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谭人凤」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谭人凤(1860-1920),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县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
 
NML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谭人凤(1860-1920) 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 谭胡子 。汉族,湖南新化县 。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 年9月20日) 生于新化 福田村( 今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谭人凤少年时加入洪门会党。1904年 办"群志"小学,联络会党,谋划长沙起义。1906年 赴日参加同盟会,后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再入日本就学法政学校。1908年 赴南部边境,策划粤、桂、滇边境武装起义。1910年 于东京召集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赞成"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取长江革命"。1911年 赴汉促成文学社、共进会合作,并抵沪与宋教仁发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务部长。武昌起义爆发,至汉协助鄂军政府工作,又促湘军援鄂。曾参与制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随后指挥武昌防卫战,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 宋教仁被刺后,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 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 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词》等。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谭人凤  
 +
| 圖像    = [[File:T01b2820c46cc3478b3.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b2820c46cc3478b3.jpg?size=300x406 原图链接]]]
 +
| 圖像說明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
| 出生日期 = 1860 年9月20日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雪髯 ,谭胡子
 +
| 職業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
| 知名原因 =  辛亥革命元勋 同盟会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
 +
| 知名作品 = 《谭 凤集》</br>《石叟牌词》。
 +
}}
 +
 
 +
'''[[谭人凤]]'''(1860-1920) ,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汉族,湖南[[新化 ]]人。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 [[ 隆回县]] 鸭田镇南湾村)。谭人凤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同盟会]] 早期会员和重要骨干,在武昌首义为策反[[ 黎元洪]] 起了重要作用。谭人凤少年时加入洪门会党。1904年 办"群志"小学,联络会党,谋划长沙起义。1906年 赴日参加同盟会,后回国策应萍浏醴起义,未果,再入日本就学法政学校。1908年 赴南部边境,策划粤、桂、滇边境武装起义。1910年 于东京召集十一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赞成"组织中部同盟会以谋取长江革命"。1911年 赴汉促成文学社、共进会合作,并抵沪与[[ 宋教仁]] 发起建立同盟会中部总部,任总务部长。[[ 武昌起义]] 爆发,至汉协助鄂军政府工作,又促湘军援鄂。曾参与制订《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随后指挥武昌防卫战,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力主北伐,并于上海组织北伐机关。1913年 [[ 宋教仁]] 被刺后,回湘策动讨袁,失败后东渡日本。1916年 回国参加护国、护法运动。1920年 病逝上海。著有《[[ 石叟牌词]] 》等
 +
 
 +
== 个人简介 ==
 +
 
 +
谭人凤(1860年-1920年)是老同盟会员和重要骨干,曾多次参加起义,出生入死。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到[[日本]],为总结历史经验,他写下这么一段评语:"中山本中国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负虽大而局量实小,立志虽坚而手段实劣。观其谋举事也,始终限于[[广州]]一隅,而未尝终筹全局;其用人也,未光复以前,视为心腹者,仅[[胡汉民]]、[[汪精卫]]、黄克强三人,既失败而后,藉为手足者,又仅陈英士、居觉生、田梓琴、廖仲恺辈,而不能广揽人才;其办党也,又以个人为单位,始则放弃东京本部,专注重南部同盟,继者拒旧日同人,邀新进别开生面,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至揣测华侨心理,知必发难后始能筹款,遂不计成败,嗾人轻举妄动,败后无力维持,则尤其失人心之处也,以故前后举发十数次,靡费及数百万金,无一成功之效果,卒至进退失据,不亦可惜哉!"16岁考取[[秀才]],后累试未中,30岁时,在村内义学任[[塾师]]。在地方颇有威信,里中每有争议,务请他排难解纷。在教学的同时,开始联络会党,召集江湖朋友在家乡开山立堂,取名"卧龙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义"以自雄。[[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仿照"泰西教法",创办福田小学堂,接触新学,眼界渐开, 对时局日益关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前后,他与会党秘密联络,进行反清活动。
 +
 
 +
三十年,得知黄兴、宋教仁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发难,便在[[会党]]中加紧活动,先后奔走湘西和[[广西]],伺机响应。后闻宝庆会党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宝庆事败,为避免官府追捕,于三十二年(1906年)春离开县境,赴长沙,任新化驻省中学监督。同年冬,逃亡日本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十二月,萍、浏、醴起义爆发,他与[[周震麟]]、洪春岩、[[宁调元]]、[[胡璞]]等受同盟会委派,回国密谋响应。事败,于三十三年初复返东京,入法政学校学习。十一月,同盟会发起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他得知起义军占领镇南关,回国将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百金,前往参战。宣统二年(1910年)与[[宋教仁]]等酝酿并于次年成产同盟会中部总部,设机关于上海,他负责党务兼军事联络工作。奔走于长沙、武昌、九江间,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为中部总部[[黄兴]]的联络人。黄兴、[[赵声]]在香港设立起义机关统筹部,准备广州起义,谭应召前往参加。广州起义爆发,他要求参加敢死队,因年老体弱,被黄兴劝阻。广州起义失败,有些革命党人意志沮丧,他却振作精神,加紧在长江中下游活动,激励人心,促成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成见,实行联合,和衷共济,相辅而行"。宣统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他由沪赴武昌,参与[[湖北军政府]]的领导工作。二十二日,长沙起义成功,去长沙敦促[[湘军]]援鄂。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会上,当场"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军歌一首,激励士气。汉阳失守后,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城亡"的铮铮誓言,昼出[[洪山]],夜归武昌,率领军民,坚守阵地,苦战十天,终于保住武昌,"而固民国之基础"。[[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给他,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
 
 +
民国2年(1913年)年7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世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 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 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9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为林泉逸。在这里,写有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虽远在异国,仍关心讨袁大计。民国4年, 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民国5年6月回沪养病。6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他积极联络党人,坚持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
 +
 
 +
民国9年农历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沪病逝,终年60岁,孙中山为其治丧,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题其遗像"青霞奇御",国民政府追赠二级上将军衔,归葬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著作今人辑有《谭人凤集》。
 +
 
 +
== 人生经历 ==
 +
 
 +
'''家庭出身'''
 +
 
 +
谭人凤,字有府,号石屏,晚年又自号雪髯。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农历八月初六出生于湖南新化八都石鼓塘湾老屋(今属[[隆回县]]鸭田公社南塘大队)。
 +
 
