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化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化縣

新化縣,古稱梅山,湖南省婁底市屬縣。地處北緯27°31′~28°14′,東經110°45′~111°41′,位於湖南中部,資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東南麓(古稱梅山)。轄區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轄26個鄉鎮、2個國營林場、1個經濟開發區,人口150萬(2016年)。境內多為山丘盆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環境宜人,素有「湘中寶地」之稱。新化是重點林區縣,礦產資源有煤、硅、鎢、砷、石墨、錫、鉛、鋅、銅、銻、鎂、黃金、高嶺土和石灰石等。

新化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區域,是中國梅山文化藝術之鄉、中國蚩尤故里文化之鄉、全國武術之鄉、中國山歌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

著名自然與人文景點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紫鵲界梯田、梅山龍宮、大熊山森林公園、油溪河漂流、北塔、文昌閣等。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新化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2018年10月22日,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2020年2月2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新化縣退出貧困縣。

建制沿革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梅山蠻」歸化後置縣。取「王化之新地」之意。

新化縣在周時為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屬楚地,秦時屬長沙郡,漢時屬長沙王國益陽縣。宋神宗熙寧五年置新化縣,隸屬邵州。南宋寶慶元年改邵州為寶慶府,新化屬寶慶府。元時屬寶慶路,行政長官稱縣尹。明清時屬寶慶府,行政長官稱知縣。 辛亥革命後,民國三年至十年(1914—1921)屬湘江道,民國二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938—1949)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行政長官稱縣知事或縣長。

1949年10月21日成立新化縣人民政府,屬邵陽專區,行政長官稱縣長。

1977年10月屬漣源地區。

1982年6月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屬婁底地區。

從1999年7月後,婁底地區改為婁底市,新化屬婁底市,縣人民政府駐上梅鎮。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新化縣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解放初,新化縣即建立區、鄉、村、閭基層政權,1950年11月,新化縣共13個區,248個鄉鎮,1951年10月,將第八區坪上等18個鄉、第九區龍溪浦等12個鄉和第四區田心等4個鄉劃入新邵縣,將第十區羅洪等20個鄉、第十一區水車等13個鄉劃入隆回縣。 1952年再次調整為21區,545鄉、3鎮,1953年5月,撤銷十九區,將江東等11鄉劃歸漵浦縣,留下大坪、鐵爐2鄉入第十二區,長峰鄉入第六區。同時,隆回縣第六區除福田、麻羅2鄉外,水車等12鄉重歸新化,為第十九區。

1956年撤區並鄉,設辦事處,1957年撤辦事處設基點鄉和城關鎮,1958年9月,除保留城關鎮外,農村區、鄉改建25個人民公社,1960年將禾青、毛易、礦山、中連、渣渡5個人民公社置冷水江市,1962年7月撤冷水江市入新化縣,就地置冷水江特區,1969年9月復置冷水江市,將冷水江、礦山2鎮和中連、毛易、梓龍、渣渡、禾青、潘橋、金竹山7個人民公社劃為該市行政區。

1975年將礦山、鐸山、三尖、岩口4個人民公社劃歸冷水江市

1984年5月,爐觀、橫陽、圳上3個公社改成3鎮。84個人民公社改設為鄉人民政府,將1199個生產大隊改為村,將城關鎮五一街改名南門街,建設街復名青石街,紅衛街復名南正街,勞動街復名井頭街,永紅街復名永興街,解放街復名西正街,東風街復名東正街。1985年3月,城關鎮增設立新橋、城南、城東、火車站、園株嶺5個居委會。

1986年12月,撤銷洋溪、白溪、游家、琅塘4鄉,分別併入洋溪、白溪、游家、琅塘4鎮。1988年8月,撤銷水車鄉,以其行區區域置水車鎮。

1989年12月,撤銷上渡鄉,以其行政區域併入城關鎮;城關鎮增設橋東、望城兩個居委會;年未全縣有2區級鎮,12區,8鄉級鎮,77鄉,6個農林漁場。轄1142個村委會,11743個村民小組(不包括農林漁場所屬村民小組)。

