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佛龕 |
佛龕
拼音:fó 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閣子,如佛龕、神龕等,一般為木製,中國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龕式,小龕又稱櫝。
佛寺的意思
(雜名)佛寺也。雞林志:龜山有佛龕,林木益邃。傳云:羅漢三藏,行化至此。俗亦謂供佛之小室曰佛龕。
安置佛像之所
龕原指掘鑿岩崖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七記載: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龕,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
現今各大佛教遺蹟中,如印度之阿旃塔,愛羅拉,我國雲岡、龍門等石窟,四壁皆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後世轉為以石或木,作成櫥子形,並設門扉,供奉佛像,稱為佛龕;此外,亦有奉置開山祖師像。
1995年,文物所收回木雕佛龕3件,金漆坐佛2尊。該佛龕為純木質,通高0.95米,由龕與座組成,中用榫相接固定。其座厚0.16米,如豆瓣狀,龕寬0.35米,厚0.15米,完全是鏤空透雕技法。頂部為一龍頭,身纏於花藤中,頭上飾以一頂雙層沿盔式帽,似佛帽又似官帽。龕兩側各一龍一鳳造型,上龍下鳳,神態逼真,最下部為一隻麒麟,仰首嘯天,與頂中之龍首交相呼應。龕正中錐形凹槽高0.38米,寬0.13米,深0.12米,下雕蓮花寶座,金漆佛置於其中。金漆佛坐姿,通身漆金,形態慈祥端莊,與透雕神龕合璧,可謂天造之作。這幾座佛龕為乾隆年間之物,且雕刻技藝之高,形態構思之妙,實是本區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現由區文物所收藏。
歷史發展
源於建築又精於建築
《說文》記載,「龕」在古時並沒有後來的含義,漢揚雄著《方言》四稱:「龕,受也。」即容納、盛受之意。佛教傳入中國後,龕又指掘鑿岩崖為室,安置佛像,即供龕。在中國雲崗、龍門、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見到。此後,又出現了將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櫥子形小閣供奉佛像,但大都是與佛堂建築同期進行,尺寸上有一定規範的較大佛龕。而在故宮中,獨立於建築主體之外,可隨時拆遷並與佛像有多種組合關係的小型供龕,則在數量、樣式和藝術特徵上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佛龕。
乾隆時期,承做供龕的事項主要記錄在《活計檔》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廣木作」、「琺瑯作」及「如意館」等檔案中。儘管雍正時期檔案中已有大量制龕活動的記載,但現存實務並不多見。故宮中珍存的供龕多屬乾隆時所作,樣式和裝飾內容融匯滿、蒙、漢、藏宗教和生活中眾多藝術元素。據乾隆年間檔案的記載可知,宮中佛龕製作遵循着傳統的審定方式。
製作需皇帝親自監督
當內務府官員將佛像及供龕呈皇帝時,皇帝首先會降旨將「法身梅洗,開臉,像染青發」,然後讓造辦處為佛像配龕,然後讓如意館或中正殿按皇帝意圖繪畫紙樣,貴重的金銀質地佛龕還要先做出模型,皇帝常會提出一些意見,令其修改後再次呈覽,有時反覆多次,直至滿意後開始製作。內務部所屬各部門按照分工性質承攬活計。如「錢糧庫」籌備制龕用的各類材料,「廣木作」、「油木作」、「匣裱作」承做各式木龕,除制龕、罩油、鑲嵌外,還要進行紅片金或黃緞裱里,龕背後刻四體字樣等工序;「金玉作」承造各式金、銀質地佛龕以及各類鑲嵌工藝;「琺瑯作」承造琺瑯龕及琺瑯裝飾物;「如意館」除繪畫供龕紙樣外,還負責各種玉飾雕刻工藝。一座製作精美的供龕通常需要由造辦處多個部門協作完成。
供龕製成後,最後的驗收者往往是皇帝本人。不要小看皇帝的審美能力和對工藝細膩程度的苛求,工匠們因制龕不能令皇帝滿意而遭罰俸祿之事時有發生。從「用材不好」、「大小不合」到「做工粗糙」,都有可能成為受罰的原因。乾隆十三年(1770年)7月就發生了這樣的事:當造辦處「金玉作」為皇太后萬壽節所制四座供龕呈覽給乾隆時,皇帝認為「佛咼做小了,又糙,片金里為何不用好圓金片做」等,降旨將相關責任人「並該作俱議不是」,結果,相關人分別被罰俸祿六個月、罰錢糧六個月。懲罰如此嚴厲的原因卻極為簡單:此龕是特地為皇太后八十大壽製作的,而皇太后又崇佛至極,乾隆皇帝是至孝之君人盡皆知,豈能容忍制龕之事有半點閃失?此事也足見皇帝對供龕製作的重視。