 +
谭人凤有兄弟六人,他最幼。家庭世代务农,父亲谭忠宅及其六子一家,只有少许田土,力耕自食,勉可糊口。他因有兄弟的帮助,得以入学读书,并考取了秀才。他先娶新化水车毛田罗氏,生有子女四人,即长子德甲(一鸿),次子德金(二式),三子三星,早夭折,四女四巽。后娶扬州卞氏,又生子女四人,即五子德揖(五武),六女德顺(六娃),七女德宜 (七娥),八子八骏,幼夭折。
 +
 
 +
'''秀才办学'''
 +
 
 +
36岁以前的谭人凤,以[[老秀才]]的身份,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一所[[福田小学]],请了谢介僧等人担任教员,潜心文吏,未究时事。1895年偶遇[司乡邹价人经过,与谈古今中外事,皆闻所未闻,思想大有启发,因之一变而投身反清革命。我早年听乡里老辈讲过,谭人凤在家乡教书时,即以好骂出名,当地几个土豪劣绅,几乎被他骂遍了。他在朋友同志间也以好骂称.然而一骂之后,毫无成见,仍和好如初。他在地方很有威信,乡里人每有争议,必请他去排难解纷。在家庭里也很有威信,每早必持旱烟袋杆子敲侄辈的房门,喊他们起来出早工,常说:"三早当一工。"侄辈们跟他年纪差不多,都很敬畏他,乐于听命。
 +
 
 +
40岁以后,在1903年到1904年两年间,谭人凤在新化县城文场内办小学堂,仍操粉笔生涯,但接触面比较广些。
 +
 
 +
'''联络会党'''
 +
 
 +
据[[邹永成]]过去对我说,谭人凤在办福田小学的同时,即注意联络会党,召集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在那里开山堂,取名卧龙山,他自己作山主。后来又在宝庆府城分设一个山堂,先后吸收[[李燮和]]、[[唐镜三]]、[[李洞天]]等多人加入。照谭人凤自己的活说.他当初搞帮会活动,是"抱部落主义以自雄",尚未觉悟到献身关系民族前途的反清革命运动。
 +
 
 +
1904年暑假期间,有个朋友由日本归来,在县城里找到谭人凤,秘密告诉他:[[黄克强]]、[[宋教仁]]等将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省城发难。从这年冬季起,他加紧在[[会党]]中进行活动,发展组织。他与周叔川由隆回赴桃源,转往辰沅,再赴常德,到处奔走联络,席不暇暖。第二年夏天,应他的老朋友、广西警察学堂总办曾叔式和随营学堂总办蔡松坡的电邀,带领三个学生去广西。到广西后;在警察学堂挂个文案名义,实际上是作食客。后听说[[李燮和]]、唐镜三在宝庆起义,他喜不自胜,特地带学生岳森回来相助。半路上遇见唐镜三,才知道事情已经失败了。这时传闻宝庆官方将派兵勇到乡里来围捕,经过亲友殷勤相劝,才于1906年春离开县境,经宝庆到长沙,在草潮门新化中学堂任监督。
 +
 
 +
[[陈浴新]]1961年写的《湖南会党与辛亥革命》(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中,谈到谭人凤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暑假期间,常到长沙黎家坡遐岭庵来。呼他为"小友"。又谈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阳节,谭人凤召集湖南各地会党代表在[[岳麓山]]举行游山会。游山会后几天--九月十六,借庆祝黄兴30岁生日,与黄兴、[[刘揆一]]等组织华兴会,进一步联络[[会党]]。此说可疑。因为谭人风在《石叟牌词叙录》中说:"癸卯、甲辰(1903到1904年)二年间,余于邑城(新化)文场内办小学堂",并没有提到他曾到过长沙,也未提到他举行游山会、组织华兴会的事。且1904年农历九月十六,是华兴会长沙起义事泄失败日期,而不是发起成立的日期,它是先年九月十六黄兴30岁那天成立的。陈浴新所谓谭人凤1904年在岳麓山举行游山会,事关湖南近代史实,有待考证。
 +
 
 +
'''反清革命'''
 +
 
 +
1906年8月,谭人凤离开长沙去南京,由南京而上海。12月到东京时,适逢同盟会举行《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他也去参加了。会后,经先到东京的唐镜三恳切介绍,与黄兴相晤,畅谈两小时,决定加入同盟会。不久,萍、浏、醴大起义爆发,黄兴派他与[[周震鳞]]、洪春岩、[[何弼虞]]、宁调元、。胡瑛等回国谋响应。到长沙后,得知起义已失败,无计可施,又重返东京,入政法学校,插入五期班,时在1907年春。
 +
 
 +
同年12月,镇南关之役爆发,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等亲临阵地参战。谭人凤得到民军占领镇南关的消息,估计大有可为,立即把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借百金,偕同志前往参战,以遂平生之志。他们到达时,战事已结束,民军早已撤走,满腔希望,顿化烟云。黄兴此时正苦于子弹缺乏,因谭与广东钦廉道道台[[郭人漳]]有旧,黄过去在广西也运动过郭,便托他往郭处求接济。谭人凤赶到郭人漳处,郭认为革命军事败,态度忽变,最后并悬赏捉拿他。他脱离虎口,跑到广州,转回香港。在港看到报载[[黄明堂]]、[[王和顺]]、[[关仁甫]]起兵于河口,清军望风而溃,便情不自禁地割须改装再往,至则又是烟消云散了,空跑一趟,败兴而归。
 +
 
 +
1910年1月,同盟会南方支部运动广东新军起义已届成熟,黄兴从日本到香港,与赵声、[[倪映典]]筹划一切。黄兴走后,谭人凤接踵前往。结果新军起义以失败告终,他又一次怅然回到东京。
 +
 
 +
'''奔走两湖'''
 +
 
 +
1911年2月4日,谭人凤应黄兴、赵声之邀,由东京抵香港,当天晚上和黄、赵商谈广州起义计划。他认为两湖地当冲要,非先示机宜不可。征得黄、赵同意后,第二天即带2000元往上海,再到汉口,与[[居正]]、杨玉如等聚商于某旅社。
 +
 
