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褚遂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來自 華人百科 原圖鏈接

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称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祖籍河南郡阳翟县(今河南禹州)人,因其家族在永嘉南渡后定居建康后又迁徙至钱塘,遂在南朝陈覆亡后落籍钱塘

身平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先祖为褚少孙,曾补《史记》,父褚亮时迁杭州[1]。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騎常侍。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後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年),卒於任所。

經歷 

铠曹参军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同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主管文学。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人们称他作“馆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皇太子。八月,唐高祖禅让皇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诏在隋末战乱时期的战场修建庙宇,以纪念功业,为死难战士祈福。其中在战胜宋金刚的晋州建立慈云寺,由褚遂良书碑。

贞观十年(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逝世,魏徵将褚遂良推荐给李世民,太宗命他为“侍书”。[2]

黄门侍郎

李世民曾广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鉴别出王羲之书法的真伪,使得没有人再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褚遂良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3]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李世民每有大事,几乎都要向褚遂良咨询。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谋害魏王李泰之罪被废,太宗欲立李泰,而褚遂良与国舅长孙无忌则极力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即唐高宗)。[4]

贞观十八年(644年),褚遂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开始参预朝政决策。随后,他被皇帝派往全国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
当时,高句丽大臣渊盖苏文杀死了唐朝所册封的国王高建武,唐太宗想以此为借口亲自去征讨高句丽,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对,但是太宗没有采纳。后来渊盖苏文派人进贡白金,褚遂良引用臧哀伯谏纳郜鼎的故事来进谏,太宗遂拒绝领受白金,将高句丽使者下狱。 [5]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验证了褚遂良的话是正确的。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暂时回乡守孝。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褚遂良又被起用为黄门侍郎。同年九月,被提升为中书令,成为继魏徵之后,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一样在唐代政坛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大臣。

托孤辅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对太子李治说:“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家之事,我就放心了。”于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诏书。[6][7]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李治继皇帝位,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后借故把他贬为同州刺史。 [8][9]

贞观二十六年(652年),高宗又把他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又兼为太子宾客。[10]  

永徽四年(653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顶峰。[11]

废后之争

永徽六年(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强烈反对任何废黜王皇后的企图。高宗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以及褚遂良进官商议废后立后之事。褚遂良发了一通议论,给皇帝泼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种不要命的态度——将官笏放在台阶上,同时也把官帽摘下,叩头以致于流血——更使皇帝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氏则恨不得立刻将他处死。在关键的时候,善于迎合旨意的李勣却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这一来既改变了唐王朝的命运,也将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剧的深渊。[12][13]

凄凉晚年

武氏在唐永徽六年(655年)十月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14]

唐显庆元年(656年)元旦,武后的儿子李弘(652年-675年)被立为太子。

唐显庆二年(657年)春天,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桂州(今广西桂林)去任都督。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

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贬——这一次是被贬到更远的爱州(今越南清化),褚遂良在绝望之中,上了一封陈情书给高宗,诉说自己曾长期为高祖与太宗效劳,最坚决地支持高宗继位等等,结果仍是无济于事。[15]

显庆三年(658年),禇遂良在爱州带着遗憾离世,享年六十三岁。 另据唐人张怀瓘《书断》记载,褚遂良卒于

显庆四年(659年),享年六十四岁。 在他死后,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神龙政变后恢复官爵,后追赠谥号“文忠”。

于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唐德宗时追赠太尉唐懿宗时经安南观察使高骈奏请,将褚遂良在爱州的坟墓及后裔归葬于阳翟。

显庆五年,遂良二子褚彦甫褚彦仲亦被杀。今杭州有褚家堂[16]

作品 

褚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特点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舒展自如。《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颂他为“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干钩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
原圖鏈接 來自 每日头条

