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智深,小說《水滸傳》中重要人物,梁山一百單八將之一。姓魯名達,出家後法名智深,人稱花和尚。
《水滸傳》全面展現了北宋末年的社會生活,不可避免會涉及到宗教話題。梁山上的宗教人士首選魯智深,他是朝廷的官員,身處北宋末年黑暗的官場,耳聞目睹其中的醜陋,他用拳頭幫助弱者,被逼出家,一生殺人放火卻能錢塘江聽潮後頓悟,沐浴更衣圓寂涅槃,成為梁山好漢中下場最好的好漢。[1]
生平
魯達本在渭州小種經略相公(種師仲)手下當差,任經略府提轄。為救弱女子金翠蓮,他三拳打死「鎮關西」鄭屠,被官府追捕。逃亡途中,經趙員外介紹,魯達到五台山文殊院落髮為僧,智真長老說偈賜名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智深在寺中難守佛門清規,大鬧五台山,智真長老讓他去東京大相國寺,臨別贈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
魯智深在相國寺看守菜園,收服眾潑皮,倒拔垂楊柳時,偶遇林沖,結為兄弟。後來林沖落難,刺配滄州,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在野豬林裏,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沖,魯智深及時出手,救了林沖一命,此後一直護送至滄州七十里外。智深因而為高俅所迫,再次逃走在江湖上,後與楊志等一起打下青州二龍山寶珠寺,當了頭領,就此落草。武松做了行者後,也來入伙。
後呼延灼率連環馬攻打梁山,為徐寧所破,只得投奔青州知府慕容彥達,要攻打二龍山。於是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三山聚義,攻打青州。宋江引梁山泊頭領下山增援,成功後三山好漢同上梁山,魯智深方與林沖重聚。
梁山一百單八將聚齊後,排定座次,魯智深為天孤星,位列十三,在戰鬥序列中為步軍頭領之首。不久,宋江在滿江紅詞中流露出招安之意,武松、李逵不快。魯智深說:「只今滿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宋江等受招安後,魯智深陪同宋江,重上五台山,參禮智真長老。師父說:「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臨別再贈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後來,宋江徵方臘,大戰烏龍嶺。魯智深追殺夏侯成,卻迷路入深山;得一僧指點,從緣纏井中解脫,生擒方臘。宋江大喜,勸智深還俗為官,蔭子封妻,光宗耀祖,智深說:「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宋江又勸他住持名山,光顯宗風,報答父母,智深說:「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宋江等凱旋,夜宿杭州六和寺。智深聽得錢塘江潮信,終於頓悟,於是沐浴更衣,圓寂涅槃,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焚化法語曰:「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只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人物評論
金聖嘆評論魯智深:「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2]
金聖嘆把水滸人物按好惡定了級別,魯智深被金聖嘆定為「上上人物」,因為他是梁山好漢中不多的俠客。[1]
《水滸》中的英雄,大多數是不謀的,不算計的,魯智深是不謀的典範。就做事而言,魯智深有兩個特點, 一,做前三不: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 二,做後三不:不悔,不怨,不惜。不悔已做的,不怨受惠的,不惜失去的。 他有一句格言: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
魯智深是一個簡單的人,隨遇而安,坦然接受命運。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挫折和轉折,是打死鎮關西之後,不得不做了和尚。武功一流的路至深在軍界非常適合併且已有相當基礎與人緣,按說前程遠大,突然變成了他極不適應的和尚,他應該是非常痛苦,但是,他卻坦然接受了,以後他有很多還俗再作軍官的機會,他都終身不改一件直裰,一穿終身,而且臨終聽潮聲圓寂成了正果。
魯智深固然好酒,但不貪酒,不酗酒,他常常是遇酒不吃——在桃花山,因為不喜歡李忠、周通的為人,滿桌的酒他便沒吃;在瓦罐寺,在極度飢餓中,面對着一桌酒菜和崔道成的邀請,他也沒吃;在暗中尾隨保護林沖的途中,他也一路不吃酒;在華州,急於救史進的他,面對着朱武等人殺牛宰馬和美酒,他仍是「一滴不吃!」,所以魯智深是一個率性而為,見義勇為,捨身赴義的人,但又極有分寸的人。[2]
和犯淫戒的裴如海和尚相比,魯智深的不貪色,是整部水滸傳所追求的道德規范。李贄對魯智深的評價最高,他在容與堂刻《忠義水滸傳》中評道:」此回文字(第四回)分明是個成佛作祖圖。若是那班閉眼合掌的和尚,決無成佛之理。何也?外面模樣盡好看,佛性反無一些。如魯智深吃酒打人,無所不為,無所不做,佛性反是完全的,所以到底成了正果。算來外面模樣看不得人,濟不得事,此假道學之所以可惡也歟!「」率性而行,不拘小節,方是成佛作祖根基。「[1]
鮑鵬山新說《水滸》魯智深 音頻
參考文獻
《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