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药王山」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5: 行 15:
  
 
'''地理位置'''       :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
 
'''地理位置'''       :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
 
'''气候类型'''      :   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   四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  08:00-18:00
 
  
 
'''著名景点'''       :    南庵 龟蛇石碑   
 
'''著名景点'''       :    南庵 龟蛇石碑   
行 26: 行 20:
 
'''所属国家'''        :   中国     
 
'''所属国家'''        :   中国     
  
'''所属城市'''        :   陕西省铜川市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
 
|}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 药王山]] 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
+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
  
 药王山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1961年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f>[http://whlyj.tongchuan.gov.cn/html/lyzn/jqcx/201905/3443.html 药王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发布日期:2019-02-27 16:27   来源:铜川市文物旅游局</ref>。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 神奇西北100景" 榜单。
+
 药王山是中国保存北朝和[[ 隋唐]] 造像碑最多的地方。1961年公布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ref>[http://whlyj.tongchuan.gov.cn/html/lyzn/jqcx/201905/3443.html 药王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发布日期:2019-02-27 16:27   来源:铜川市文物旅游局</ref>。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 神奇西北100景 榜单。
  
 
==景区介绍==
 
==景区介绍==
行 47: 行 38: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药理,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唐代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
 《[[ 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朝鲜]]和[[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行 53: 行 44:
 
===药王庙===
 
===药王庙===
  
 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
+
 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 孙思邈]] 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 文物]] 丰富的宝库。
  
 
 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
 
 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
行 93: 行 84:
 
 药王山碑林被誉为“历史艺术的灿烂明珠”,是我国石刻之瑰宝。医方碑碑亭内立置医方碑五通。
 
 药王山碑林被誉为“历史艺术的灿烂明珠”,是我国石刻之瑰宝。医方碑碑亭内立置医方碑五通。
  
 《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辑选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医论、医方及自己临床有效验方,汇编成书,计六卷,载方九百余首。《海上方》<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unzhenrenhaishangfang5140/index.html 中医书籍《孙真人海上方》],中医世家</ref>为孙思邈搜集民间单方、验方,编成七言方歌一百二十一首,一百二十五方。明隆庆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中刻立于此。
+
 《千金宝要》是宋代郭思辑选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医论、医方及自己临床有效验方,汇编成书,计六卷,载方九百余首。《海上方》<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sunzhenrenhaishangfang5140/index.html 中医书籍《[[ 孙真人海上方]] 》],中医世家</ref>为孙思邈搜集民间单方、验方,编成七言方歌一百二十一首,一百二十五方。明隆庆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中刻立于此。
  
 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碑石100余通,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有被誉为“三绝”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还有许多反映宗教音乐、经变,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
+
 药王山的造像碑和历代名碑,也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物。现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类造像碑石100余通,有被称为北魏造像之始的《[[ 魏文朗造像碑]] 》(公元424年);有被誉为“三绝”的《[[ 姚伯多兄弟]] 》等造像碑卜还有许多反映宗教音乐、经变,以及其他内容的碑石,为从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史料。历代名碑等150多块,其中见诸各家金石著录的近30块。
  
 有著名的《张僧妙法师碑》(碑即《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药王山集山川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丰富多彩,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
+
 有著名的《[[ 张僧妙法师碑]] 》(碑即《[[ 宋徽宗题椿慧龙章云篆诗碑]] 》北宋)。这些碑石存放在药王大殿西侧的五室一廊中,号称[[耀县]]碑林。药王山集山川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文物胜迹丰富多彩,是关中渭北有名的游览胜地。
  
 
196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的药王山,堪称古代艺术陈列馆和古代医学博物馆。
 
1961年药王山石刻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的药王山,堪称古代艺术陈列馆和古代医学博物馆。
行 105: 行 96:
 
