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市(官方音譯:Zhongshan;傳統外文:Chungshan),舊稱香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市境北界廣州市佛山市,西毗江門市,南鄰珠海市,東隔珠江口與深圳市相望。地處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南部是以五桂山為主的低山丘陵區,北部是平原河網區。西江主流磨刀門水道流經西緣,北江主流洪奇瀝水道斜貫東北邊界。全市總面積1,783.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6萬,市人民政府駐東區街道。

2018年12月,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17,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2名,中國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第8名。

2019年1月,中山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榜單[1]

得名緣由

中山因境內五桂山多奇花異卉而得名。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近代以來,湧現了中華民國國父兼首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等名人。1925年,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孫中山,香山易名為中山。

中山市是珠三角經濟圈的9個地級市之一,是一個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工業與農業為主相結合的城市。

歷史

在距今5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鑄銅石范等物。

前216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鬥,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02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09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析置香山縣,隸廣州府,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澳門原本屬於香山縣。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藉機在澳門半島定居。

林則主持禁煙原圖鏈接來自搜狐網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位於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戰場之一。1839年,林則徐廣東主持禁煙,8月16日駐兵香山縣城,令澳葡當局驅逐英商義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強行登陸,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趕走香山駐望廈村的縣丞,將澳門侵占。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國門開放,香山開始有學生出國留學,他們中的一部分,如孫中山、唐紹儀楊仙逸容閎蘇曼殊等日後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名人。此時的香山還有不少人外出從商,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皆為香山人創辦,在1830年至1900年70餘年間,上海香港廣州天津漢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國洋行的買辦中,中山人占了九成,其中知名的洋行買辦有唐廷樞徐潤鄭觀應等。

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廣東第三個光復的縣。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後,同盟會香港總機關決定在香山發動廣東的首場起義,林君復鄭彼岸林警魂等人領兵起義後,進攻香山縣城石岐,於11月6日光復香山。民國成立後,廣州府撤銷,香山縣直屬於省。

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同年4月,當時位於廣州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為紀念孫中山,決定將孫中山的故鄉香山縣易名為中山縣。1929年2月,國民政府第十九次國務會議確定為全國模範縣,直屬國民政府。1930年6月,縣政府移治唐家環(又名唐家灣,現為珠海市唐家灣鎮)的中山港(Chungshankong),直至1934年10月遷返石岐(Shekki)。1937年12月國民政府授權,仍復隸於廣東省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1937年7月,日軍陸續侵占中山縣境內的一些沿海島嶼。1940年3月5日,日軍藤井兵團動用1萬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縣大部分地區淪陷。1942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和中國國民黨剩餘的一些部隊,共同開展敵後游擊戰爭。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山隨之光復。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國軍曾4次發動對五桂山鳳凰山一帶中共武裝組織的進攻。1949年10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攻下中山縣城石岐,國軍潰敗,自此,中國共產黨及其創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了在中山縣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山縣曾分別歸屬珠江專區、粵中行政區、佛山專區、佛山地區、佛山市管轄。1952年和1965年分別從中山縣劃出漁民縣(即後來的珠海縣)和斗門縣,後又陸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使中山縣的面積減少了43%。1953年改石岐鎮為石岐市,1959年石岐市併入中山縣。1979年開始,中山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採用的形式主要有「三來一補」和與外商合資,1980年開業的中山溫泉賓館是全廣東首家引進外資辦起的賓館。經過數年的發展,經濟有了長足進步,1983年12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中山撤縣置市,為縣級市,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2]

地理

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東部隔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南部通過丘陵台地與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門水道與江門市毗鄰,北部以河網縱橫的沖積平原與佛山市廣州市相連。中山市的地理座標為東經113°09′至113°45′,北緯22°11′至22°46′,東西寬45.3公里,南北長64.3公里,總面積達1800.14平方公里。

據地質學家考證,遠在5000年前,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片島嶼,陸地範圍僅包括今中南部五桂山一帶的山地丘陵。其後經過西江和北江幾千年來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漸向海推進,特別是在近900年時間裡,中山的北部才逐漸形成現在這樣遍布河網的沖積平原。

中山市現在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沖積平原和海灘等組成。南部為低山丘陵區,以五桂山、竹嵩嶺為主,五桂山的主峰海拔531米,是全市的最高峰。北部為平原河網區,地勢順着西江的流向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河流面積占了中山市全境的8%,包括有岐江,以及西江的幾大出海口——西海水道、磨刀門水道、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小欖水道、雞鴉水道等。另外中山東部的珠江口上還有橫門、大茅等島嶼,海岸線長26公里,淺海灘涂面積約3.19平方公里。