佛龕樣式
著名建築史學家劉致平曾指出:「我國對於龕、藏、石燈、紀念柱、香爐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來解決造型問題,這是一種習慣,也是有將小物大作的意思,顯得格外精巧。」
「的確,在清宮中佛龕不僅以『房屋』造型占很大比例,其中又以模擬官式建築者為大宗,如宮殿式龕、樓閣式龕、亭式龕和各式塔龕等。清宮佛龕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其本身是建築的某個類別,更重要的是由於中國古代建築多為木製難以長期保留,因此佛龕作為建築縮影的價值就更顯珍貴。」何芳告訴記者。
在清宮佛堂的顯要位置,通常放置擬宮殿樣式並完全按照實體比例微縮製成的佛龕。上為屋頂,常刻有斗拱,中為柱身,內供佛像;下為基座,常用須彌座。其間每個細節並非隨意設計,而是具有強烈的倫理特徵,體現着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如屋頂的式樣、裝飾物走獸的數量以及斗拱、彩畫紋樣等,都一一有嚴格規定。
除了宮殿式供龕之外,故宮中數量居眾、樣式頗多的是擬宗教建築造型供龕,其中又以塔式供龕最為引人注目。塔是隨佛教而傳入我國的一種建築類型,清宮造辦處的工匠從歷史文獻、壁畫、石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所制塔龕樣式除傳統的樓閣式、重檐式等外,還有許多大膽變體以及結合體式,其中最具清宮特色的是「三塔龕」和「五塔龕」,綜合了漢藏兩地的典型建築,頂部排列三尊或五尊喇嘛合歡塔,代表「三世佛」或「五佛五智」之意。
此外,還有類似僧人苦修的「草廬」式龕,有些甚至還變幻出蓮蓬的外形,專家稱其創作靈感可能來自石窟壁畫或西藏唐卡。總之,宮廷工匠利用其高超技藝,將各地宗教建築的代表性特徵濃縮到宮中的佛堂之中。
此外,擬園林式建築造型的佛龕也很常見。其中的點睛之作便是亭式龕,其寫意手法極盡想象與創造之能事,成為清宮供龕中最富變化和觀賞性的樣式。擬亭式造型供龕又分為園亭式、四方亭式、長方亭式以及四角、六角、八角亭式等。其頂部的變化最為豐富多彩,有歇山、懸山、攢尖、盝頂等,一些飛檐設計更是變幻奇突,輕巧美妙。
除了上述造型外,還有擬傳統器物造型的供龕。如屏風式龕,靈感來自西藏唐卡的「漆泥子佛掛屏龕」則是獨具清宮特色的裝飾屏風。這種形式後來還被發展為全部以無量壽佛為主題的掛屏式龕,作為皇太后或皇帝的祝壽之器。此外,葫蘆形龕也是清宮佛堂的常見供龕樣式,它以葫蘆及其變體為載體,內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數為一組出現。之所以選用葫蘆形,是因為傳統認為葫蘆多籽,藤蔓綿延不絕,象徵子孫繁衍,生生不息。此外葫蘆還因「福、祿」的諧音成為「福祿萬代」的吉祥物,因此在清宮中有大量器物選用葫蘆造型。令人驚異的是,這種造型被供龕製作者採用,而且供奉的是藏傳佛教尊神,恰好表明了清朝諸帝認為的儒、釋、道三教「理同出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的觀念。此外,在乾隆中晚期造龕檔案中,開始頻繁出現「西洋式龕」的記載,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西番蓮紋」、「西番葡紋」、「西番花草紋」等,營造出濃郁的西洋情調。
材質工藝
何芳指出,隨着社會經濟和審美傾向的變化,到乾隆年間,清朝手工業已經發展成獨特的清式風格。寧波、福州的漆藝,廣東的嵌螺鈿,山東濰縣的嵌金銀,安徽的木刻、鏤雕,西藏的金屬雕刻及鑲嵌,還有北京的琺瑯、漆器等,都為宮廷制龕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創作手段。自清中期開始,隨着供龕製作量的急劇增長,龕與像的從屬關係開始出現失衡的態勢,一些供龕的尺寸及工料投入甚至遠遠大於佛像本身,製作工藝上也更為奢華精緻、不拘一格,而佛像製作卻呈相反的態勢。多變的造型和內容的複雜性使供龕愈加背離了作為裝飾品的使命,於是逐漸「喧賓奪主」成為一種成熟的宗教藝術品。在佛龕中,多樣化和程式化這對看似矛盾的兩個極端恰好是宮廷藝術的外在表現,其內在特質則是在愉悅宮廷的同時為王朝統治服務。嚴格的程式是用來強調權力、尊威、等級與貴賤的,並非用以約束皇帝。隨着集權統治的穩固,輕鬆浪漫和奢侈的新趣味則開始在炫耀權威和財富的同時蔚然成風。
