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香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香艾
圖片來自360百科

香艾,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馥芳艾納香Blumea aromatica DC.[Erigeron cochinense Spreng.;Conyza setschwanica Hand.-Mazz]的全草。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止血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外傷出血。[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香艾
漢語拼音:Xiānɡ ài
別名:山風風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祛風;除濕;止癢;止血
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外傷出血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香艾

拼音名:Xiānɡ ài

別名:山風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umea aromatica DC.[Erigeron cochinense Spreng.;Blumea leptophylla Hayata;Conyza setschwanica Hand.Mazz]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馥芳艾納香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

馥芳艾納香, 粗壯草本或亞灌木狀,高0.5-3m。莖木質,有分枝,具粗溝紋,被粘絨毛或上部花序軸被開展的密柔毛,雜有腺毛。葉腋常有束生的白色或污白色糙毛,節間長約5cm,在下部較短;下部葉近無柄,倒卵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20-22cm,寬6-8cm,先端短尖,基部漸狹,邊緣有不規則粗細相間的鋸齒,在兩粗齒間和有3-5個細齒,上面被疏糙毛,下面被糙伏毛,脈上的毛較密,雜有多數腺體,側脈10-16對;中部葉倒卵狀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2-18cm,寬4-5cm,基部漸狹,下延,有時多少抱莖;上部葉較小,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無柄或有長1-1.5cm的柄,花序柄被柔毛,雜有卷腺毛,腋生和頂生,排成具葉柄的大圓錐花序;總苞圓柱形或近鐘形;總苞片5-6層,綠色,外層長圓狀披針形,背面被短柔毛和腺體,中層和內層線形,背面被疏毛;花托蜂窩狀,流蘇形;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先端2-3齒裂,裂片有腺點;兩性花花冠管狀,向上漸寬,有腺體。瘦果圓柱形,有12條棱,被柔毛,冠毛棕紅色至淡褐色,糙毛狀。花期10月至翌年3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山林緣、荒坡或山谷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華南福建台灣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本品長 60-100cm,莖分枝,密被灰黃色粘絨毛和腺毛,質較輕脆,易折斷,斷面圓形,皮部菲薄,髓部白色,占莖的大部分。老莖基部木質化,黑褐色,堅硬。單葉互生,完整葉片倒卵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8-20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有時有裂片,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疏糙毛,下面被黃褐色絨毛,在葉脈處較明顯。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疏圓錐狀,總苞半球狀或近鐘形,總苞片4-5層,矩圓狀披針形。花托乎,蜂窩狀。揉搓後有清香氣,味辛、微苦。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止癢;止血。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風疹;濕疹;皮膚瘙癢;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香艾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香艾中醫中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