 +
谭说:"余奉黄克强同志命,察看长江流域革命近况。并报告紧要消息。因黄同志与胡展堂(汉民)、[[赵伯先]](声)诸兄均在香港,备省同志毕集,决定今春在广州起事。南京、九江已有联络,两湖尤关重要,希望急起响应。"旋交居正600元,又与孙武200元,告知广州起义汁划,希望相机策应。2月间,谭偕刘承烈到长沙后,在路边井某日本旅馆召集同志开会,到会的有[[文斐]]、曾杰、肖翼鲲、龙铁元、[[吴超征]]、洪荣圻、何陶等十余人。谭在会上报告,黄兴鉴于往者以[[会党]]、新军或防营谋举事,往往坐失机宜。乃改由吾党同志自行发难,而以防营、新军为应援。决定手农历三月间在广东起事,湖南当急谋响应。当时议定,刘文锦在马队任排长,运动军界由文锦担任;绅学界由文斐、[[曾杰]]进行运动;会党方面,由[[焦达峰]]担任;经费接济,由龙萸溪、[[龙铁元]]负责。焦达峰不在省垣,谭等了几天仍未见回,就回上海转香港去了。
 +
 
 +
[[黄花岗起义]]前夕,黄兴由香港秘密进入广州,在小东营机关部进行部署。谭人凤也由香港赶来参加。当讨论进攻计划时,他认为10路进攻,应有一人居中司指挥调度责任,不应同时都告奋勇。最好先炸毙李准,合攻督署,再由赵声从城外以新军进攻,内应外合,较易得手。这个建议,因时机迫促,未被采纳。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从广州脱险抵香港,在港稍事逗留,折返上海。5月初到汉口,与[[孙武]]、[[蒋翊武]]等多次会商,建议湖北共进会、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通力合作,相辅相成。在谭人凤的策动下,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组成机关部,作为筹划武汉地区起义事宜的领导机关。
 +
 
 +
1912年,黄兴在南京黄花岗周年纪念会演说中赞扬他说:"……至于内地之布置,长江一带,谭人凤先生任之。谭先生身体多病,此时亦冒险力疾至鄂。"
 +
 
 +
'''汉上先着'''
 +
 
 +
1911年秋黄兴和谭人凤诗中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谭与湖北的两个革命团体早有联系,武昌首义他是出了力的。
 +
 
 +
武昌起义前夕,10月8日,谭人凤由沪到南京,约集同志,商讨响应湖北发难问题。事后,他同居正一起去武汉,船过九江时,即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10月14日渡江入武昌,与[[黎元洪]]相晤。黎向他倾诉了一大堆困难,他责以大义,促速下令进击清军。第二天早上,民军步炮各队大批过江进攻,清军不支,狼狈败退。商民欢声雷动,满街燃放鞭炮庆祝。经此一战后,士气愈旺,形势大变。
 +
 
 +
10月22日夜,长沙新军反正消息传到武汉,谭人凤立即向都督府请领快枪2000支,派任震运送回湘。两天后,他自己乘轮回湘,到长沙后,发现焦达峰的都督府一片混乱,[[立宪派]]组织了一个参议院总揽全权,焦达峰遇事受挟制。谭人凤看到了这个不正常情况,以外援事急,只好隐忍,而着重于敦促出兵援鄂。他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当场写了一首军歌激励士气,歌词是这样的:"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
 +
 
 +
不料[[王隆中]]刚率新军一部到湖北去,3天后,就发生了焦达峰、陈作新被害事件,立宪派篡夺了湖南的政权,[[谭延闿]]作了都督。这时,光复各省电促派代表往湖北开会,他与[[邹价人]]、[[廖笏堂]]、[[刘揆一]]被举为代表,于11月24日到达武汉。到武汉后,他与邹价人等赴王隆中军中演说,勉励大家奋勇杀敌。不久,黄兴离开武汉东下,准备进攻南京。黄兴走后,黎元洪打算退往[[葛店]],武昌情况危急。革命党人推举谭人风以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支撑危局,秩序稍为安定,不久,黎元洪也回来了。
 +
 
 +
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武昌集会,会上,推举新到会的谭人凤为临时议长。经过讨论,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随后,[[黎元洪]]遣人送到公文及旅费,委派谭人凤为议和代表,促赴上海、南京与会。他于12月26日到南京,参加各省代表会。这时,会议已在南京进行半个月了,正准备选举临时大总统。谭人凤曾在各省代表会上倡议举黎元洪为总统,但开票结果,[[孙中山]]在17票中以16票当选,黄兴得一票,无有及黎者。他一面参与各省代表的集会,一面仍以北面招讨使名义,在上海组织机关,准备北伐。但是,所谓招讨使者,是个空架子,唯一的兵力就是他的儿子二式从湖南带去的两营人。
 +
 
 +
'''谭宋交谊'''
 +
 
 +
谭人凤到东京不久,就结识了[[宋教仁]]。[[章太炎]]撰《前长江巡阅使谭君墓志铭》,说他"与孙、黄好尚异,独重桃源宋教仁,以为隽才。"这是事实。
 +
 
 +
1910年春,广东新军起义失败,宋教仁深为叹息,经常找谭人凤商量整顿办法,谭这时与新从国内来的邹价人、邹永成等同住在东京神田区。经过磋商后,他们向同盟会建议三策:一、在北方举事为上策;二、在长江流域举事为中策;三、在边疆举事为下策。后又决定以中策为上策,组织长江机关付诸实施。邹永成后来对我说过,他们在东京时,计划把新化县的锑矿专卖权卖给日本商人,以所得手续费作长江机关的活动经费。他说这个办法是邹价人想出来的,当时推宋教仁向日本交涉,他和张斗枢回新化与矿商接洽。他们回国后,还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组织一家广惠矿务公司,以便办理此事。
 +
 
 +
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医院疗伤,日唯以"报吾良友之仇"为念。5月18日,赵声忧愤致死,黄受刺激更深,时刻想到要去暗杀李准等清朝悍吏,"以酬死事诸君,庶于心稍安"。谭人凤这时在香港,极力劝阻,事后又邮电力阻,黄均不为稍动。宋教仁也是参与策划黄花岗起义的,对此次事败悲怆满怀,无限伤感。他和潭人凤以及其他同志,鉴于这次失败的沉痛教训,即时把握川、鄂、湘各省反对铁路国有风潮的有利时机,决定组织力量,重振旗鼓。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陈英士(其美)等29人,在上海湖州会馆开[[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会,谭人凤起草成立宣言,指出:"定名同盟会中部总会者,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帮,而以中部别之,名义上自可无冲突也。"在这次成立会上,谭人风被推为总务干事,兼负交通部之责,两天后又被选为总务会议议长。他随即往湖北组织分会,对文学社、共进会成员多方开导,晓以大义,因而出现了尔后团结对敌的合作局面。
 +
 