奉職於清宮造辦處的能工巧匠招募於全國各地,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彼此間經常切磋交流,所制的供龕也代表着當時手工業製作的頂尖技藝。皇室作坊材料充裕,且不計工本,因此當時制龕大量使用各種貴重材料,除紫檀木、花黎木、楠木等珍稀木材外,還有金、銀等貴金屬,以及紅藍寶石、青綠松石、珊瑚、珍珠、白玉、水晶、瑪瑙、玳瑁、象牙、蜜蠟、沉香等裝飾物。此外,造辦處「錢糧作」還專門負責收集宮內外送來的櫥、格、箱、匣等棄置小物件,對此皇帝均降旨「俱收貯作材料用」。其中大量作品被翻新,各地豐富的造型與宮廷豪華繁複的包裝相結合,往往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效果。
何芳指出,供龕的裝飾題材除了常見的龍的形象之外,還有藏傳佛教的「八寶」,及各種傳統祥瑞名物等。如象(祥)、蝙蝠(福)、桃子(長壽)、葫蘆(福祿、子孫連綿)、荷花、纏枝牡丹(富貴)、靈芝(如意)等,此外還有八寶捲雲、如意雲、流雲、花卉紋等。
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現着不同民族的信仰、生活風俗和審美取向,它們如此完美地裝飾於同一座供龕之上,於豪華富麗中體現着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威嚴,這也是精工佛堂供龕所折射出的時代精神。
佛龕的擺放
佛龕的擺放位置很重要,也很有講究,但是也有部分人不懂得如何正確的擺放佛龕。在家敬佛拜佛,把佛像請回家中,是虔心修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有佛龕盛放的佛像更是值得尊敬的佛,因為不是所有的佛像都帶有佛龕的。古語有云,佛龕乃佛的棺材,佛像即佛本身。
那麼佛龕,根據大小確定佛龕擺放位置。基本的佛龕擺放位置,當然得高處正堂當中,佛龕需擺放於方桌上,方桌上得擺個架子似的東西。一般人的棺材不都有長凳架着嗎?佛龕擺放位置的前面擺上香爐,水果等貢品。佛龕的形狀各異,多見方形,當然也有半圓型,有時佛龕還有各種花紋。我們得根據這些來決定佛龕擺放位置。比如,是半圓型佛龕,那麼背牆應掛相應的帘布,襯托佛龕的圓邊。佛龕擺放位置的方位,是朝大廳大門,而建築學上大門一般是朝南,所以佛龕自然也是面朝南了。此外,我們還需注意佛龕擺放位置的背後不得為廁所、廚房等雜物之所。
對於詳解的佛龕擺放位置,有以下幾點:
1.要由里朝外,佛龕或神台由家裡面向門外擺放,由廳向外擺放。也就是說要對着大門,但如受環境的限制不能達到這個要求時,也應把他向着大門口的方向,忌沖門,即一進家門就見佛龕或神台[指離門太近],要和門保持一定的距離;
2.宜在靜方,安放的地方要清靜,整潔。佛龕或神台附近最好不要有音響,電視機等東西;
3.不可對着床鋪。不可對着餐桌。廚房,廁所,因菩薩見不得不雅的行為和葷腥之類。如條件所限,有的把佛龕或神台放在臥室,那麼在睡覺時要拿個黃布簾擋上。
4.佛龕或神台要有靠,背後不能空虛。靠牆的隔壁不能是廁所,廚房
5.佛龕或神台忌在橫樑下。
6.如條件許可,設置的佛龕或神台不能太低,高度要適中
7.供奉的數目,逢單,不可逢雙,如供菩薩和其他神明,要菩薩在上神明在下,因神明的檔次要底於菩薩,佛和菩薩是至高無上的。
8.佛龕或神台的方位:一般不要放在家中的正南方正西方[此方位稍偏一下也可以],其他方位皆可,最好根據其家裡的風水布局來決定。
9.供奉佛和菩薩最好坐西向東。
除了以上注意的幾點佛龕擺放位置,還有些注意事項:
1.上香數量,三枝香為宜,一枝也可,如平時忙可在初一,十五上香。
2.供奉水果,供奉的水果最好要保持新鮮,不要等水果壞了才換,換下的水果可和家人一起享用。
3.佛前要供一杯清水,有條件要供奉鮮花。
4.觀音的擺設:觀音最宜「坐西向東」,此外,因為觀音清淨無瑕以及戒暈腥,故此有三不向:不向廁所;不向房門;不向飯桌。
5.供品:觀音吃素守齋,只用鮮花及水果供奉,其他神可用三牲拜祭。
供奉禮儀
上香:設置佛堂後,可隨各人修持作早晚課誦,或早晚上 香(早上可上供水),日日不輟,持之以恆。供花供果不一定要天天更換,凡遇到佛菩薩的紀念日或逢初一、十五再行供花果即可。佛燈:油燈、蠟燭的點燃需依環境及個人習慣來定,一般來說,不是每個居家環境都適合點燈,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點燈即可。
供品:凡遇佛菩薩紀念日或初一、十五時可準備鮮花、水果供養。若要放供菜,可以六樣,初碗,加一碗飯為宜。環境:佛堂、供桌、香爐、燭台,應經常清潔莊嚴為要。清理時,應用專用的布、水桶等,不可與其它處共享清掃用具。 [1] 家中有人往生時,佛堂不要遮蓋起來,因人往生時尤須諸佛接引,佛像無須遮蓋。
外出:若是因事外出多日,家中佛堂無人可以照料,行前需將佛堂整理乾淨,並注意用火、用電的安全,待事畢返家後,再行處理即可。 [2][1]
參考文獻
- ↑ 大叔帶「佛龕」鑒寶,稱在自家院裡撿的,專家:實在沒法估價!,騰訊,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