氣候

中山全境都在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氣候炎熱,雨量充足,屬海洋性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中山的年均降水量為1748毫米,降水量季節間變化很大,4月至9月間的降水量占到全年的81.3%。中山的年均氣溫為21.8℃,月平均氣溫以1月最低,為13.3℃,7月最高,為28.4℃。中山市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颱風和暴雨,颱風主要發生在5月至11月之間,暴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行政區劃

中山市的行政區劃是市、鎮兩級建制,是全國五個不設縣(區、縣級市)級編制之地級市之一(另外四個為廣東省東莞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儋州市),市下面直接管轄1個國家級高新區、5個街道和18個鎮,市政府駐地在東區。

經濟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與鄰近的香港和澳門少有經濟合作,經濟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在中國推行經濟改革的政策以後,中山做為鄰近港澳的珠三角縣市,成為了中國較早實行對外開放的沿海縣市之一。其後,中山吸引了香港、台灣等境外的大量資本進入,紡織服裝、五金、燈飾、家電、食品等傳統工業有了快速的發展,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開始興起。

中山曾是廣東的農業大縣,被譽為廣東的「魚米之鄉」,曾是桑基魚田種植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小欖鎮以菊花為首的花卉種植業在華南地區也相當知名[3]

中山市工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其後隨着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來着重於以工業和科技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占全市經濟總量的比重越來越高,2014年中山市工業的增加值為1559.9億元人民幣,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55.3%。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電氣機械、化學製品、金屬製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產業。

近年來,陸續有不少的世界500強企業和長虹、TCL、小鴨、格蘭仕、美的等國內大企業前來中山投資。中山本身也孕育了十個中國名牌或中國馳名商標,它們是樂百氏飲料、華帝燃具、鐵將軍防盜器、愛浪功放機、岐江橋醬油、櫻雪燃具、潔柔衛生紙、創爾特燃氣熱水器、偉來燈飾、康妮雅家居服飾。

在物流業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來對一批物流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政策,帶動了中山物流業的發展,一批大型物流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形成東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區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雛形。在房地產業方面,近年來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城市定位激發了中山房地產市場的巨大發展潛力,新鴻基、萬科和中海等中國大陸、香港知名房地產商相繼進駐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樂這樣在廣東房地產市場頗有名氣的品牌。在旅遊業方面,中山注重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塑造出孫文西路步行街、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美術館等一批富文化、歷史內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點,促進了中山旅遊業的發展。

人口

中山市各鎮/區

(街道)人口區劃名稱 指標面積(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萬人) 常住人口(萬人)
石岐區街道 22.58 17.4 20.2
東區街道 73.2 8.35 11.45
西區街道 25.18 4.12 6.82
南區街道 49.14 2.28 4.88
中山港街道 158.74 6.37 14.61
五桂山街道 101.23 0.77 2.17
黃圃鎮 88.35 8.53 12.73
南頭鎮 25.75 4.39 7.9
東鳳鎮 56.24 7.32 10.92
阜沙鎮 35.41 3.64 4.85
小欖鎮 71.96 16.09 31.63
東升鎮 76.76 7.02 11.87
古鎮鎮 52.29 6.99 14.96
橫欄鎮 75.74 5.76 7.52
三角鎮 70.13 5.67 8.87
民眾鎮 121.87 7.63 9.85
南朗鎮 152.47 3.99 8.72
港口鎮 71.27 5.87 9.6
大涌鎮 40.66 2.93 6.8
沙溪鎮 52.4 6.28 9.4
三鄉鎮 93.61 3.99 13.43
板芙鎮 79.7 3.44 7.7
神灣鎮 60.93 1.73 2.98
坦洲鎮 129.58 7.17 11.85

中山市的人口在近50年以來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勢頭,戶籍人口從1949年的59.9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136.03萬人,而近20年,隨着中山經濟的發展,外來人口增長迅猛,其數量從1990年的14.63萬人激增到2002年的107.51萬人[22]。2012年底,中山市的常住總人口已達312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40.82萬人,人口密度為1352人/平方公里。此外,祖籍中山的海外華僑和移居香港澳門台灣三地的移民共有80多萬人,分布在87個國家和地區,中山也因此被稱為「僑鄉」。

語言

中山市的人口中,以漢族人口居多,2010年末共有314.23萬人,占總人口的96.35%。而中山市的語言也以漢語為主,廣東省的三大漢語變體粵語客家語閩語在中山都有分布。

粵語主要分為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四種方言,粵語的使用人數占到全市總人數的84%,全市任何一個鎮區都有使用者,是中山市通用的漢語變體。