 +
1913年春,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胜利,宋教仁到处发表演说,抨击时政,大招[[袁世凯]]之忌。谭人凤在武汉相晤时劝他注意戒备,免遭暗算。宋不以为意。3月20日,袁世凯果然派人在上海暗杀宋教仁,两天后宋伤重殒命。谭人凤万分悲痛,亲撰挽联:"破坏建设一身兼,有思想,有学问,有才能,谓之政治大家曾何愧;瘈狗毒蛇全国布,无人心,无天理,无国法,成此暗杀世界岂能堪?"宋教仁死后,谭人凤办理丧葬事宜,照料遗族生活,计划周详,煞费苦心,极其奠重牺牲的亡友。
 +
 
 +
'''辛亥以后'''
 +
 
 +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谭人凤在临时政府中未居任何职位,而以北面招讨使名义驻节上海,无兵无饷,有时发发通电,表明政治态度。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谭人风通电反对。孙中山复电给他,认为"建设之事,自宜让熟有政治经验之人","吾党不必身揽政权"。优待清帝条件第一条规定逊位之后,尊号仍存,他列举理由,通电反对,认为"貌袭文明,实伏乱源"。有人倡议取消南北起义各都督,他又通电反对,"非大局敉平,断无解兵之理。……有敢动摇之行,义师共击之。"同年夏天,北京政府任谭为川[[粤汉铁路]]督办,无所建树。11月27日,袁世凯任谭为长江[[巡阅使]]。翌年3月10日,补上将军衔。
 +
 
 +
'''二次革命'''
 +
 
 +
宋案发生后,谭人凤离开北京到上海,其时刺杀凶手[[武士英]]已被捕获在押,[[赵秉钧]]、[[洪述祖]]与[[应夔丞]]的往返函电,也在应家搜获,可说铁证如山。他向孙中山、黄兴询问主张,孙说,若有两师兵,我当亲率问罪。黄说,此案证据已获,当可由法律解决。他反驳说:"孙先生之说空谈也,两师兵从何而来?黄先生之说迂谈也,法律安有此效力?"谭人凤当时主张遣使促湘、粤、滇三省独立,再檄各省同兴问罪之师。后来事实证明,他这个主张也是行不通的。在这以后,他往北京见袁世凯,往武昌见黎元洪,想进行调整,结果又是枉费心机。
 +
 
 +
1913年7月7日,谭人凤奉黄兴之命自上海返湘,与谭延闿面商,告以南京将宣布反袁独立,届时湖南应迅速响应。
 +
 
 +
7月15日,南京宣布独立,黄兴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章士钊任秘书长,通电各省,希望同张义帜。经过谭人凤一番策动,多数下层党人奔走呼号,谭延闿见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得不于17日召开全体会议,用省议会名义发出通电,宣布湖南独立。但到各省讨袁军事相继失利时,他见风使舵,于8月13日宣布取消独立。9月15日,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李烈钧]]、[[柏文蔚]]、廖仲恺、[[朱执信]]、邓铿、谭人凤、[[熊克武]]等。北京陆军部的通缉名单上,把谭人凤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在袁世凯的罗网下,国内已无容身之地,他被迫出走,亡命日本。抵日后,卜居于[[福冈县筑紫郡]]中之太宰府町,改姓名为林泉逸,以避袁探和日本新闻记者的耳目。直到袁世凯毙命后,才由日本回到上海,与孙中山、黄兴过从密切,共同商讨袁贼死后的斗争形势问题。翌年4月,黄兴国葬于长沙岳麓山,谭人凤专程返湘,参加国葬仪式。
 +
 
 +
1920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初六),谭人凤病逝于上海,终年60岁。长子一鸿扶柩返里,葬于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
 +
 
 +
== 人物评价 ==
 +
 
 +
"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
 
 +
--[[黄兴]]
 +
 
 +
"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
 
 +
--[[章太炎]]
 +
 
 +
== 后世纪念 ==
 +
 
 +
'''谭人凤故居'''
 +
 
 +
谭人凤故宅在鸭田乡南湾村塘湾里。南距县城85公里,北与新化县槎槎溪镇(原五溪乡)毗邻。故宅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为一正两横的木结构房屋,现保存完好。宅后山峦起伏,竹木葱笼,宅前有池塘,水清如镜,波光倒影,相映成趣。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
 
 +
1991年,隆回县人民政府将谭人凤故居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各级政府加强了对故居的保护和管理,成立了保护小组,配置了消防器材,保证了故居的安全。
 +
 
 +
'''谭人凤墓'''
 +
 
 +
民国元勋谭人凤于1920年归葬茅田(现湖南省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望上台下的谭家山。与周围的山不同,此山山体硕大,状如肥猪,山顶石脉裸露似城墙。 谭乃[[苗田]]人,为何落葬于与之相隔四十里的茅田?因之,谭之夫人为茅田罗氏(查茅田罗氏九房族谱)。谭人凤来岳家必登此山。曾对山主说:"我死后就埋这山上。"并自选葬点。谭人凤去世后,,民国政府拨七十万银圆为其修筑墓陵。其后人根据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老马塘山,将老马塘山改名为"[[谭家山]]"。
 +
 
 +
葬法是:从山腰往山心里挖一个深洞,将棺木推进洞内,再用原土石充填堵塞洞口;然后在棺木上方相应的位置开挖墓框,培土坟堆三个,立三块青石碑,碑高约五尺,宽约三尺,均无字。自山脚用料石砌六十级台阶(谭享年六十岁)至墓前拜台。
 +
 
 +
辛亥成功,谭人凤功勋卓著。特别是武昌首义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政治上与孙中山等未曾保持一致。其一:孙黄等商议改散同盟会,组建国民党,谭表示反对。其二:首届民国总统选举,全国共十七省代表,谭为湖南代表之首。选举前谭怂恿个别代表投黎元洪和黄兴的票。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十六票,黎元洪得一票。虽然是无记名投票,但这一票显然是谭人凤所投。孙中山当选总统后未给谭安排任何工作和职务。其三:谭不满孙黄以软弱态度对待袁世凯。
 +
 