參考資料

  1. 赵一清《唐书褚河南世系考》:“钱唐褚氏先祖为褚少孙,后裔始居河南阳翟,后徒丹阳,至褚遂良之父褚亮时迁杭州。”
  2. 《旧唐书·列传三十》: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太宗尝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即日召令侍书。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3.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十五年,帝将有事太山,至洛阳,星孛太微,犯郎位。遂良谏曰:“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f>,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臣愚愿加详虑。”帝寤,诏罢封禅。
  4.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亦劝之;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尔!"因起,入宫。……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馀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
  5. 《旧唐书·卷二十四》 .国学导航
  6.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帝寝疾,召遂良、长孙无忌曰:“叹武帝寄霍光,刘备托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其尽诚辅之。”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而毋忧。”因命遂良草诏。
  7. 《旧唐书·列传三十》:二十三年,太宗寝疾,召遂良及长孙无忌入卧内,谓之曰:“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又顾谓太子曰:“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仍命遂良草诏。
  8. 《旧唐书·列传三十》:高宗即位,赐爵河南县公。永徽元年,进封郡公。寻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9.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高宗即位,封河南县公,进郡公。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10. 《旧唐书·列传三十》:三年,征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其月,又兼太子宾客。
  11.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再岁,召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进拜尚书右仆射。
  12.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帝将立武昭仪,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及遂良人。或谓无忌当先谏,遂良曰:“太尉,国元舅,有不如意,使上有弃亲之讥。”又谓勣上所重,当进,曰:“不可。司空,国元勋,有不如意,使上有斥功臣之嫌。”曰:“吾奉遗诏,若不尽愚,无以下见先帝。”既入,帝曰:“罪莫大于绝嗣,皇后无子,今欲立昭仪,谓何?”遂良曰:“皇后本名家,奉事先帝。先帝疾,执陛下手语臣曰:‘我儿与妇今付卿!”且德音在陛下耳,可遽忘之?皇后无它过,不可废。”帝不悦。翌日,复言,对曰:“陛下必欲改立后者,请更择贵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第,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帝羞默。遂良因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丐归田里。”帝大怒,命引出。
  13. 《旧唐书·列传三十》: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为皇后,召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及遂良以筹其事。将入,遂良谓无忌等曰:“上意欲废中宫,必议其事,遂良今欲陈谏,众意如何?”无忌曰:“明公必须极言,无忌请继焉。”及入,高宗难于发言,再三顾谓无忌曰:“莫大之罪,绝嗣为甚。皇后无胤息,昭仪有子,今欲立为皇后,公等以为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伏事先帝,无愆妇德。先帝不豫,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我好儿好妇,今将付卿。’陛下亲承德音,言犹在耳。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恐不可废。臣今不敢曲从,上违先帝之命,特愿再三思审。愚臣上忤圣颜,罪合万死,但愿不负先朝厚恩,何顾性命?”遂良致笏于殿陛,曰:“还陛下此笏。”仍解巾叩头流血。帝大怒,令引出。
  14.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武氏立,乃左迁遂良潭州都督。显庆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
  15. 《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显庆二年,徙桂州,未几,贬爱州刺史。遂良内忧祸,恐死不能自明,乃上表曰:“往者承乾废,岑文本、刘洎奏东宫不可少旷,宜遣濮王居之,臣引义固争。明日仗入,先帝留无忌、玄龄、勣及臣定策立陛下。当受遗诏。独臣与无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号恸,臣即奏请即位大行柩前。当时陛下手抱臣颈,臣及无忌请即还京,发哀大告,内外宁谧。臣力小任重,动贻伊戚,蝼螘余齿,乞陛下哀怜。”帝昏懦,牵于武后,讫不省。
  16. 《咸淳志》:“褚家塘在蒲桥军寨之北,褚遂良世居于此,故名。”;《西湖游览志》卷十四:“褚堂巷亦名褚家塘,为遂良里。请为池塘巷。”《武林坊巷志》:“助圣庙,在忠清里,以祀唐仆射褚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