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李勣 | |
---|---|
出生 | 594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徐世勣、徐懋功 |
職業 | 政治家、軍事家 |
知名於 | 攻滅高句麗 |
知名作品 |
|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績,漢族,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為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
李績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績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績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
目錄
人物生平
效力瓦崗 李績本為曹州離狐人。隋朝末年,遷居到滑州衛南縣。李績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僕,積栗數千鍾",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1]
隋煬帝大業末年,李績才十七歲,見天下大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軍隊。他勸說翟讓:"附近是您與我的家鄉,鄉里鄉親,不宜侵擾,宋、鄭兩州地近御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隋朝遣名將張須陀討伐,翟讓嚇得要跑,李績止之,與隋軍兩萬多人交戰,竟於陣中斬張須陀,大敗官軍。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李績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隋朝令王世充討伐李密,李世績多次拒戰,以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為東海郡公。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李績向李密進言:"天下大亂,本是為飢。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派李績帶五千人自願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一年多後,宇文化及江都弒隋煬帝,越王楊侗即位於東京洛陽,赦免李密諸人,封魏國公,拜太尉。隋廷又授李績右武侯大將軍,命他們一同討伐宇文化及。李績守黎陽倉城,宇文化及率軍四面攻城,形式危急,李績從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現身城外,大敗宇文化及,解圍而去。
歸順李唐
公元619年(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聚集余兵歸順唐朝。李密原來管轄的地盤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都被李績占據,沒有具體歸屬,李績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已經歸附大唐,如今這裡的人民土地,是屬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獻出它們,就是借主人的失敗得利,自己為自己邀功,用來求取富貴,是我認為恥辱的。現在應當一五一十地記錄州縣的名稱數量和軍民的戶口,全部報告魏公,讓魏公自己獻給朝廷,這樣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於是派使者報告李密。使者初到朝廷,李淵聽說李績沒有奏表,只有信給李密,非常奇怪。使者把李績的本意上奏給李淵,李淵非常高興地說":徐世績感懷主人的恩德、推辭功勞,確實是一個純厚的臣子。"下詔封他為黎陽總管、上柱國、萊國公。不久加授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上等宅第一所。封他的父親李蓋為濟陰王,李蓋堅決辭去王爵,於是改封為舒國公,授散騎常侍、陵州刺史。命令李績統領河南、山東的軍隊抵抗王世充。等到李密反叛朝廷被殺,李淵因為李績過去曾經侍奉李密,派遣使者告訴李績李密反叛朝廷的情況。李績上表請求收葬李密,李淵下詔許可他的請求。李績披麻帶孝,和李密原來的僚屬將士一起把李密安葬在黎山的南面,墳高五丈,喪期過了才散去,朝廷民間都認為李績有義氣。
不久,竇建德在魏縣捉住了宇文化及,又進軍攻打李績,李績力竭投降了竇建德。建德逮捕了他的父親,放在軍中當作人質,仍讓李績鎮守黎陽。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績自己抽身回到京師長安。
從平四方
公元621(武德四年),跟從李世民在東都討伐王世充,屢次交戰都獲大勝。又向東奪取土地到虎牢關,鄭國州司兵沈悅請求獻出虎牢關反正,李績夜間埋伏軍隊接應,占領了虎牢關,抓獲了鄭國的州刺史荊王王行本。又跟從李世民平定竇建德,降伏王世充,整頓軍隊回朝。論功行賞,李世民為上將,李績為下將,李績和李世民一起穿着金甲,乘着兵車到太廟去報捷。李績的父親從銘州和裴矩一起入朝,李淵見到他們後非常高興,恢復了李蓋的官職爵位。李績又跟從李世民打敗劉黑闥、徐圓朗,連續升遷為左監門大將軍。不久,徐圓朗又占據兗州造反,朝廷封授李績為河南大總管去討伐圓朗,不久抓獲圓朗,斬下他的首級獻給朝廷,兗州就平定了。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高祖下詔命李績與趙郡王李孝恭一起討伐輔公祏,孝恭率領水師沿長江而下,李績率領步兵一萬渡過淮水,攻取了輔公祏占據的壽陽,到了峽石。公祏的將領陳正通率兵十萬屯駐在梁山,又派他的大將馮惠亮統帥水師十萬。用鎖鏈連接大戰船,用來阻斷長江的航路,還在長江西岸構築堡壘,分守水陸兩路,以此抵禦官軍。李績攻擊築在長江西岸的堡壘,不久就攻下了它,惠亮單獨乘小船而逃。李績乘勝追逼,正通的軍隊敗散瓦解,正通帶着十多名騎兵奔逃到丹陽。公祏棄城夜逃,李績縱馬追擊,在武康殺了他,江南都平定了。