閩語主要分布在沙溪鎮、大涌鎮、三鄉鎮、南朗鎮及火炬區的張家邊等地,以村話為通稱,以方言島形式存在。

客家語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區附近,包括五桂山街道、神灣鎮及坦洲鎮的南部。

中山市是古中原移民組成的,以粵語為絕對權威,多本地語言並存格局的文化保守城市,從宋朝至清朝的多次移民潮造就了中山方言和民系種類的豐富性。中山使用客家話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粵東梅縣附近的客家話地區,使用閩語的居民,大部分來自福建、潮州。使用沙田話的居民來自於番禺、南海、順德等地,使用三角話的居民來自於東莞,使用古鎮話的居民來自於新會江門。近年來,隨着大量外來人口逐漸學習掌握廣東白話,使用粵語的人群也在大幅的增長。

文化

民間藝術

中山民間藝術可分為民歌、民舞、戲劇等。

水鄉文化

中山的民歌匯集了水鄉文化、廣府文化等多種文化傳統,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特別是在坦洲鎮附近的大沙田區,鄉民們自古就有在勞作和行船途中對歌競唱的習俗,這裡的民歌包括有男女在田間樹下談戀愛時唱的鹹水歌,談婚論嫁拜高堂時唱的高棠歌,以詠嘆調和嘆情為主旋的姑妹歌,還有漁民在划船途中唱的大罾歌。

這些民歌即興性很強,隨字求腔,2006年,它們以「中山鹹水歌」的名稱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4]。在沙溪鎮申明亭一帶流行的是另外一種風格的民歌鶴歌,通常和鶴舞一起搭配演出,並用三種地方方言融於一體來演唱。而在客家人居多的五桂山一帶,主要流行的民歌則是客家山歌和白口蓮。

民舞

是以模仿、獅、鳳、鶴等動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主要是調龍耍獅,舞燈擬船等形式,有舞獅、舞龍、木龍舞、鶴舞等幾種特色民舞。其中木龍舞和其它的舞龍有所不同,它的龍道具由整塊木頭雕成,通常重達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傳統節慶的時候,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在酒足飯飽之後就會借着酒力把木龍舞到街上,所以又稱為醉龍舞。木龍舞盛行於中山的長洲張溪大涌等地,其後還一直流傳到澳門、珠海,是傳統香山地區獨有的民舞。

粵劇

中山的戲劇主要是粵劇,粵劇是流傳於珠三角一帶以粵語演唱的戲劇形式。早在清朝同治年間中山開始有粵劇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國時期,中山的粵劇達到了一個頂峰,本土誕生了一批著名的編劇和藝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編劇蛇王蘇;創作了《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等名作、享有「粵劇鬼才」美譽的編劇唐滌生;改良粵曲唱腔,創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廣東民樂代表作的呂文成;「粵劇泰斗」薛覺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等。中山的粵劇直至今天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很多村鎮和社區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動的粵劇舞台,還有為數眾多的戲迷們組織的業餘曲藝社,據統計,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達1000多場粵劇演出。

民間盛會

中山一些大型的民間盛會有龍舟賽、小欖的菊花會、飄色巡遊等。

龍舟賽

是中山富有特色、歷史悠久的民間競技盛會,每到臨近端午節的時候,中山的一些鄉村都會舉行「龍舟出水」的儀式。鄉民們先到宗祠廟宇拜祭龍舟頭、龍舟尾後,再由村里最年長的老人舉着龍頭,率眾將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龍舟挖出來,裝上龍頭、點眼,再重新漆上豬油。儀式過後,村民開始組織起來進行訓練,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競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龍舟賽曾一度中斷了很久,直到1996年,龍舟競賽才開始在中山的許多地方恢復起來,特別是在石岐區,每年到端午節的那天,都有幾十條龍舟參賽,看龍舟競賽的市民人數眾多,龍舟賽已成為中山的民間體育盛會。

菊花會

是小欖鎮特有的民間傳統花會,鄉民在菊花會舉辦期間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會上把酒吟詩、賞菊畫菊,期間還有菊花戲上演。小欖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稱,早在南宋,便有小欖人開始種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於作盆栽的菊藝。1736年,小欖的一些文人舉行了比試各家菊藝的「菊試」,這成了菊花會最早的雛形。1782年,小欖舉行了首次的菊花會。現在每隔60年,逢中國傳統干支紀年的甲戌年都將舉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會,大會期間會每年或數年舉行一些小型的菊花會。1994年的菊花會是離現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會,吸引了800萬遊客前來參觀。2006年,小欖的菊花會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飄色巡遊

是一種以飄色為主角,輔以群獅游龍花車鑼鼓秧歌腰鼓高蹺、彩牌的廟會巡遊,在中山一些鄉鎮的傳統節日期間都會舉行這樣的巡遊活動。飄色主要由色櫃、色心、色腳、色梗、色扛等組成,通常以體重較輕的小童作「色心」,扮成《三國演義》、《水滸傳》、《八仙過海》等故事裡面的人物或神仙,懸在半空,以達到「飄」的效果。中山的飄色有黃圃飄色、小欖的水上飄色、南朗的崖口飄色[5]等,其中黃圃鎮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飄色之鄉」的稱號。

