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禅宗三祖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禅宗三祖寺

中文名;禅宗三祖寺

地理位置;安庆潜山县西北9公里处的凤凰山巅

旧名;山谷寺

始建于;公元505年

禅宗三祖寺,禅宗六大祖庭之一,旧名山谷寺,坐落在安庆潜山县西北9公里处的凤凰山巅,位于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下。三祖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由高僧宝志开山建刹。这里群山环抱,潜水滔滔,环境清幽,风景秀美。风景优美,禅意浓重。

简介

禅宗三祖寺,旧名山谷寺,又称乾元禅寺,坐落在安徽潜山县城西北9公理处的谷口凤形山上。凤形山,唐宋以来人们习惯称之为三祖山,这里是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环境清幽,景色怡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对三祖寺呈环围合抱之势,使山前形天一个天然谷口。清澈甘冽的山谷流泉从三祖山西侧谷底潺潺流出,滚珠嘎玉,泠泠有声,向南经谷口汇入潜河。宽阔的潜水河像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轻盈舒展,系于山前。河水清涟,波光粼粼,映现着青山塔影。水光山色,浑作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物风貌,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三祖禅寺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1]

历史背景

这个风景如画的谷口,连同倚靠的瑰丽奇绝的天柱山,都曾受到历代帝王的垂青。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刘彻南巡,舳舻千里,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天柱山为"南岳"。嗣后,汉宣帝刘洵、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明成祖朱棣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南岳天柱山。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洞天福地",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道林寺高僧宝志江南著名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卓锡得地,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武帝萧衍闻奏,赐额"山谷寺"。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宇文邕灭佛,诛灭沙门,禅宗三祖僧璨南徙隐避皖公山(即今天柱山风景名胜区),往来于司空山(今安徽省岳西县境)与皖公山之间,幽栖林野,涧饮松餐,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沙弥道信投谒僧璨,求"解脱"法门,奉师九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受僧璨衣钵,是为禅宗四祖。汤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僧璨于寺前法会大树下为四众说法时,合掌立化,葬于寺后。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子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已俸建舍利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李豫又谥僧璨号"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李炎灭佛,寺与塔俱毁,宣宗大中初(公元847年),寺塔又获重修。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舒民柯萼于万岁山(即玉镜山)古松下掘出一石篆,上镌宝志手书"圣祚绵远"4字,进献于朝。太宗赵光义取名"瑞石",遣使至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章献皇太后降旨,为仁宗赵祯增寿,选舒州山谷寺为道场,降赐佛牙舍利,建资寿宝塔。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塔被雷焚,宋廷复饬造资寿宝殿。宋末,元兵南侵,三祖寺被兵火燎劫,唯塔独存。明清两代,屡修屡毁。至民国初,始有恢复,但规模仅限于塔院,山下大殿,山门等,均成一片废墟。

寺院由来

三祖寺作为禅宗祖庭,三祖僧璨的道场,千百年来,曾涌现过许多高僧大德。开山僧宝志,是梁武帝萧衍的国师,他形迹邋遢,近乎疯癫。据《花朝生笔记》载,明清以来流传最广的活佛济公的艺术形象,就是根据宝志的原型塑造的。宝志与白鹤道人斗法开山的故事,至今还在天柱山区广为流传。 在高僧辈出的中国佛教禅宗中,三祖僧璨则是一位杰出的大师。他不仅在北周宇文氏灭佛、隋杨广餮灭建康的危境中忍辱负重,将禅宗这一刚刚植入中国土壤的新的佛教宗派从濒临灭绝的危境中拯救出来,使之延续发展,同时,他在隐避皖公山的十数年间,完成了他的毕生之着《信心铭》,为禅宗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祖道信,少年来三祖寺,在僧璨精心培育下,受领禅宗衣钵,传法于皖、赣、鄂三省,改《楞伽经》为《金刚经》传家,为后来六祖惠能的"顿悟"法门开示了理论先导,也为禅宗的最后形成拓宽了理论领域并奠定了组织基础。嗣后,唐代的智、宋时的守禧、明季的善达、清初的东源,以及民国时的月海等,都为振兴祖业,光耀宗风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在历代高僧驻锡的同时,三祖寺也得到了诸多檀越的护持。上自帝室,下至庶贤,如:梁武帝萧衍,唐肃宗李亨、代宗李豫、宣宗李忱,宋太宗赵光义、仁宗赵桢;唐舒州别驾李常、刺史独孤及、张彦远;梁潜邑隐士何氏三高、明处士葛暹等。虽然他们出于各自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但毕竟对三祖寺的兴盛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达官显贵、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林逋、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陆宰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李翱、李德修、吕渭,宋代的李师中、周邦彦、徐俯和范成大,明代的刘基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山谷流泉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山谷流泉的300多处石刻的作者,无一不与三祖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祖寺历史悠久,文物相对集中。但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兵灾劫乱之后,几乎尽毁无余,以至今天很难见到它历史的一斑。据旧《潜山县志》载,汉武帝祭岳时用的四只大镬,明末尚有一只存于三祖寺内,后却不知所终。"文化大革命"中,据当地民众目睹,"红卫兵" 毁塔无计,将造龛中的僧璨舍利像砸毁,并将像内一卷黄绫经文投入火中。这卷黄绫经极有可能就是僧璨的《信心铭》。今日三祖寺的文物,主要是幸存下来的部分古建筑、摩崖石刻及碑刻。这些石刻、碑刻,不仅为今日游人增添游景揽胜、抚古思今的感慨,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些断断续续的记载,把三祖寺历史的这串零散的珠玑连缀起来,以再现其昔日的风采。