1992年,在橋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為省級開發區(2003年,經省編委批准,升格為副處級機構)。開發區總轄面積32平方千米,規劃面積19.6平方千米,下轄12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人口3.9萬人。?年,城關鎮改名為上梅鎮,全鎮轄4個管區、40個農業村、15個居委會。全縣共有上梅鎮、石衝口鎮、洋溪鎮、槎溪鎮、文田鎮、水車鎮、游家鎮、爐觀鎮、奉家鎮、西河鎮、孟公鎮、琅塘鎮、桑梓鎮、曹家鎮、吉慶鎮、溫塘鎮、田坪鎮、圳上鎮、白溪鎮19鎮,有科頭鄉、天門鄉、維山鄉、金鳳鄉、榮華鄉、坐石鄉、油溪鄉7個鄉,以及梅苑開發區和大熊山林場、古台山林場兩個林場。

1993年5月,田坪鄉改為田坪鎮

1995年1月,新化縣撤區並鄉建鎮,將原有12個區、2個區級鎮、75個鄉、9個鄉級鎮撤併為19個鎮、7個鄉,保留原2個國有林場。

區劃詳情

2011年,新化縣有26個鄉鎮、1個開發區、1個街道辦事處,2個國有林場:新化經濟開發區、上渡辦事處、上梅鎮、石衝口鎮、科頭鄉、維山鄉、洋溪鎮、槎溪鎮、水車鎮、文田鎮、奉家鎮、游家鎮、爐觀鎮、西河鎮、孟公鎮、天門鄉、琅塘鎮、金鳳鄉、榮華鄉、桑梓鎮、曹家鎮、吉慶鎮、坐石鄉、溫塘鎮、田坪鎮、白溪鎮、油溪鄉、圳上鎮、大熊山林場、古台山林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婁底市西部,雪峰山北段的東南麓(古稱梅山),資水中游。地處北緯27°31′~28°14′,東經110°45′~111°41′。東北至東南與漣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與新邵、隆回為鄰,西至西北與漵浦縣接壤,北與安化毗連。總面積364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1.69%,占婁底市面積的43.94%。

地勢地貌

地貌屬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脈聳峙;東部低山或深丘連綿;南部為天龍山、桐鳳山環繞;中部為資水及其支流河谷,有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蝕平原三種,系河流沖積、洪積而成,大多在海拔300米以下。整個新化位於亞熱帶中部,典型的地帶性土壤為紅壤。

水文

新化是部屬柘溪水庫的主要蓄水區,境內資江幹流長達92公里,大小支流90餘條,庫周岸線630公里。解放以來,新化縣興建中小型水庫271座,山平塘15.8萬處,中小型河壩1810處,新化縣水域面積40餘萬畝,其中宜漁水面近20萬畝。

氣候

新化位置屬中低緯度地區,氣候的地帶性屬亞熱帶,是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這種氣候既有光溫豐富的大陸性氣候特色,又有雨水充沛,空氣濕潤的海洋性氣候特色。

新化縣的主要氣候災害有:春季有春寒,冰雹,夏季有暴雨、洪澇、乾旱、高溫,秋季有寒露風和乾旱,冬季有寒潮、秋冬季節沿河兩岸多大霧、大風等。區域內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6.8℃~17.3℃,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10.7℃,年平均降水量1455.9mm,年平均光照時數1417.4小時,光照百分率34%,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1月29日,終霜日平均為2月22日,平均無霜期為280天,年平均降雪日6天,初雪日平均為12月9日,最早為11月9日,終雪日平均為3月13日,最遲為4月7日。該區域內常有「三寒」「兩旱」,雷暴集中在3~9月,4~6月114天,平均每年22.8天,7~8月1039天,平均每年20.8天,尤以7~8月最多,平均每月8~10次,4~6月次之,平均每月5次以上,最長連續雷暴日數達13次。暴雨每年平均出現3~4次,最多年達10次。3~11月均有出現,1957—2008年日雨量大於等於50mm182次,4~8月157次,占86.3%,尤其以4~6月為最集中時段,出現94次,占出現總次數的52.0%。