====石鼓文碑====
 
====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顺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块巨大的[[华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并录有与全文相应的658字石鼓文音释。刻石还录有[[韦应物]]、[[韩愈]]、[[苏轼]]分别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铭》。刻石依据版本是由唐韩愈亲校由宋苏轼所藏再传于李文正之手,最后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与耀州知州[[唐输辅]]所刻。
+
 唐拓本石鼓文,清[[顺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块巨大的[[华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并录有与全文相应的658字石鼓文音释。刻石还录有[[韦应物]]、[[韩愈]]、[[苏轼]]分别在不同年代作的《[[ 石鼓歌]] 》邑人左重耀撰的《[[ 刻石鼓文铭]] 》。刻石依据版本是由唐韩愈亲校由宋苏轼所藏再传于李文正之手,最后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与耀州知州[[唐输辅]]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魏文朗造像碑====
  
 中国最早的纪年造像碑,建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众,铭文八十八字并有狮、虎、鹿、车骑等浮雕和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
+
 中国最早的纪年造像碑,建于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造四面五龛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众,铭文八十八字并有[[ ]] [[ ]] [[ 鹿]] 、车骑等浮雕和线刻。造型生动布局得体刀法粗犷铭文完整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造四面三龛有佛像九尊及供养人线刻像十铭为四面刻制计一千二百余字,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书]]变[[楷书]]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书法、雕刻被誉为“三绝”。是一种罕见的楷书。
+
[[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年),造四面三龛有佛像九尊及供养人线刻像十铭为四面刻制计一千二百余字,书法古朴,楷中有隶,是研究我国书法由[[隶书]]变[[楷书]]的珍贵资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 文字]] [[ 书法]] 、雕刻被誉为“三绝”。是一种罕见的楷书。
  
 
====三县邑子造像碑====
 
====三县邑子造像碑====
行 121: 行 112:
 
====张僧妙法师像碑====
 
====张僧妙法师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额文楷书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书法健美著称于世。《陕西金石志》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
+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额。额文楷书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书法健美著称于世。《[[ 陕西金石志]] 》录有全文《[[鲁迅日记]]》、《鲁迅书帐》均有记。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吴洪标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详),造四面两龛佛六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绘有《天界图》日作园形中有黑线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刻碑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百戏图》。也是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
 北魏(年代不详),造四面两龛佛六尊,有铭文,北地郡泥阳县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绘有《[[ 天界图]] 》日作园形中有黑线可能是古代对太阳黑子的描绘。碑阴刻碑顶竿、[[高跷]]、[[叠罗汉]]、相扑、假面戏、竹马戏等《[[ 百戏图]] 》。也是古代[[杂技艺术]]实物史料。
  
 
====孙真人祠记碑====
 
====孙真人祠记碑====
  
 宋元丰四年(1081年),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额有金代画家[[杜穆]]所绘《孙真人新堂图》碑文二千五百余字,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
 宋元丰四年(1081年),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额有金代画家[[杜穆]]所绘《[[ 孙真人新堂图]] 》碑文二千五百余字,是研究药王山沿革、地貌、形胜及[[孙真人]]隐居旧址生平事迹、传说等的宝贵资料。
  
 
====龟蛇碑原碑刻====
 
====龟蛇碑原碑刻====
  
 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唐太宗赐真人颂》碑之阴。
+
 元代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刻立石,现存两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龟座碑身正中阴刻“龟蛇”两个大字各半米见方二字若象形龟如[[乌龟]]爬动,[[蛇]]字蜿蜒盘曲,活灵活现一挥而就堪称神来之笔!为元代著名道士谭真君书。在南庵者附刻于《[[ 唐太宗赐真人颂]] 》碑之阴。
  
