神仙各顯神通,憑藉各自的寶器凌波踏浪、漂洋渡海,悠然自得地奔向蓬萊閣對面的長島山;留給後世「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成語典故,影響甚廣。

當我們走進蓬萊閣,隨處可見八仙的身影;一樓牆壁上裝飾着八仙的壁畫由六組故事組成,二樓梁檁等處均有八仙彩繪,正中八仙的塑像描繪的是八仙過海之前,在蓬萊閣上開懷暢飲的精彩瞬間。他們或坐、或立、或臥、或傾,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八仙過海的神奇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這八位仙人性格迥異;處於不同時代、來自人間的不同群體。升仙之前他們各有不同身份,有皇親國戚、學子書生、也有將軍和乞丐。他們代表着社會各個階層,有着共同的的美好願望既社會和諧、包容的人文精神。

八仙在中國人心中占據着重要位置,千百年來形成一種「八仙文化」。人們甚至將一些生活用品也冠以八仙的名字:比如八仙桌、八仙椅、就連瓷瓶彩繪也以八仙圖案為美。可見八仙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深受百姓歡迎。

蓬萊閣因八仙過海的傳說與海市蜃樓的奇觀而聞名天下。

蓬萊景區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衡山為兩翼;經歷代重修、擴建,成為層層疊疊、錯落有序的古建築群;亭、台、樓、閣因山就勢,依海而建、蔚為壯觀,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

宋代第一大文豪蘇東坡登臨蓬萊閣親眼目睹海市蜃樓的奇觀,這種景象對古人是一種強烈的心靈震撼!驚嘆之餘蘇軾當即賦《海市詩》一首:

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盪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

詩中生動描述了「海市蜃樓」的奇妙景像,蘇軾的翰墨名篇使蓬萊閣更加聞名遐邇。清代畫家「袁耀」根據蓬萊閣「海市蜃樓」幻影,以寬闊的胸懷和超級想象力創作出《蓬萊仙境圖》描繪蓬萊仙境吞吐日月的壯麗景象。

現代科學觀念對蓬萊仙境形成的原因給與了權威性解釋,明確指出海市蜃樓是地球上物理反射的光,經大氣折射而形成的虛像,既光學幻影。每年春夏,夏秋之交,蓬萊北邊的海面常會出現如此奇觀。

儘管科學給出了最完美的答案,但人們對「蓬萊仙境的嚮往」卻被永遠固定下來,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神話賦予了奇妙美好的前景。人們喜歡的還是蓬萊傳說中美麗的「仙境」。[1]

作者簡介

周樂凱,男,喜歡文學寫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