 +
基于以上原因,谭去世后,民国政府效法为武则天立无字碑,亦为谭人凤立三块无字碑

於 2018年12月10日 (一) 00:28 的修訂

譚人鳳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出生 1860年9月20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雪髯,譚鬍子
職業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
知名於 辛亥革命元勛 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幹
知名作品 《譚人鳳集》
《石叟牌詞》。

譚人鳳(1860-1920),字石屏,名有時,號符善,晚年自號雪髯,人稱譚鬍子。漢族,湖南新化縣人。清咸豐年農曆八月初六(1860年9月20日)生於新化縣福田村(今隆回縣鴨田鎮南灣村)。譚人鳳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同盟會早期會員和重要骨幹,在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譚人鳳少年時加入洪門會黨。1904年 辦"群志"小學,聯絡會黨,謀劃長沙起義。1906年 赴日參加同盟會,後回國策應萍瀏醴起義,未果,再入日本就學法政學校。1908年 赴南部邊境,策劃粵、桂、滇邊境武裝起義。1910年 於東京召集十一省區同盟會分會長會議,贊成"組織中部同盟會以謀取長江革命"。1911年 赴漢促成文學社、共進會合作,並抵滬與宋教仁發起建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任總務部長。武昌起義爆發,至漢協助鄂軍政府工作,又促湘軍援鄂。曾參與制訂《中華民國軍政府暫行條例》,隨後指揮武昌防衛戰,任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後,力主北伐,並於上海組織北伐機關。1913年 宋教仁被刺後,回湘策動討袁,失敗後東渡日本。1916年 回國參加護國、護法運動。1920年 病逝上海。著有《石叟牌詞》等。

個人簡介

譚人鳳(1860年-1920年)是老同盟會員和重要骨幹,曾多次參加起義,出生入死。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到日本,為總結歷史經驗,他寫下這麼一段評語:"中山本中國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負雖大而局量實小,立志雖堅而手段實劣。觀其謀舉事也,始終限於廣州一隅,而未嘗終籌全局;其用人也,未光復以前,視為心腹者,僅胡漢民汪精衛、黃克強三人,既失敗而後,藉為手足者,又僅陳英士、居覺生、田梓琴、廖仲愷輩,而不能廣攬人才;其辦黨也,又以個人為單位,始則放棄東京本部,專注重南部同盟,繼者拒舊日同人,邀新進別開生面,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至揣測華僑心理,知必發難後始能籌款,遂不計成敗,嗾人輕舉妄動,敗後無力維持,則尤其失人心之處也,以故前後舉發十數次,靡費及數百萬金,無一成功之效果,卒至進退失據,不亦可惜哉!"16歲考取秀才,後累試未中,30歲時,在村內義學任塾師。在地方頗有威信,里中每有爭議,務請他排難解紛。在教學的同時,開始聯絡會黨,召集江湖朋友在家鄉開山立堂,取名"臥龍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義"以自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他仿照"泰西教法",創辦福田小學堂,接觸新學,眼界漸開, 對時局日益關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運動前後,他與會黨秘密聯絡,進行反清活動。

三十年,得知黃興、宋教仁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在長沙發難,便在會黨中加緊活動,先後奔走湘西和廣西,伺機響應。後聞寶慶會黨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寶慶事敗,為避免官府追捕,於三十二年(1906年)春離開縣境,赴長沙,任新化駐省中學監督。同年冬,逃亡日本東京,經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十二月,萍、瀏、醴起義爆發,他與周震麟、洪春岩、寧調元胡璞等受同盟會委派,回國密謀響應。事敗,於三十三年初復返東京,入法政學校學習。十一月,同盟會發起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他得知起義軍占領鎮南關,回國將兒子一鴻的官費折抵百金,前往參戰。宣統二年(1910年)與宋教仁等醞釀並於次年成產同盟會中部總部,設機關於上海,他負責黨務兼軍事聯絡工作。奔走於長沙、武昌、九江間,準備在長江流域發動起義,為中部總部黃興的聯絡人。黃興、趙聲在香港設立起義機關統籌部,準備廣州起義,譚應召前往參加。廣州起義爆發,他要求參加敢死隊,因年老體弱,被黃興勸阻。廣州起義失敗,有些革命黨人意志沮喪,他卻振作精神,加緊在長江中下游活動,激勵人心,促成武漢"文學社"和"共進會"消除成見,實行聯合,和衷共濟,相輔而行"。宣統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爆發,他由滬赴武昌,參與湖北軍政府的領導工作。二十二日,長沙起義成功,去長沙敦促湘軍援鄂。在新軍出發前的誓師會上,當場"湖南子弟善攻取,手執鋼刀九十九;電掃中原定北京,殺盡胡人方罷手"軍歌一首,激勵士氣。漢陽失守後,任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立下"城存與存,城亡與城亡"的錚錚誓言,晝出洪山,夜歸武昌,率領軍民,堅守陣地,苦戰十天,終於保住武昌,"而固民國之基礎"。章太炎稱讚他:"若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黃興贈詩給他,有句雲"能爭漢上為先着,此復神州第一功。"

民國2年(1913年)年7月,孫中山等發動以討伐袁世凱為目標的"二次革命", 堅決主張聯絡各省"同興問罪之師,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 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譚人鳳等9人,將譚列為"湘省之亂"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隱居在九州福岡縣,更名為林泉逸。在這裡,寫有帶自傳性質的《石叟牌》,保存了許多珍貴的辛亥革命史料。雖遠在異國,仍關心討袁大計。民國4年, 致電蔡鍔"直抵燕雲,以誅元兇"。並往返於南洋、新加坡等地,籌款和組織力量,積極開展反袁鬥爭。民國5年6月回滬養病。6年8月,孫中山在廣東組織護法軍政府,他積極聯絡黨人,堅持維護南京臨時政府《約法》。

民國9年農曆三月初六(1920年4月24日),在滬病逝,終年60歲,孫中山為其治喪,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題其遺像"青霞奇御",國民政府追贈二級上將軍銜,歸葬新化縣文田鎮茅田村。著作今人輯有《譚人鳳集》。