 
==历史记载==
 
==历史记载==
  
 献亭东侧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宝要》碑由四块相等石碑组成,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页,拓印后可装订成书。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药方,是宋代人[[郭思]]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中选的,可称普及本。另一石碑为《海上方》,上刻卫生常识和常用验方100多副,韵文记述,便于记忆。
+
 献亭东侧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宝要》碑由四块相等石碑组成,刻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页,拓印后可装订成书。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药方,是宋代人[[郭思]]从《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书中选的,可称普及本。另一石碑为《[[ 海上方]] 》,上刻卫生常识和常用验方100多副,韵文记述,便于记忆。
  
 《千金宝要》<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qianjinbaoyao/index.html 中医书籍《千金宝要》],中医世家</ref>四字取自孙思邈原书用语:“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海上方》一名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孙思邈救过[[东海龙王]]的太子,老龙王感恩不尽,将宫中珍藏的《海上仙方》赠与孙思邈。大殿东边有一陈列室,展出历代印刷的孙思邈著作的版本,还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千金翼方》。
+
 《千金宝要》<ref>[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qianjinbaoyao/index.html 中医书籍《千金宝要》],中医世家</ref>四字取自孙思邈原书用语:“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海上方》一名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孙思邈救过[[东海龙王]]的太子,老龙王感恩不尽,将宫中珍藏的《[[ 海上仙方]] 》赠与孙思邈。大殿东边有一陈列室,展出历代印刷的孙思邈著作的版本,还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 千金翼方]] 》。
  
 
==所获荣誉==
 
==所获荣誉==
行 173: 行 164: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於 2020年1月8日 (三) 11:02 的修訂

藥王山
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

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中文名稱 : 藥王山

外文名稱 : Yaowangshan Mountain

地理位置 :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

著名景點 : 南庵 龜蛇石碑

所屬國家 : 中國

藥王山位於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岩而建,氣勢壯觀迷人。

藥王山是中國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1961年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景區介紹

山名由來

藥王山位於陝西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台,形如五指,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聖地。

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岩而建,氣勢壯觀迷人。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耀縣孫家源人,早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少年時開始鑽研醫道藥理,讀經史百字之說,青年時已造詣頗深。學成後曾辭朝廷徵召,長期在家隱居行醫濟人。晚年根據唐代醫藥文獻,搜集民間治療經驗,結合個人行醫體會,編著醫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發達的古代,手抄本廣為流傳,直到宋代才出版了兩書的摘縮本,並傳入朝鮮日本。這兩本書開創了疾病分類、症候記述、治療方法和藥劑處方,對中國醫學發展貢獻極大。

主要景點

藥王廟

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

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

殿門前聳立着一對鐵旗杆,上面有一幅讚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杆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

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須,身着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後,有一岩洞,俗稱藥王洞。

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孫思邈被人尊為藥聖,藥王。舊日,每逢農曆二月二日,這裡有廟會,前來燒香磕頭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他們之中有獻祭麵塑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脫身,健康長壽。在藥王洞內,刻着全國各地藥王廟的石譜,凡石譜上刻有名字的藥王廟,每年二月二日之前,都要到這裡取神水。耀縣藥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諸代建築近200間。

靜應廟

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長3.9米,相傳為孫思邈所植。院東南有一塊平地,叫檢藥場,相傳為孫思邈在這裡檢曬過中藥材。

藥王廟建築以金、元建築尤為可觀,特別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畫兩幅,至今基本完好,為國內少見。

藥王大殿東約200米左右,有一處「摩崖造像」共有8個大小不同的佛龕,有佛像43尊,據清代重修碑記載,這裡的造像是由殿宇改造而成的,其中有一龕觀音立像,高1.8米,姿態優美,肌肉豐潤,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作風上看,屬隋代作品。

另有金代明代坐佛各一龕,其餘均系唐代作品。這批 造像有浮雕、有圓雕,大者高達丈余,小者不過1尺,形象生動,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肌肉感強,表情和悅可親。

碑林石刻

藥王山石刻位於陝西省耀州區藥王山(原名磬玉山)。山上建有藥王(古代醫學家孫思邈)廟,廟前五通高大石碑上刻有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內容,山上還有紀念孫思邈碑碣百餘通。