自然資源

新化土地總面積535.0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2.68萬畝,林地面積286.08萬畝,可墾面積25.46萬畝,宜林面積11.48萬畝,河流面積35.63萬畝,茶果面積6.05萬畝,其他面積97.69萬畝。

林業資源

新化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湖南省杉木林基地縣、竹林面積2.2萬公頃以上的省重點毛竹基地縣、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縣。據勘查,新化縣有林業用地19.2萬公頃,有林地16.2萬公頃,活立木蓄積5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0%。在大熊山林場,保存着1200公頃原始次生闊葉林。新化林種結構以用材林為主。用材林總蓄積量512萬立方米,其中杉木蓄積270萬立方米,松木蓄積215萬立方米。經濟林以柑桔、板栗、油茶、杜仲、茶葉為主,總面積1.2萬公頃。楠竹是新化第三大森林資源,總面積達2.2萬公頃,蓄積4800萬株。

動植物資源

新化有娃娃魚、紅腹錦雉、銀杏、金錢松、紅豆、天獅粟等珍貴動植物資源。

水資源

新化地域遼闊、相對高差大,降水充沛,溪河眾多。蘊藏着豐富的水電資源。據測定,新化總水量為15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8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達6.54萬千瓦。

礦產資源

新化縣境內發現礦物36種,可開發的有26種。

人口數據

2000年,新化縣轄19個鎮、7個鄉。總人口1207436人。

2012年末,新化縣總戶數414731戶,總人口1404983人,其中:男728518人,女676465人;總人口中:農業人口1252215人,非農業人口152768人;人口出生率13.78‰,死亡率6.86‰,自然增長率6.92‰;新化縣常住人口1116669人,城鎮化率26.8%,城鎮常住人口299275。新化縣戶籍人口1419552人,其中:農業人口為1267334人,非農業人口為152218人。 [7]

2016年,全縣戶籍總戶數461130戶,戶籍總人口1501148人,總人口中:城鎮人口17.51萬人,鄉村人口132.61萬人;年內出生人口23806人,死亡人口8220人。人口出生率17.87‰,死亡率7.93‰,自然增長率9.94‰;全縣常住人口113.86萬人,常住戶數34.29萬戶,城鎮化率33.48%,城鎮常住人口38.12萬人,農村人口75.74萬人。

經濟發展

綜合

2002年,新化縣國內生產總值29.51億元,同比增長6.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96億元,同比增長0.5%;第二產業增加值5.90億元,同比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2.65億元,同比增長11.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284元,比上年增加117元。

2012年,新化縣實現生產總值1495276萬元,同比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2454萬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506269萬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566554萬元,增長13.7%。三次產業結構為28.9:33.9:37.2。全年新化縣財政總收入102084萬元,比上年增長23.3%。公共預算收入57647萬元,增長37.7%,其中稅收收入36752萬元,增長25.9%。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60636萬元,增長24.1%。

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23.37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9.3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68.7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955.4億元,增長11%。三次產業結構為26.6:30.7:42.7。全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1.7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7912億元,增長11%,其中稅收收入43221萬元,增長8.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655928萬元,增長14.4%。