大破突厥
公元625年(武德八年),突厥侵犯并州,朝廷命李績為行軍總管,在太谷攻擊突厥,驅走了突厥軍隊。李世民即位,拜李績為并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任通漢道行軍總管,到雲中,與突厥頡利可汗的軍隊相遇,在白道大戰。突厥戰敗,在沙漠的入口處紮營,派使者請求講和。朝廷下詔命鴻臚卿唐儉前去赦免突厥。李績當時與定襄道大總管李靖的軍隊會合,他與李靖商議說:"頡利雖然戰敗,人馬還多,如果走過沙漠,得到九姓鐵勒的庇護,道路遙遠險阻,就很難追上他們了。如今下詔派唐儉到那裡去,突厥必定放鬆戒備,我們隨後去襲擊,這樣就可以不戰而平定賊寇了。"李靖握着手腕高興地說:"您的這番話,就是韓信滅田橫的策略啊。"於是一起定下計謀。李靖率兵連夜出發,李績帶兵續後前進。李靖的軍隊到了磧口,賊寇潰散奔逃,頡利與一萬多人想逃過沙漠。李績在沙漠路口駐兵,頡利逃到那裡,無法越過沙漠,他的大酋長率領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績,李績俘虜五萬多人而歸。
當時李治為晉王,遙領并州大都督,授李績為光祿大夫,代理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因父喪離職,不久又起用恢復舊職。
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改封英國公,世襲蘄州刺史,當時世襲刺史都不到州郡就任,又以并州大都督府長史的官職遙領太子左衛率。李績在并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被稱為稱職。李世民對侍臣說:"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的人才,安撫邊境,只知道築長城來防備突厥,對世情認識的糊塗,一直到這個樣子。朕現在委任李績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懼他的威名逃走,邊塞安靜,難道不是遠遠地勝過築長城嗎?"
開疆拓土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李績被徵調入朝任兵部尚書,還沒有啟程赴京,正遇上薛延陀派他的兒子大度設率騎兵八萬南侵李思摩部落。朝廷命李績為朔州行軍總管,率輕騎三千在青山追上薛延陀的騎兵,進擊並大破其軍,殺死名王一人,俘獲其首領和士兵五萬多,因為立功封李績的一個兒子為縣公。李績當時得了急病,驗方說鬍鬚燒的灰可以治療這個病,李世民就自己剪下鬍鬚,為他和藥。李績叩頭見血,哭泣着誠懇地感謝李世民,李世民說:"我是為國家考慮,不必麻煩你深切地感謝。"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李治做了皇太子,改封李績當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李世民對他說:"我的兒子剛當上太子,卿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託給卿,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委屈了卿的階位、資歷,可不要見怪啊。"李世民又曾經在閒暇中設宴,望着宴上的李績說:"我準備把年幼的太子託付給大臣,想來想去沒有比卿更適合的人。你過去不遺棄李密,現在難道會有負於朕嗎?"李績拭淚致辭,因此咬破手指流出血來,一會兒沉醉不醒,李世民就脫下自己的御服給他蓋上,李績受李世民委託,被信賴就像這樣。
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宗準備親自征伐高麗,任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攻破蓋牟、遼東、白崖等數城,又跟從太宗摧毀了駐蹕山下的敵陣。因為立功,封李績的一個兒子為郡公。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薛延陀的部落發生內亂,朝廷下詔命李績率二百名騎兵乘便發動突厥的軍隊前去討伐。到烏德革建山,大戰敵軍,打敗了他們。薛延陀的大首領梯真達官率部下投降,薛延陀的可汗咄摩支往南逃竄到荒谷,朝廷派遣通事舍人蕭嗣業招慰他的部屬,送到京師,於是漠北全都平定了。
備受榮寵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李績轉任太常卿,仍然同中書門下三品。過了十天,又拜太子詹事。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臥病,對李治說:"你對李績沒有什麼恩惠,我現在準備貶他為外官。我死後,你應當授給他僕射的官職,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為你盡死力。"於是派李績出任疊州都督。李治即位,當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命他任同中書門下,參與執掌機要事務。這一年,又冊拜為尚書左僕射。
公元650年(永徽元年),李績上表請求免除自己僕射的職務,李治還是命他以開府儀同三司的職務依舊執掌政事。
公元653年(永徽四年),冊拜為司空。當初在貞觀年間,李世民因為他功勳卓著,曾在凌煙閣上為他畫像,到這個時候,李治又命令為他畫像,還親自為畫像作序。
公元655(永徽六年),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為皇后。但朝中大臣反對,因此李治問李績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李績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績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公元658年(顯慶三年),跟從李治到東都,在路上得病,李治親自慰問。
公元664年(麟德初年),東封泰山,李治詔封李績為封禪大使,於是隨從李績東去。途中在滑州住宿,李績的姐姐很早守寡,住在李績的舊宅,武皇后親臨她的住所慰問,賜給她衣服,還封她為東平郡君。李績又墜馬傷腳,李治親自下問,把自己乘坐的馬賜給他。
