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蔣翊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蔣翊武
出生 1884年12月21日
湖南澧州
逝世 1913年9月9日
別名 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
民族
教育程度 湖南省西路公立師範學堂(肄業)
職業 民主革命活動家
知名於

武昌首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創辦文學社
知名作品 絕命詩四首
信仰 三民主義

蔣翊武(1884-1913),漢族,湖南澧州(今澧縣)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漢文學社社長,主辦《大江報》等報刊。1913年,蔣翊武在廣西進行反對袁世凱的活動時,被親袁的廣西軍閥逮捕並殺害。蔣翊武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蔣翊武,字保勤,1884年12月21日(清朝光緒十年甲申冬月初五)出生於澧州(今澧縣)一個城市平民家庭。 父親蔣皋南年輕時到城內丁公橋一家小油坊里學制豆油皮。老店主沒有子女,去世後,蔣皋南接受了他們的微薄產業。蔣翊武是長子,父親為培養他成長,便節衣縮食送他讀私塾,四個弟弟則先後出去當學徒。[2]

1890年(光緒十五年)6歲蔣翊武就讀於澧蘭書屋,在周宣生晏開甲門下啟蒙讀書。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14歲,與同鄉學友楊載雄黃貞元等轉讀於安福(今臨澧縣)梅溪橋私塾,從師蔣作霖,開始接觸維新時事政治,並為之宣傳。因戊戌變法失敗,[3]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繼續求學於梅溪橋。同鄉學友楊載雄參加湘軍"勁字營"。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適逢滿清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族兄蔣念堂考取秀才,蔣翊武不願與試,輕蔑地表露:"奴隸功名,要它何用?"反清排滿的種族主義思想一吐為快。

投身反清

1903年,他進入澧州高等小學堂(今澧縣第一中學),第二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設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師範學堂。這時,革命思潮已在湘西北流行,蔣翊武閱讀了清政府查禁的《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黃帝魂》等書,接受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民主主義思想。有一次,一個清朝官員來學校訓話,告誡學生不可學洪、楊(洪秀全楊秀清),而要學曾左(曾國藩左宗棠)。血氣方剛的蔣翊武當眾站起反駁說:"洪楊,民族功臣;曾左,民族罪人!豈有攘斥功臣而效法罪人的?"他的話,使清朝官員張口結舌,[4]

1904年秋,華興會聯合武昌的科學補習所準備發動起義,蔣翊武協助宋教仁集結革命力量,謀響應長沙起義。但起義事機不密,清政府大肆搜捕革命人士,蔣翊武被開除學籍,只好避回老家。

1905年冬,蔣翊武來到上海,準備去日本留學,由於日本政府歧視中國留學生,留日學生紛紛回國,他只好留在上海。第二年春天,一些歸國學生在吳淞辦起中國公學,他便進入這所學校。中國公學裡革命黨人很多,蔣翊武與他們接觸頻繁,革命思想更加成熟。他和同學們組織了競業學會,並由劉復基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10月28日,與楊卓霖創辦《競業旬報》,用白話文宣傳革命。1907年春《競業旬報》被迫停刊後,[5]

1909年春與劉復基再赴上海。

參加新軍

1909年秋,劉復基去漢口協助詹大悲接辦《商務報》,蔣翊武便隨劉去了漢口,任《商務報》編輯。漢口的革命活動非常活躍,不少革命者潛伏在新軍里,成立團體,積蓄力量,使許多官兵接受了革命思想。蔣翊武到漢口時,新軍中有一個革命團體叫群治學社,蔣翊武、劉復基、詹大悲為加入這個組織,便以訪員(記者)身份前往鄂西採訪,因為學社負責人楊王鵬等所在的第四十一標正在那裡駐防,三人在潛江遇上了學社成員蔡大輔,蔡寫信介紹他們回武昌去找留守的負責人李六如。路過天門,為策動新軍,蔣翊武決意從軍,經人介紹,投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一標三營左隊。