人生經歷

家庭出身

譚人鳳,字有府,號石屏,晚年又自號雪髯。1860年(清咸豐十年庚申)農曆八月初六出生於湖南新化八都石鼓塘灣老屋(今屬隆回縣鴨田公社南塘大隊)。

譚人鳳有兄弟六人,他最幼。家庭世代務農,父親譚忠宅及其六子一家,只有少許田土,力耕自食,勉可糊口。他因有兄弟的幫助,得以入學讀書,並考取了秀才。他先娶新化水車毛田羅氏,生有子女四人,即長子德甲(一鴻),次子德金(二式),三子三星,早夭折,四女四巽。後娶揚州卞氏,又生子女四人,即五子德揖(五武),六女德順(六娃),七女德宜 (七娥),八子八駿,幼夭折。

秀才辦學

36歲以前的譚人鳳,以老秀才的身份,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一所福田小學,請了謝介僧等人擔任教員,潛心文吏,未究時事。1895年偶遇[司鄉鄒價人經過,與談古今中外事,皆聞所未聞,思想大有啟發,因之一變而投身反清革命。我早年聽鄉里老輩講過,譚人鳳在家鄉教書時,即以好罵出名,當地幾個土豪劣紳,幾乎被他罵遍了。他在朋友同志間也以好罵稱.然而一罵之後,毫無成見,仍和好如初。他在地方很有威信,鄉里人每有爭議,必請他去排難解紛。在家庭里也很有威信,每早必持旱煙袋桿子敲侄輩的房門,喊他們起來出早工,常說:"三早當一工。"侄輩們跟他年紀差不多,都很敬畏他,樂於聽命。

40歲以後,在1903年到1904年兩年間,譚人鳳在新化縣城文場內辦小學堂,仍操粉筆生涯,但接觸面比較廣些。

聯絡會黨

鄒永成過去對我說,譚人鳳在辦福田小學的同時,即注意聯絡會黨,召集一些江湖上的朋友在那裡開山堂,取名臥龍山,他自己作山主。後來又在寶慶府城分設一個山堂,先後吸收李燮和唐鏡三李洞天等多人加入。照譚人鳳自己的活說.他當初搞幫會活動,是"抱部落主義以自雄",尚未覺悟到獻身關係民族前途的反清革命運動。

1904年暑假期間,有個朋友由日本歸來,在縣城裡找到譚人鳳,秘密告訴他:黃克強宋教仁等將聯絡哥老會首領馬福益在省城發難。從這年冬季起,他加緊在會黨中進行活動,發展組織。他與周叔川由隆回赴桃源,轉往辰沅,再赴常德,到處奔走聯絡,席不暇暖。第二年夏天,應他的老朋友、廣西警察學堂總辦曾叔式和隨營學堂總辦蔡松坡的電邀,帶領三個學生去廣西。到廣西後;在警察學堂掛個文案名義,實際上是作食客。後聽說李燮和、唐鏡三在寶慶起義,他喜不自勝,特地帶學生岳森回來相助。半路上遇見唐鏡三,才知道事情已經失敗了。這時傳聞寶慶官方將派兵勇到鄉里來圍捕,經過親友殷勤相勸,才於1906年春離開縣境,經寶慶到長沙,在草潮門新化中學堂任監督。

陳浴新1961年寫的《湖南會黨與辛亥革命》(載《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四輯)中,談到譚人鳳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暑假期間,常到長沙黎家坡遐嶺庵來。呼他為"小友"。又談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陽節,譚人鳳召集湖南各地會黨代表在嶽麓山舉行游山會。游山會後幾天--九月十六,借慶祝黃興30歲生日,與黃興、劉揆一等組織華興會,進一步聯絡會黨。此說可疑。因為譚人風在《石叟牌詞敘錄》中說:"癸卯、甲辰(1903到1904年)二年間,余於邑城(新化)文場內辦小學堂",並沒有提到他曾到過長沙,也未提到他舉行游山會、組織華興會的事。且1904年農曆九月十六,是華興會長沙起義事泄失敗日期,而不是發起成立的日期,它是先年九月十六黃興30歲那天成立的。陳浴新所謂譚人鳳1904年在嶽麓山舉行游山會,事關湖南近代史實,有待考證。

反清革命

1906年8月,譚人鳳離開長沙去南京,由南京而上海。12月到東京時,適逢同盟會舉行《民報》創刊周年紀念大會,他也去參加了。會後,經先到東京的唐鏡三懇切介紹,與黃興相晤,暢談兩小時,決定加入同盟會。不久,萍、瀏、醴大起義爆發,黃興派他與周震鱗、洪春岩、何弼虞、寧調元、。胡瑛等回國謀響應。到長沙後,得知起義已失敗,無計可施,又重返東京,入政法學校,插入五期班,時在1907年春。

同年12月,鎮南關之役爆發,孫中山偕黃興、胡漢民等親臨陣地參戰。譚人鳳得到民軍占領鎮南關的消息,估計大有可為,立即把兒子一鴻的官費折抵借百金,偕同志前往參戰,以遂平生之志。他們到達時,戰事已結束,民軍早已撤走,滿腔希望,頓化煙雲。黃興此時正苦於子彈缺乏,因譚與廣東欽廉道道台郭人漳有舊,黃過去在廣西也運動過郭,便托他往郭處求接濟。譚人鳳趕到郭人漳處,郭認為革命軍事敗,態度忽變,最後並懸賞捉拿他。他脫離虎口,跑到廣州,轉回香港。在港看到報載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起兵於河口,清軍望風而潰,便情不自禁地割須改裝再往,至則又是煙消雲散了,空跑一趟,敗興而歸。

1910年1月,同盟會南方支部運動廣東新軍起義已屆成熟,黃興從日本到香港,與趙聲、倪映典籌劃一切。黃興走後,譚人鳳接踵前往。結果新軍起義以失敗告終,他又一次悵然回到東京。

奔走兩湖

1911年2月4日,譚人鳳應黃興、趙聲之邀,由東京抵香港,當天晚上和黃、趙商談廣州起義計劃。他認為兩湖地當衝要,非先示機宜不可。徵得黃、趙同意後,第二天即帶2000元往上海,再到漢口,與居正、楊玉如等聚商於某旅社。

