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蕒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苦蕒菜 |
中文學名 :苦蕒菜 拉丁學名 :Ixeris sonchifolia Hance 二 名 法 :Ixeris sonchifolia 別 名:苦蕒、老鸛菜、盤兒草、 亞 科: 舌狀花亞科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界 : 植物界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桔梗目 門 : 被子植物門 科 :菊科 |
苦蕒菜:菊科植物,(學名:Ixeris denticulata),別名:苦蕒、老鸛菜、盤兒草、鴨舌草、苦球菜、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黃花菜、苦碟子、苦丁菜、敗醬草、墓頭回。一年生植物界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全草入藥,具清熱解毒、去腐化膿、止血生機功效;可治療瘡、無名腫毒、子宮出血等症[1]。
植物特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含乳汁。莖直立,無毛,上部分枝。基生葉倒卵狀披針形或匙形,長5~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鈍圓,邊緣羽形分裂,有時為琴狀羽裂,有不規則尖鋸齒;莖生葉無柄,基部耳狀。頭狀花序長約5毫米,多數集成聚傘花序;花冠長6~8毫米,舌狀,黃色,花舌長4~6毫米,有5齒。瘦果成熟時暗褐色,冠毛白色[2]。
區域分布
苦蕒菜分布於陝西(華陰、眉縣、城固、勉縣)、江蘇、浙江(遂昌、麗水、昌化)、福建(永安)、安徽(各地)、台灣(台東、台北)、江西(南昌)、湖南(具體地點不詳)、廣東(連平)、廣西(百色)、貴州(江口、望謨)、四川(南川)、雲南(昆明、大理、麗江)。苦蕒菜在中南半島、尼泊爾、印度、錫金、克什米爾地區、孟加拉、日本也有廣泛分布。苦蕒菜的模式標本采自緬甸[3]。
品種分類
科屬關係
本品屬菊科植物,在花部形態和花序結構上,與分布非洲的萼角花科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胚珠卻是頂生的,種子有胚乳,花柱不裂,又顯示出較大的差異。
菊科與茜草科有共同的花柱2裂柱,酚類物質在這兩科中普遍分布,茜草科的九節草屬花部5基數,子房有1個基生的胚珠,顯示出二者之間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但茜草科中的亞科(Cinchoneideae)的染色體基數 x=11,又並不是菊科染色體的基數。
桔梗科在一致的合瓣花冠、下位子房,及其某些亞科或屬中的花葯聚合等性質上表現出與菊科有一定程度的聯繫,但卻缺乏菊科與茜草科共有的酚類物質。
植物系統學家對菊科的親緣關係及其起源有不同的觀點。
抱莖苦蕒菜
抱莖苦蕒菜與苦蕒萊的主要區別為開花時基部葉常不枯死,葉面常有微毛;莖生葉抱莖,因此而得名曰抱莖苦蕒菜。葉基部為全葉片的最寬部份,中下部葉片羽狀深裂,向上則裂片變淺而至成齒狀,或近全緣。頭狀花序直徑約1厘米;總苞長約5—6毫米。瘦果長約2.5毫米,有長約0,5毫米的喙。花果期4—7月。
抱莖苦蕒菜生於路邊、山坡,荒野;中國各地普遍分布。
抱莖苦蕒菜屬菊科植被,菊科是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最大的1科,有一致的小花結構。小花管狀,輻射對稱,或舌狀而兩側對稱,或花冠管狀而花冠裂片二唇形。多數小花密集排列,外覆以總苞片而形成一致的頭狀花序。
共13族1300餘屬,近22萬種,除南極外,全球分布。
由於本科在結構上、繁殖上的種種特點,如萼片變成冠毛、刺毛,有利於果實遠距離傳播;部分種類具塊莖、塊根、匍匐莖或根狀莖,有利於營養繁殖的進行;此外,花序的構造和蟲媒傳粉的高度適應等等,促使它很快的發展與分化,從而達到屬、種數和個體數均躍居現今被子植物之冠。
中國約有220屬近3000種,全國各地分布,其中異裂菊屬、復芒菊屬、太行菊屬、畫筆菊屬、重羽菊屬、黃纓菊屬、川木香屬、球菊屬(Bolocephalus)、葶菊屬、櫨菊木屬、螞蚱腿子屬、花佩屬、華蟹甲草、華千里光屬、紫菊屬、君范菊屬等15屬為中國特有[4]。
栽培技術
種子播前處理:在播種前將種子浸泡在初始溫度為40℃-45℃的溫水中,經過2小時後撈出種子再控淨水。
選地:選擇在平坦無積水砂壤土地或山坡地,先施入發酵好的農家肥每畝3000kg,深翻地25cm,作寬1.2m的平畦。
播種時間:7月下旬-8月中旬;
播種方法:一種是條播或採用撒播;
苗期管理:澆水、間苗、定苗、蟲害的防治、追肥;
採收時間:在七月中下旬,採收後扎捆支在一起晾曬,當含水量降至13-15%時,即可貯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