藥王山石刻眾多,除大量的摩岩造像、摩岩石刻石牌坊,動物、植物石刻等文物外,還包括北魏到隋唐造像碑和歷代記事碑三百餘通,人稱碑林。

藥王山碑林[2]陳列的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遺像碑,皆系耀州區境內所搜集,數量之多,價值之高,知名國內外。

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龍魏碑》 等為稀有之珍品。《張僧妙法師碑》《張六線刻圖碑》等也屬罕見。是研究民族、宗教。風俗、書法等珍貴的史料。

碑林始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址在耀州區政府西邊,解放後移至區文化館展出。1971年遷到藥王山呂祖廟保存。1989年在原集謀宮廢址建成新館陳列。

藥王山碑林被譽為「歷史藝術的燦爛明珠」,是我國石刻之瑰寶。醫方碑碑亭內立置醫方碑五通。

《千金寶要》是宋代郭思輯選孫思邈《千金要方》中醫論、醫方及自己臨床有效驗方,匯編成書,計六卷,載方九百餘首。《海上方》[3]為孫思邈搜集民間單方、驗方,編成七言方歌一百二十一首,一百二十五方。明隆慶六年(1572年)秦王朱守中刻立於此。

藥王山的造像碑和歷代名碑,也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物。現保留有北魏至唐代各類造像碑石100餘通,有被稱為北魏造像之始的《魏文朗造像碑》(公元424年);有被譽為「三絕」的《姚伯多兄弟》等造像碑卜還有許多反映宗教音樂、經變,以及其他內容的碑石,為從事宗教研究、民族史研究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史料。歷代名碑等150多塊,其中見諸各家金石著錄的近30塊。

有著名的《張僧妙法師碑》(碑即《宋徽宗題椿慧龍章雲篆詩碑》北宋)。這些碑石存放在藥王大殿西側的五室一廊中,號稱耀縣碑林。藥王山集山川風光和人文景觀於一體,文物勝跡豐富多彩,是關中渭北有名的遊覽勝地。

1961年藥王山石刻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整修的藥王山,堪稱古代藝術陳列館和古代醫學博物館。

現列舉一些名碑如下:

石鼓文碑

唐拓本石鼓文,清順治十六年刻碑,用四塊巨大的華原磬玉石刻成,刻石有石鼓文658字並錄有與全文相應的658字石鼓文音釋。刻石還錄有韋應物韓愈蘇軾分別在不同年代作的《石鼓歌》邑人左重耀撰的《刻石鼓文銘》。刻石依據版本是由唐韓愈親校由宋蘇軾所藏再傳於李文正之手,最後由明末御史邑人左佩玄得到,左佩玄之子左重耀與耀州知州唐輸輔所刻。

魏文朗造像碑

中國最早的紀年造像碑,建於北魏始光元年(424年),造四面五龕有佛道混合造像十四尊,人物三十六眾,銘文八十八字並有鹿、車騎等浮雕和線刻。造型生動布局得體刀法粗獷銘文完整為造像碑中精品。

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造四面三龕有佛像九尊及供養人線刻像十銘為四面刻制計一千二百餘字,書法古樸,楷中有隸,是研究我國書法由隸書楷書的珍貴資料。此碑拓片多次在外展出以文字書法、雕刻被譽為「三絕」。是一種罕見的楷書。

三縣邑子造像碑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造北地郡宜君同官、土門三縣邑子二百五十人合造首身座齊全雕工精細。碑高二點二米,寬零點九五米,厚零點三米,為藥王山現存造像碑中最大最完整最精細緻的一通。

張僧妙法師像碑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刻立。蟠首方座上有圭額。額文楷書共一千零三十八字以書法健美著稱於世。《陝西金石志》錄有全文《魯迅日記》、《魯迅書帳》均有記。