譚說:"余奉黃克強同志命,察看長江流域革命近況。並報告緊要消息。因黃同志與胡展堂(漢民)、趙伯先(聲)諸兄均在香港,備省同志畢集,決定今春在廣州起事。南京、九江已有聯絡,兩湖尤關重要,希望急起響應。"旋交居正600元,又與孫武200元,告知廣州起義汁劃,希望相機策應。2月間,譚偕劉承烈到長沙後,在路邊井某日本旅館召集同志開會,到會的有文斐、曾傑、肖翼鯤、龍鐵元、吳超征、洪榮圻、何陶等十餘人。譚在會上報告,黃興鑑於往者以會黨、新軍或防營謀舉事,往往坐失機宜。乃改由吾黨同志自行發難,而以防營、新軍為應援。決定手農曆三月間在廣東起事,湖南當急謀響應。當時議定,劉文錦在馬隊任排長,運動軍界由文錦擔任;紳學界由文斐、曾傑進行運動;會黨方面,由焦達峰擔任;經費接濟,由龍萸溪、龍鐵元負責。焦達峰不在省垣,譚等了幾天仍未見回,就回上海轉香港去了。

黃花崗起義前夕,黃興由香港秘密進入廣州,在小東營機關部進行部署。譚人鳳也由香港趕來參加。當討論進攻計劃時,他認為10路進攻,應有一人居中司指揮調度責任,不應同時都告奮勇。最好先炸斃李准,合攻督署,再由趙聲從城外以新軍進攻,內應外合,較易得手。這個建議,因時機迫促,未被採納。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他從廣州脫險抵香港,在港稍事逗留,折返上海。5月初到漢口,與孫武蔣翊武等多次會商,建議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通力合作,相輔相成。在譚人鳳的策動下,共進會和文學社聯合組成機關部,作為籌劃武漢地區起義事宜的領導機關。

1912年,黃興在南京黃花崗周年紀念會演說中讚揚他說:"……至於內地之布置,長江一帶,譚人鳳先生任之。譚先生身體多病,此時亦冒險力疾至鄂。"

漢上先着

1911年秋黃興和譚人鳳詩中有句雲:"能爭漢上為先着,此復神州第一功。"譚與湖北的兩個革命團體早有聯繫,武昌首義他是出了力的。

武昌起義前夕,10月8日,譚人鳳由滬到南京,約集同志,商討響應湖北發難問題。事後,他同居正一起去武漢,船過九江時,即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10月14日渡江入武昌,與黎元洪相晤。黎向他傾訴了一大堆困難,他責以大義,促速下令進擊清軍。第二天早上,民軍步炮各隊大批過江進攻,清軍不支,狼狽敗退。商民歡聲雷動,滿街燃放鞭炮慶祝。經此一戰後,士氣愈旺,形勢大變。

10月22日夜,長沙新軍反正消息傳到武漢,譚人鳳立即向都督府請領快槍2000支,派任震運送回湘。兩天後,他自己乘輪迴湘,到長沙後,發現焦達峰的都督府一片混亂,立憲派組織了一個參議院總攬全權,焦達峰遇事受挾制。譚人鳳看到了這個不正常情況,以外援事急,只好隱忍,而着重於敦促出兵援鄂。他在新軍出發前的誓師大會上,當場寫了一首軍歌激勵士氣,歌詞是這樣的:"湖南子弟善攻取,手執鋼刀九十九。電掃中原定北京,殺盡胡人方罷手。"

不料王隆中剛率新軍一部到湖北去,3天後,就發生了焦達峰、陳作新被害事件,立憲派篡奪了湖南的政權,譚延闓作了都督。這時,光復各省電促派代表往湖北開會,他與鄒價人廖笏堂劉揆一被舉為代表,於11月24日到達武漢。到武漢後,他與鄒價人等赴王隆中軍中演說,勉勵大家奮勇殺敵。不久,黃興離開武漢東下,準備進攻南京。黃興走後,黎元洪打算退往葛店,武昌情況危急。革命黨人推舉譚人風以武昌防禦使兼北面招討使,支撐危局,秩序稍為安定,不久,黎元洪也回來了。

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武昌集會,會上,推舉新到會的譚人鳳為臨時議長。經過討論,通過了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隨後,黎元洪遣人送到公文及旅費,委派譚人鳳為議和代表,促赴上海、南京與會。他於12月26日到南京,參加各省代表會。這時,會議已在南京進行半個月了,正準備選舉臨時大總統。譚人鳳曾在各省代表會上倡議舉黎元洪為總統,但開票結果,孫中山在17票中以16票當選,黃興得一票,無有及黎者。他一面參與各省代表的集會,一面仍以北面招討使名義,在上海組織機關,準備北伐。但是,所謂招討使者,是個空架子,唯一的兵力就是他的兒子二式從湖南帶去的兩營人。

譚宋交誼

譚人鳳到東京不久,就結識了宋教仁章太炎撰《前長江巡閱使譚君墓志銘》,說他"與孫、黃好尚異,獨重桃源宋教仁,以為雋才。"這是事實。

1910年春,廣東新軍起義失敗,宋教仁深為嘆息,經常找譚人鳳商量整頓辦法,譚這時與新從國內來的鄒價人、鄒永成等同住在東京神田區。經過磋商後,他們向同盟會建議三策:一、在北方舉事為上策;二、在長江流域舉事為中策;三、在邊疆舉事為下策。後又決定以中策為上策,組織長江機關付諸實施。鄒永成後來對我說過,他們在東京時,計劃把新化縣的銻礦專賣權賣給日本商人,以所得手續費作長江機關的活動經費。他說這個辦法是鄒價人想出來的,當時推宋教仁向日本交涉,他和張斗樞回新化與礦商接洽。他們回國後,還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組織一家廣惠礦務公司,以便辦理此事。

辛亥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後,黃興在香港醫院療傷,日唯以"報吾良友之仇"為念。5月18日,趙聲憂憤致死,黃受刺激更深,時刻想到要去暗殺李准等清朝悍吏,"以酬死事諸君,庶於心稍安"。譚人鳳這時在香港,極力勸阻,事後又郵電力阻,黃均不為稍動。宋教仁也是參與策劃黃花崗起義的,對此次事敗悲愴滿懷,無限傷感。他和潭人鳳以及其他同志,鑑於這次失敗的沉痛教訓,即時把握川、鄂、湘各省反對鐵路國有風潮的有利時機,決定組織力量,重振旗鼓。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譚人鳳、陳英士(其美)等29人,在上海湖州會館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會,譚人鳳起草成立宣言,指出:"定名同盟會中部總會者,奉東京本部為主體,認南部分會為友幫,而以中部別之,名義上自可無衝突也。"在這次成立會上,譚人風被推為總務幹事,兼負交通部之責,兩天後又被選為總務會議議長。他隨即往湖北組織分會,對文學社、共進會成員多方開導,曉以大義,因而出現了爾後團結對敵的合作局面。