不久,群治學社的活動就受到了挫折,1910年9月改組為振武學社,推楊王鵬為社長。但振武學社也為清政府所不容,楊王鵬、李六如等被迫離去。隨後,1911年1月30日,振武學社改名"文學社",以"聯合同志研究文學"為名掩護革命活動。1911年3月15日,文學社在武昌小東門內同文學舍召開正式的成立大會,蔣翊武被推為社長,王憲章為副社長,劉復基為參謀部長。

文學社成立後,積極擴大組織,開展活動,在新軍中積極發展會員。不久,新軍各標營都有了文學社的成員和組織。當時,武漢的新軍有一鎮、一混成協,兵額共計1.5萬人,[6]

個人作品

1913年臨刑前,蔣翊武寫了四首絕命詩(也有說其實合為一首 )。

其一 當年豪氣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終無了,空留弩劍作寒鳴。

其二 只知離亂逢真友,誰識他鄉是故鄉?

從此情絲牽未斷,忍余紅淚對殘陽。

其三 痛我當年何昧昧?只知相友不相知;

而今相識有如此,滿載仁聲長相思。

其四 斬斷塵根感晚秋,中原無主倍增愁!

是誰支得江山住?只有餘哀逐水流。

主要貢獻

蔣翊武是文學社的創始人和領袖。

蔣翊武為中國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堅持輿論造勢,積極宣揚民主革命的思想,曾先後參與或主辦過《競業旬報》、《商務報》、《大江報》、《民心報》等,反映出強烈的民主革命思想,借公開鼓吹"大亂",大掀革命狂瀾;他積極運動新軍,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他在主持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時,便把運動新軍作為主要工作,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積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組織準備;他尋求聯合壯大革命同盟,始終把尋求革命團體的聯合作為壯大革命隊伍,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途徑;他緊緊追隨孫中山,誓死捍衛民主共和,始終以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為宗旨,奉孫中山三民主義相號召。

人物評價

1916年,謝春軒曾作輓聯多副,其中一聯寫道:"立功在楚北,殉節在粵西,推翻專制,擁護共和,英雄成敗均千古;奮跡於涔陽,首丘於嶽麓,昔年歡迎,今日追悼,故鄉風雲又一時。"[7]

孫中山高度評價蔣翊武為"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8]

後世紀念

蔣翊武墓

蔣翊武墓,位於長沙市嶽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門下約20米處。1916年9月,護國戰爭勝利後,蔣翊武的遺骸自桂林歸葬長沙嶽麓山,湘人為他營建漢白玉墓塔,墓區為一空曠平地,占地約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崗石砌平台四級,上方有方形頂碑塔,高約4米,花崗石琢成,中嵌漢白玉墓碑,高2米,寬0.7米,碑心朝東,楷書"蔣公翊武之墓"六字。墓前有片石山道導入,墓後青松赤楓。[9]

蔣翊武碑

1921年孫中山親筆題寫了"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十二個字鐫刻於碑上,囑胡漢民先生撰書碑文 :"蔣公翊武,澧縣人。篤志革命,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以武昌防禦使守危城,卻強敵,事定即引去,當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討袁,將有事於桂,至全州為賊將所得,賊酋阿袁氏旨,遂戕公於桂林麗澤門外。今年冬,大總統督師桂林,念公勛烈,特為公立碑,而命漢民書公事略,以昭來者。公之死事與瞿、張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義之志則一也。中華民國十年十二月 胡漢民謹記"。

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桂林市區翊武路南段東側。青石砌築。碑座為3層踏階,每層邊長2.75米,高0.8米; 碑身為四方形椎柱體,通高4米。碑北面刻孫文題字。其餘3面刻胡漢民所撰紀文。

文獻參考

  1. 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勛"。
  2. 蔣翊武博雅人物網
  3. 考長沙時務學堂未果。
  4. 卻贏得了同學的敬重。
  5. 返回故里。
  6. 文學社成員竟占1/5以上。
  7. 首義功臣」——蔣翊武新華網
  8. 並稱蔣翊武為中華民國的"開國元勛"。
  9. 是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