滅高句麗
公元666年(乾封元年),高句麗權臣蓋蘇文病死,其子男生繼掌國事,另外兩個兒子男建、男產發難,驅逐男生。男生奔唐朝,懇求唐朝發兵相助。
公元668年(總章元年),李治任命李績為遼東道行軍總管,率兵二萬攻城略地打到鴨綠江。男建派他的弟弟來抵抗,李績發兵打敗了他。追趕敵軍跑了二百里,到達平壤城。男建關閉城門不敢出戰,敵軍所有的城堡都驚駭不安,很多人離城逃走,來投降的人絡繹不絕。李績又帶兵包圍平壤,遼東道副大總管劉仁軌、郝處俊,將軍薛仁貴都在平壤會合,分路夾擊平壤,經過一個多月,攻克了平壤,俘虜高麗王高藏及男建、男產,分割高麗所有的城,併入州縣。此戰,唐朝共獲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萬七千戶。至此高句麗國滅,分其地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縣,設安東都護府統管整個高句麗舊地。
整頓軍隊凱旋。李治命令李績順路把高藏和男建先在昭陵舉行獻俘儀式,獻俘的禮儀結束後,整頓軍容後進入京城,到太廟獻俘。
生榮死哀
公元669年(總章二年),李績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績臥病,皇帝詔封李績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李績與弟弟李弼特別友愛,家門以內,李績嚴肅得像父親一樣。自從得病,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藥,就拿來服用;家裡請醫生、巫師,他都不許進門。他的子弟堅決送藥給他服用,李績對他們說:"我只不過是山東的一個田夫,攀附英明的君主,過度占取富貴,地位達到了三公的頂點,年紀將近八十,這難道不是命嗎?壽命的長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麼能隨便就醫求活命呢?"竟然拒不服藥。
有天,李績忽然對李弼說:"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設酒宴來娛樂一下。"於是堂上女樂工奏樂,檐下羅列子孫。酒宴結束,李績對李弼說:"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與你訣別罷了。恐怕你悲傷哭泣,騙你說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聽我立規矩。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辛苦苦建成家業立起門戶,也希望把家業傳給後輩子孫,結果都被愚蠢的兒子敗家盪盡。我有這些犬子,要託付給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軌、交結邪惡的,立即打死,然後告訴我。又見人死後多埋藏黃金、寶玉,也不必這樣。只用麻布覆蓋的車,載我的棺木,棺中裝殮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後如果有知覺,希望穿上它拜見先帝。隨葬的器物只做馬五六匹,地宮裡的帷帳用黑布做頂,四周圍白紗,帳里放十個木偶,表示依照古禮用草人草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物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願意留下自己養育的聽任自便,其餘的全都放她們離開。喪事辦完,你就搬進我家居住,撫恤小兒弱女。違背我的話的,就如同刺殺我的屍體。"說完後什麼話也不再說了,李弼等遵行他的遺言。
669年12月31日(總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李績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李治為他舉辦喪事,停止上朝七天,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叫貞武,賜給棺木,讓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攝同文正卿監護喪事。到了下葬的那天,李治到未央古城,登樓為他送葬,望着靈車痛哭,並為他安置祭奠。李弘也跟着李治給李績送葬,悲痛到極點,使左右的人都受到感動。皇帝命令百官送到舊城西北,所築的墳都依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革建山,用來表彰他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公元684年(光宅元年),李績得以配享高宗廟受祭。
個人特徵
知人之明 李績前後戰勝所得到的黃金、絲帛,都分發給將士。剛到黎陽倉時,去領糧的人有數十萬人。魏徵、高季輔、杜正倫、郭孝恪都到黎陽倉做客,他們一出現在眾人之中,李績就恭敬地以禮相待,把他們引到臥室里,談笑而忘記了疲倦,到平定虎牢關,抓獲偽鄭州長史戴胄,知道了他的品行、才能,很快就釋放了,這些人一一受到李績的推薦,都做到了顯貴的高官,當時人們稱李績有知人之明。
重情重義
平定王世充後,李績的結拜兄弟單雄信被俘虜,依例叛處死刑,李績上表稱讚單雄信武藝絕倫,如果從處死的人中收留他,一定會感恩戴德,能為國家效命,請求用自己的官爵贖雄信的死罪,李淵不准許。臨到就要受刑的時候,李績對着雄信號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雄信吃,說:"生死永別,這肉和你一起入土吧。"於是收養了雄信的兒子。李績每次指揮行軍作戰,很能籌劃,臨敵應變,行動都合乎機宜。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別它的好壞,聽到別人一點好的計謀,就握住手腕高興地聽從,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力,指揮軍隊所到的地方,多能破敵取勝。到李績去世,聽到消息的人沒有不悲痛傷感的。
人物評價