1913年春,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宋教仁到處發表演說,抨擊時政,大招袁世凱之忌。譚人鳳在武漢相晤時勸他注意戒備,免遭暗算。宋不以為意。3月20日,袁世凱果然派人在上海暗殺宋教仁,兩天後宋傷重殞命。譚人鳳萬分悲痛,親撰輓聯:"破壞建設一身兼,有思想,有學問,有才能,謂之政治大家曾何愧;瘈狗毒蛇全國布,無人心,無天理,無國法,成此暗殺世界豈能堪?"宋教仁死後,譚人鳳辦理喪葬事宜,照料遺族生活,計劃周詳,煞費苦心,極其奠重犧牲的亡友。

辛亥以後

1912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總統。譚人鳳在臨時政府中未居任何職位,而以北面招討使名義駐節上海,無兵無餉,有時發發通電,表明政治態度。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譚人風通電反對。孫中山復電給他,認為"建設之事,自宜讓熟有政治經驗之人","吾黨不必身攬政權"。優待清帝條件第一條規定遜位之後,尊號仍存,他列舉理由,通電反對,認為"貌襲文明,實伏亂源"。有人倡議取消南北起義各都督,他又通電反對,"非大局敉平,斷無解兵之理。……有敢動搖之行,義師共擊之。"同年夏天,北京政府任譚為川粵漢鐵路督辦,無所建樹。11月27日,袁世凱任譚為長江巡閱使。翌年3月10日,補上將軍銜。

二次革命

宋案發生後,譚人鳳離開北京到上海,其時刺殺兇手武士英已被捕獲在押,趙秉鈞洪述祖應夔丞的往返函電,也在應家搜獲,可說鐵證如山。他向孫中山、黃興詢問主張,孫說,若有兩師兵,我當親率問罪。黃說,此案證據已獲,當可由法律解決。他反駁說:"孫先生之說空談也,兩師兵從何而來?黃先生之說迂談也,法律安有此效力?"譚人鳳當時主張遣使促湘、粵、滇三省獨立,再檄各省同興問罪之師。後來事實證明,他這個主張也是行不通的。在這以後,他往北京見袁世凱,往武昌見黎元洪,想進行調整,結果又是枉費心機。

1913年7月7日,譚人鳳奉黃興之命自上海返湘,與譚延闓面商,告以南京將宣布反袁獨立,屆時湖南應迅速響應。

7月15日,南京宣布獨立,黃興被舉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章士釗任秘書長,通電各省,希望同張義幟。經過譚人鳳一番策動,多數下層黨人奔走呼號,譚延闓見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不得不於17日召開全體會議,用省議會名義發出通電,宣布湖南獨立。但到各省討袁軍事相繼失利時,他見風使舵,於8月13日宣布取消獨立。9月15日,袁世凱下令通緝孫中山、黃興、李烈鈞柏文蔚、廖仲愷、朱執信、鄧鏗、譚人鳳、熊克武等。北京陸軍部的通緝名單上,把譚人鳳列為"湘省之亂"的"首魁"。在袁世凱的羅網下,國內已無容身之地,他被迫出走,亡命日本。抵日後,卜居於福岡縣筑紫郡中之太宰府町,改姓名為林泉逸,以避袁探和日本新聞記者的耳目。直到袁世凱斃命後,才由日本回到上海,與孫中山、黃興過從密切,共同商討袁賊死後的鬥爭形勢問題。翌年4月,黃興國葬於長沙嶽麓山,譚人鳳專程返湘,參加國葬儀式。

1920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初六),譚人鳳病逝於上海,終年60歲。長子一鴻扶柩返里,葬於新化縣文田鎮茅田村。

人物評價

"能爭漢上為先着,此復神州第一功"

--黃興

"若夫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章太炎

後世紀念

譚人鳳故居

譚人鳳故宅在鴨田鄉南灣村塘灣里。南距縣城85公里,北與新化縣槎槎溪鎮(原五溪鄉)毗鄰。故宅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為一正兩橫的木結構房屋,現保存完好。宅後山巒起伏,竹木蔥籠,宅前有池塘,水清如鏡,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隆回縣人民政府將譚人鳳故居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以後,各級政府加強了對故居的保護和管理,成立了保護小組,配置了消防器材,保證了故居的安全。

譚人鳳墓

民國元勛譚人鳳於1920年歸葬茅田(現湖南省新化縣文田鎮茅田村)望上台下的譚家山。與周圍的山不同,此山山體碩大,狀如肥豬,山頂石脈裸露似城牆。 譚乃苗田人,為何落葬於與之相隔四十里的茅田?因之,譚之夫人為茅田羅氏(查茅田羅氏九房族譜)。譚人鳳來岳家必登此山。曾對山主說:"我死後就埋這山上。"並自選葬點。譚人鳳去世後,,民國政府撥七十萬銀圓為其修築墓陵。其後人根據他的遺願,把他安葬在老馬塘山,將老馬塘山改名為"譚家山"。

葬法是:從山腰往山心裡挖一個深洞,將棺木推進洞內,再用原土石充填堵塞洞口;然後在棺木上方相應的位置開挖墓框,培土墳堆三個,立三塊青石碑,碑高約五尺,寬約三尺,均無字。自山腳用料石砌六十級台階(譚享年六十歲)至墓前拜台。

辛亥成功,譚人鳳功勳卓著。特別是武昌首義為策反黎元洪起了重要作用,但他在政治上與孫中山等未曾保持一致。其一:孫黃等商議改散同盟會,組建國民黨,譚表示反對。其二:首屆民國總統選舉,全國共十七省代表,譚為湖南代表之首。選舉前譚慫恿個別代表投黎元洪和黃興的票。選舉結果是孫中山得十六票,黎元洪得一票。雖然是無記名投票,但這一票顯然是譚人鳳所投。孫中山當選總統後未給譚安排任何工作和職務。其三:譚不滿孫黃以軟弱態度對待袁世凱。

基於以上原因,譚去世後,民國政府效法為武則天立無字碑,亦為譚人鳳立三塊無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