吳洪標兄弟造像碑

北魏(年代不詳),造四面兩龕佛六尊,有銘文,北地郡泥陽縣道民七十一人造,碑身正面繪有《天界圖》日作園形中有黑線可能是古代對太陽黑子的描繪。碑陰刻碑頂竿、高蹺疊羅漢、相撲、假面戲、竹馬戲等《百戲圖》。也是古代雜技藝術實物史料。

孫真人祠記碑

宋元豐四年(1081年),碑金大定九年重刻立石,碑額有金代畫家杜穆所繪《孫真人新堂圖》碑文二千五百餘字,是研究藥王山沿革、地貌、形勝及孫真人隱居舊址生平事跡、傳說等的寶貴資料。

龜蛇碑原碑刻

元代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重刻立石,現存兩通一在南庵、一在北洞蟠首龜座碑身正中陰刻「龜蛇」兩個大字各半米見方二字若象形龜如烏龜爬動,字蜿蜒盤曲,活靈活現一揮而就堪稱神來之筆!為元代著名道士譚真君書。在南庵者附刻於《唐太宗賜真人頌》碑之陰。

歷史記載

獻亭東側有一碑亭,其中《千金寶要》碑由四塊相等石碑組成,刻於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碑刻分六卷,有164頁,拓印後可裝訂成書。碑上的900多副常用藥方,是宋代人郭思從《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部書中選的,可稱普及本。另一石碑為《海上方》,上刻衛生常識和常用驗方100多副,韻文記述,便於記憶。

《千金寶要》[4]四字取自孫思邈原書用語:「人命至貴,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海上方》一名源自民間傳說,相傳孫思邈救過東海龍王的太子,老龍王感恩不盡,將宮中珍藏的《海上仙方》贈與孫思邈。大殿東邊有一陳列室,展出歷代印刷的孫思邈著作的版本,還有1985年日本出版的《千金翼方》。

所獲榮譽

2018年4月13日,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相關人物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耀州區)人,早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少年時開始鑽研醫道藥理,兼讀經史百字之說,青年時已造詣頗深。學成後曾辭朝廷徵召,長期在家隱居行醫濟人。晚年根據唐代醫藥文獻,搜集民間治療經驗,結合個人行醫體會,編著醫書。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5]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發達的古代,手抄本廣為流傳,直到宋代才出版了兩書的摘縮本,並傳入朝鮮日本。這兩本書開創了疾病分類、症候記述、治療方法和藥劑處方,對中國醫學發展貢獻極大。

孫思邈被人尊為藥聖,藥王。舊日,每逢農曆二月二日,這裡有廟會,前來燒香磕頭的男女老少不計其數,他們之中有獻祭麵塑的,有取神水的,祈望百病脫身,健康長壽。在藥王洞內,刻着全國各地藥王廟的石譜,凡石譜上刻有名字的藥王廟,每年二月二日之前,都要到這裡取神水。

耀縣藥王山保留有金、元、明、清諸代建築近200間,除藥王廟,還有靜應廟,院中有唐代古柏一株,周長3.9米,相傳為孫思邈所植。院東南有一塊平地,叫檢藥場,相傳為孫思邈在這裡檢曬過中藥材。藥王廟建築以金、元建築尤為可觀,特別是元殿中尚有大型元代壁畫兩幅,至今基本完好,為國內少見。


視頻

藥王山相關視頻

中國藥王山 宣傳片
大醫孫思邈與藥王山
明代孫思邈位同於黃帝,百歲過世留下中醫聖典《千金要方》

參考文獻

  1. 藥王山(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發布日期:2019-02-27 16:27   來源:銅川市文物旅遊局
  2. 銅川藥王山碑林探秘 ,銅川市人民政府,發布時間:2015-07-08 16:32 作者:杭啟宇
  3. 中醫書籍《孫真人海上方》,中醫世家
  4. 中醫書籍《千金寶要》,中醫世家
  5. 中醫書籍《千金翼方》,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