土特產

杏仁餅、粉果金咤、三月紅荔枝、神灣菠蘿、石岐硤龍眼、茂生圍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餅最為有名。杏仁餅是由90多年歷史的咀香園餅家首創,最初的杏仁餅是選用綠豆磨成粉,再製成杏仁狀的餅。杏仁餅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現在經過改良,己變成圓餅狀。

風景名勝

元朝,香山縣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評選出了「香山八景」,他們是阜峰文筆、石岐晚渡、長洲煙雨、金鼓朝陽、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虛春濤。歷經幾百年之後,現在只剩阜峰文筆仍成為一景,其餘七景都已不復舊觀了。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連續進行了兩次「中山十景」的評選活動,目前的中山十景為:中山故居、老街新韻、興中綴綿、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溫泉碧苑、阜峰文筆、長江疊翠、紫嶺鳴嚶、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遊景點的精華。

南朗鎮翠亨村是孫中山的故鄉,現存孫中山故居和中山紀念學校舊址,均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翠亨村也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南朗鎮欖邊村的茶東陳氏宗祠群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祠堂建築群之一,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韻」是指石岐區的孫文西路,是一條從隋唐開始建立、共有800多年歷史的老街。現存的這些老建築多半建於清朝和民國時期,多是歸國華僑所建,建築風格是歐式殖民地建築風格與嶺南騎樓風格的混合體,在建築學上被稱為「南洋風格建築」。1997年開始,政府對孫文西路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修繕,使其煥然一新,成為如今中山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還有一些熱門的旅遊景點,例如岐江公園、中山城、嶺南水鄉、詹園、橫門海上莊園、廣豐村旅遊區、泉林山莊、卓旗山莊、長江水世界、逍遙谷等。

教育

中山市於2005年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

高等院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等

在中山設有分校區的高等院校: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廣東理工職業學院中山校區湖南工業大學中山包裝學院等;

成人高校:中山市廣播電視大學、中山市新華專修學院等;

普通高中:市直屬高中: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第一中學、中山市華僑中學、中山市實驗中學、中山市濠頭中學、中山市楊仙逸中學、中山市東區中學、中山市小欖中學、中山市古鎮高級中學、中山市東升高級中學、中山市龍山中學、中山市第二中學、中山市桂山中學;

鎮區或民辦中學:中山市橫欄中學、中山市南頭高級中學、小欖實驗高級中學、中山市民眾中學、廣東博文學校、華南師範大學中山附屬中學、中港英文學校、中山市聯翔學校、中山外語學校等。

中等技術學校: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中山市體育運動學校、中山市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高中學校:中山市技師學院(中山技校)、中山市第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中山市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中山火炬開發區理工學校、中山市港口理工學校、中山市三鄉鎮理工學校、中山市東鳳鎮理工學校、中山市南朗理工中學、中山市坦洲理工學校、中山市工貿技工學校、中山市啟航技工學校等。

城市榮譽

中山市憑着城市綠化率高、環境衛生狀況良好、治安穩定等條件,近幾年陸續榮獲聯合國和中國政府的一些城市榮譽,在綠化、環境、衛生、城市建設、治安等方面的成績位於中國城市的前列。以下是中山市在1990年代以後所獲得的主要城市榮譽的列表:

城市榮譽 獲獎時間 頒獎機構
全國地級市十佳衛生城市 1992年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199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國家衛生城市 1995年 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國家園林城市 199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聯合國人居獎 1997年 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199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保總局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0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
全國暢通工程模範城市 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建設部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長安杯」 2005年 中共中央綜治委
全國文明城市 2005年 中共中央文明委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友好城市

日本,守口市:1988年4月18日。
美國檀香山市:1997年10月13日。
美國,阿拉米達縣:2002年11月11日。
澳大利亞凱恩斯市:2003年9月19日。
墨西哥庫利亞坎市:2007年6月1日。

視頻

中山市 相關視頻

中山市一中校慶宣傳片
中山市華僑中學60周年校慶宣傳片
中山市小欖中學(中山市外國語學校)宣傳片 【20160630】
中山市古琴協會 執古御今吳曉華從教十周年香港專場音樂會

參考文獻

  1. 中山入選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南方網中山新聞 2019-1-13
  2. 中山升格地級市30周年以來,人民生活更美好,南方網中山新聞 2018-3-2
  3. 僑鄉廣東中山小欖菊花會展出25萬盆菊花,中國僑網 2019-11-25
  4. 中山鹹水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5. 中山崖口田園飄色,人民網 2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