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香艾(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 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
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
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
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形態特徵
艾草,草本植物,芳香且有益健。在我國,采艾治病迄今已有3000多 的歷史。
艾,性溫,無毒。據《本草綱目》載:「服之則走三陰,逐一切寒 .,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 :之人為康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
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 [1]
功效
苦燥辛散,能理氣血、溫經脈、逐寒濕、止冷痛,為婦科要藥。
用治脘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證,如艾附暖宮丸。
炒炭止血,可用治虛寒性月經過多,崩漏下,妊娠胎漏,如膠艾湯。
本品搗絨,製成艾條、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溫煦氣血。煎湯外洗可治濕瘡疥癬,祛濕止癢。
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草藥可以就地取材,
且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
對呼吸系統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艾葉煙薰防疫法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防疫法。
作用
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
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藥用特性
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
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傳統藥性理論認為艾葉有理氣血,
逐寒濕、溫經、止血、安胎等作用。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
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隨着醫學領域的不斷拓寬,艾葉的用途越來越廣。[2]
1、治療各種炎症
慢性支氣管炎:可用艾葉油膠丸,每次2丸,每日3次,10日為1個療程,
可連服2-4個療程,對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有很好療效。
亦可用鮮艾葉 1000g,洗淨切碎,放入4000ml水中浸泡4-6小時,煎煮過濾約濃縮為3000ml。
每次服40ml,每日3次,對慢性支氣管炎咳痰、氣喘、肢冷、舌淡者,能有效緩解症狀。
2、治療月經不調
經期延長:白朮、當歸、茯神、炒棗仁、桂圓肉、烏賊骨各10g,遠志、甘草、木香、艾葉炭、棕櫚炭各6g,
黃芪15g,人參3g,生薑3片,大棗4枚,水煎服。對氣虛型經期延長療效佳良。
不孕症:用艾葉與其它藥物配合製成食療藥膳,治療因脾腎陽虛所致的不孕症,有較好療效。
用法:取鵪鶉2隻,去毛和內臟,阿膠、菟絲子、鹿角膠各15g,人參、川芎各10g,艾葉30g。
先將菟絲子、艾葉、川芎、人參水煎去渣取汁250ml,後將鵪鶉和藥汁放蒸碗內,隔水燉爛熟,趁熱兌入阿膠、鹿角膠吃肉喝湯。
3、針灸
面癱:將干艾葉搓成花生米大的絨團,取2分硬幣大生薑8片,用針在薑片中心穿孔數個,
上置艾柱,先灸下關學x,然後由下關至頰車學x反覆移動。移動時薑片不能離開皮膚每片隔姜灸3壯為宜。
灸之皮膚溫潤紅熱,患者能忍耐為宜。每日灸1次,7日為1個療程 (口歪斜向左側,則灸右側;反之,灸左側)。
減肥:操作方法,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分別靠近關元、豐隆兩學x位,熏學x10分鐘左右,至局部發紅為止。
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一般3~5個療程能起到有效的減肥效果。
食用
艾草是南方一種傳統的美食,用它作為原料製作出來很受歡迎,
還有一些人直接將它作為蔬菜食用。[3]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