第一產業

新化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農作物種子基地縣和糧食儲備基地縣,是全省氨化秸稈養牛基地、模式化稻田養魚基地、玉米生產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和雙季稻田成建制畝產過噸糧縣。又是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水土保持項目縣。糧油、畜牧、水果、水產等,形成了產業化規模;作為特色產品的茶葉、烤煙、苡米、玉蘭片、銀花、厚朴、杜仲、天麻等,已建成了「基地十農戶」的生產格局。 2012年,新化縣農業總產值691985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4.4%。實現農業增加值432454萬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4.4%。種植生產全面豐收。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12.17千公頃,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1.33千公頃,總產量47.31萬噸,稻穀播種面積為57.82千公頃,總產量為38.15萬噸,其中早、中、晚稻播種面積分別20.4千公頃、14.88千公頃、22.9千公頃,總產量分別為11.99萬噸、10.38萬噸、15.77萬噸。小麥播種面積為1.12千公頃,總產量為3554噸。玉米播種面積為16.1千分頃,總產量為7.41萬噸。豆類播種面積為2.54千公頃,總產量為5265噸,薯類播種面積為1.86千公頃,總產(折糧)為0.37萬噸,油料總產量為1.1萬噸,煙葉總產量為175噸,藥材總產量為10413噸。茶葉總產為930噸。水果產量為4.07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已初步形成機械、電子、陶瓷、建材、冶金、煤炭、化工、食品、造紙、竹木加工等10大工業支柱產業;新化被列為全國「星火技術開發密集區」和電子陶瓷、藝術瓷出口基地。 2011年,新化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8億元,同比增長42.0%,完成增加值30.4億元,同比增長39.4%,完成利潤總額3.9億元,同比增長29.6%,完成稅金3.4億元,同比增長11.41%。新化縣工業產品產銷率達98.5%,同比提高0.49個百分點。新化縣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5.5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14.5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8.2%。

2012年,新化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3.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0.95億元,增長20.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2.5億元,增長5.4%。全年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82438萬元,比上年增長16.8%。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51444萬元,增長17.5%。其中:輕工業實現40605萬元,增長14.3%,重工業310840萬元,增長23.0%。鑄鐵件2055噸,增長61.1%,黃金255千克,增長26.2%。新化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38億元,長14.1%。

第三產業

2011年,新化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7626萬元,比上年增長18.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416963萬元,增長18.2%;鄉村實現80663萬元,增長19.2%。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3085萬元,增長17.6%;零售業零售額382468萬元,增長18.9%,住宿業零售額14953萬元,19.9%,餐飲業零售額57121萬元,15.0%。全年進出口總額405萬美元,出口創匯402萬美元,進口3萬美元。

2012年,新化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351.4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464295.9萬元,增長15.7%;鄉村實現110055.5萬元,增長14.4%。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0142.3萬元,下降13.9%;零售業零售額458678.2萬元,增長19.3%,住宿業零售額18210.1萬元,增長20.2%,餐飲業零售額57320.8萬元,增長11.5%。旅遊接待人數突破54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6.64億元,分別增長49.5%和63.6%。接待國內旅遊545萬人次,接待境外入境人員2.0萬人次,其中外國人1.31萬人次,港澳台人員0.69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48萬美元。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新化縣本級科學技術支出1151萬元,比上年增長18%。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簽訂產學研合作合同20個;全年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79項(其中市級以上立項22項,爭取經費680萬元;縣級計劃57項,安排經費720萬元);新化縣技術開發和服務機構77家,年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9868萬元;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達126人;全年申請專利184件,獲授權128件(發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專利71件、外觀設計52件),10萬人授權專利數達9.01件;高新技術企業6家,實現高新技術增加值8.3億元,增長36.6%。

教育

2012年,新化縣共有普通中學104所,初中92所,初中在校學生3.95萬人,高中學校12所,高中在校學生1.82萬人,普通小學291所,在校學生9.62萬人。幼兒園128所,在園幼兒2.65萬人。新化縣共有基礎教育教職工10682人,專任教師9280人。