總評 李績一生,經戰陣無數,早在瓦崗寨時,他從李密征戰,就為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後,又屢從唐太宗征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來在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軍事戰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大唐王朝的穩定、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功於別人,故而人盡死力。
歷代評價
李淵:"徐世績感德推功,實純臣也。"
李世民:"參經綸而方面,南定維揚,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勛書冊府。""當今名將,唯李績、道宗、萬徹三人。李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李靖、李績二人,古之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李治:"績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業。""臨危守義,類文聘之懷忠;建策承恩,同奉春之得姓。"
魏元忠:"李靖破突厥,侯君集滅高昌,蘇定方開西域,李績平遼東,雖奉國威靈,亦其才力所致。"
常袞:"武德貞觀之間,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績、房玄齡、杜如晦等,扶翼大運,勤勞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緬然長懷,風烈猶在。"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
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績、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李絳:"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齡、杜如晦輔相聖德,魏徵、王珪規諫闕失,有溫彥博、戴胄以彌縫政事,有李靖、李績訓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舊唐書》:"近代稱為名將者,英、衛二公,誠煙閣之最。英公振彭、黥之跡,自拔草莽,常能以義藩身,與物無忤,遂得功名始終。賢哉,垂命之誡!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衛公將家子,綽有渭陽之風。臨戎出師,凜然威斷。位重能避,功成益謙。銘之鼎鍾,何慚耿、鄧。美哉!"贊曰:"功以懋賞,震主則危。辭祿避位,除猜破疑。功定華夷,志懷忠義。白首平戎,賢哉英、衛。"
《新唐書》:"唐興,其名將曰英、衛,皆擢罪亡之餘,遂能依乘風雲,勒功帝籍。蓋君臣之際,固有以感之,獨推期運,非也。若靖闔門稱疾,畏遠權逼,功大而主不疑,雖古哲人,何以尚茲?績之節,見於黎陽,故太宗勤勤於託孤,誠有為也。至以老臣輔少主,會房帷易奪,天子畏大臣,依違不專,委誠取決,惟議是聽。績乃私己畏禍,從而導之,武氏奮而唐之宗屬幾殲焉。及其孫,因民不忍,舉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嗚呼,不幾一言而喪邦乎?惜其不通學術,昧夫臨大節不可奪之誼,反與許、李同科,可不戒哉!世言靖精風角、鳥占、雲祲、孤虛之術,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臨機果,料敵明,根於忠智而已。俗人傅著怪詭禨祥,皆不足信。故列靖所設施如此。"
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績,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曾鞏:"當房、杜之時,所與共事則長孫無忌、岑文本,主諫諍則魏鄭公、王珪,振綱維則戴胄、劉洎,持憲法則張元素、孫伏伽,用兵征伐則李績、李靖,長民守土則李大亮。其餘為卿大夫,各任其事,則馬周、溫彥博、杜正倫、張行成、李綱、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勝數。"
陳元靚:"蒲山委質,英公在東。地圖兵籍,不自為功。逮事唐室,實佐二宗。義聲臣節,孰若司空。"
歸有光:"唐太宗舉兵晉陽,平隋之亂,則有劉弘基、李績、李靖、房玄齡、杜如晦之流致其勛。"
黃道周:"李績雖盜,卻無盜心。說讓推密,破充自申。天下之亂,起於饑民。開倉一賑,遍地三軍。李密既敗,表上唐君。詔授總管,使立功勳。李密反死,收葬明恩。奉詔北征,沙磧前屯。敵不得渡,降老紛紛。築城以守,何如得人。暴病調藥,帝翦須勻。非獨為汝,社稷計深。又勒太子,我死汝親。君重如此,不愧為臣。"
王夫之:"徐世績始終一狡賊而已矣。其自言曰'少為亡賴賊',習一定而不可移者也。夫為盜賊而能雄長於其類者,抑必有似信似義者焉,又非假冒之而欺人亡實也;相取以氣,相感以私,亦將守之生死而不貳。如螢之光,非自外生,而當宵則耀,當畫則隱。故以其似信似義者,予之以義之能執、信之能篤、而重任之,則一無足據,而適以長亂。其習氣之所守者在是,適如其量而止,過此則顛越而不可致詰。其似信似義者亦非偽也,愈真而愈不足任也。"
歷史地位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績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
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為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司空英國公李績"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李靖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績。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績亦位列其中。
參考資料
- ↑ 李績生平資料以及他的主要成就 ,隨便吧趣名網,0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