文化

「十一五」期間,新化縣產生了一批較有影響的文藝作品,有90件作品獲得市以上獎勵,實現了國家級獎勵零的突破。群舞《梅山蠻》在湖南省第四屆「三湘群星獎」決賽中,榮獲金獎;青年農民版畫家謝敏傑的鄉土版畫《我家的雜交稻》獲全省第四屆「三湘群星獎」金獎;《梅山山歌聯唱》在國家文化部、中國殘聯共同舉辦的第六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中獲銀獎,後來又在全省群藝館、文化館(站)業務人員技能比賽中獲金獎。在2007年12月24日結束的中國原生民歌大賽上,全國54名歌手中,由新化縣選送的兩名歌手代表湖南參賽並獲優秀歌手獎。歌舞《梅山古韻》《紫鵲風情》等分別在市春節文藝匯演中獲特等獎。2008年創作的少兒舞蹈音樂《小小烘箱,暖暖情》參加全省少兒音樂舞蹈大賽獲得金獎,舞蹈《梅山童謠》得銅獎。同年11月,新化縣選送的山歌《嗚哇峒》參加全國農民文藝調演,獲豐收杯獎。2010年,新化縣選送的歌舞《舞秋》參加全省農民文藝匯演獲金獎。截至2011年,各種文藝獎項共計有國家級銀獎2個,銅獎1個,省金獎15個,省銀獎30個,省銅獎29個,市金獎7個,市銀獎8個,全市「五個一工程獎」4個。

截至2011年,新化縣文學作者近些年來公開出版的文學著作達30餘部。此外,《新化情歌選》《新化民間故事選》等地方資料性專著也正式出版。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袁平的作品《國歌》被《大眾攝影》選用,水車文化站站長羅中山的作品《紫鵲界梯田》獲全國旅遊風景名勝區攝影大賽三等獎,他的攝影集《紫鵲界》已由中國國際美術出版社出版。2009年新化縣書法、美術、攝影等協會作者游世友、羅暉、胡志平、劉建一等在省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展達六次。

衛生

2012年,新化縣共有醫院15家,衛生院29家,病床床位2408張;新化縣衛生技術人員275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50人,註冊護士580人;另有鄉村醫生1256人,婦幼保健員1142人。全年法定傳染病發病總數3925例,病死11人,死亡率為0.81/10萬,病死率為0.28%。新化縣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0.26‰,嬰兒死亡率7.41‰,產婦住院分娩99.9%。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為112.82萬人,參合率為99%,住院補償率為60.1%。

交通運輸

至2011年,新化縣共有公路8362.32公里,其中在建高速鐵路32.6公里、高速公路及連接線163.4公里、省道3條159.3公里、縣鄉公路1876.32公里、村道6327公里,新化縣等級公路有746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54公里),打造湘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已初現雛形。新化縣有縣道19條,總長度為507.698公里,其中砼路面411.885公里,砂路面95.813公里。鄉道134條,總長度為744.766公里,其中砼路面616.18公里,砂路面258.937公里。 農村公路橋樑389座,總長度為8743.5米,其中縣道橋樑82座,總長度為2202.3米,鄉道橋樑100座,總長度為2440.4米,專用公路橋樑4座,總長度為141米,村道橋樑203座,總長度為3959.8米。

新化縣境內溪河密布,縱貫東西,橫亘南北。流程1公里以上的溪流有26條,其中通航干支流航道有6條,計377.3公里。另有三座有船水庫計8平方公里通航水域。

新化旅遊[1]

新化旅遊資源豐富度、品位及開發條件居於全省前列,主要特徵表現為數量多、種類齊、品位高、結合優。新化縣共有地文景觀、水文景觀、古蹟遺址、宗教歷史文化、動植物、民俗風情、休閒等7個類別的近200處旅遊景點景區,其中一級資源11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梅山龍宮、紫鵲界梯田和以蚩尤為代表的梅山地方文化資源。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新化北部,2002年11月經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評審委員會正式審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東西長27.5km.南北寬12.5km,總面積7623公頃。公園境內,有湘中最高峰——九龍峰,海拔1622米,山體高大雄偉,輪廓分明;有馳名全國的中華銀杏王;中國最高的馬尾松;有直徑1.5米左右、高不到2米的千年株儒樹群;有2000公頃原始次生闊葉林,廣泛分布着中亞熱帶和北亞熱帶物種資源。

視頻

參考資料

  1. 新化縣,騰訊, 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