文化价值

坐落在天柱山南大门谷口凤形山上的三祖寺,为梁代高僧宝志南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斗法,卓锡谷口凤形山,首创山谷寺。南朝末年,北齐高僧禅宗三祖僧璨受二祖慧可衣法后,为避免罹北周灭佛之祸,只身南徙,隐居于此20余年,传衣四祖道信并完成了他的毕生著作《信心铭》,从而保存并传付了菩提达摩从西竺传入东土的"楞伽"裔脉,奠定了中国佛教禅宗初期的组织形式和理论基础,使之发展成为今天极具国内外影响的佛教最大宗派。1979年,国家宗教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多次拨款修葺三祖寺;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留有王安石黄庭坚等唐宋以来名家石刻128幅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和觉寂塔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三祖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如今,三祖寺梵宇辉煌,金殿交碧,祖庭重辉,宗风光大。三祖寺位于潜山县城西北9公里的天柱山麓,此地群山环抱,溪谷幽深,山谷中突起一峰,三祖寺建于其上,故又有山谷寺之名。自南北朝以来,历史一许多文人墨客纷踏而至,在祖寺西侧的山谷之中,至今仍留有李德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等唐宋以来300多块名人石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寺宇寮房先后被用作学校和农村干部培训班。1957年,国营天柱山林场建立,三祖寺被并入林场。"文化大革命"中,寺内佛像、经籍尽被付之一炬。1979年以后,三祖寺获准开放。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觉寂塔为全省重点言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三祖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之一。十几年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三祖寺渐次得到了修复和发展。从1987年起至1996年的10年间,三祖寺先后建成了千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殿、尊客堂、法堂、上宾寮、东寮房、西寮房、塔院东寮楼、圆通门、海会堂等殿宇及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总投资达1100余万元。今日三祖寺,塔刹高耸,金殿交碧,炉香袅绕,钟磬齐鸣,三祖宗风,千载犹存。 自唐宋以来,三祖寺一直是禅宗南派舒州一方的丛林,按丛林规制而容纳十方僧众,其住持人须由住寺僧众公认,由十方名德的合适者担任,故三祖寺史属"十方丛林"。据《大乘义章》卷十三称:丛林"能生智慧、神通等功德",因而三祖寺亦称"功德丛林"。三祖寺的丛林组织,按十方丛林规制,设置禅堂、客堂、库房、衣钵寮四大堂口归口管理,并根据四大堂口的寺务分工,在住持以下,设东、西两序,分别由监院和知客负责。

佛像,是佛教徙举行宗教仪式时顶礼膜拜的重要的精神象征。中国禅宗自六祖惠能以后,僧徙仅以道法相传,多穴处岩居,或寄于律宗别院,不立佛像,不参禅拜佛,龃龉时生。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百丈怀海制定清规、肃整禅风,丛林之制,渐次兴盛;佛像供置,复踏正轨。三祖寺的佛像,民国以前无史料可考;民国间的佛像,尽毁于"文化大革命",无一幸免。1979年以后至今,由简陋而丰富。1985年以前,仅有数尊经改制和信众敬献的木刻佛像,且规格较小。1988年,缅甸仰光妙明法师赠送一尊40厘米高的玉石佛像;1993年,又增加了一尊5.5米高的汉白玉释迦像和2.5米高的汉白玉迦叶、阿难像。1996年,三祖寺又投资50万元,先后铸成铜质释迦太子、弥勒、千手千眼观音,韦驮、达摩、慧可、僧璨、宝志像,每尊重量达300公斤,使三祖寺的佛像供置,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佛教经典是佛教徙进行修持、求得无上智慧、达到真如境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它包括经、律、论三部分。经,是由佛陀说出,由其弟子集成的佛的言论,后被译成汉文,取名曰"经"。律,是印度早期佛教时由佛陀及其弟子制定并陆续完善的各种戒律。论,是后世僧人对于经、律理义的诠释、阐发以及对于佛教哲学思想的探讨、研究的言论和文章。经、律、论的总集,则是《大藏经》。1990年,台湾佛教协会通过全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转赠给三祖寺一套汉译缩印本《大藏经》,珍藏在藏经阁内。从此,三祖寺有了一套完整的佛教经典而传延后世。

佛事活动,是佛教徙按照佛教仪规所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并根据佛教各宗派的特点,有其佛事活动的特色。三祖寺佛事活动的开展,均按禅林规制举行,并同时开展汉地佛教寺院共同开展的佛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活动。在三祖寺的佛事活动中,尤以阿弥陀佛的圣诞日纪念活动|--"弥陀七"最为隆重,它是三祖寺十几年来最活跃、规模最大的佛事活动。佛教徙的"三皈依"、居士的"五戒"也都在"弥陀七"这场佛事活动中举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所事视,有相当一部分习谷活动在三祖寺举行。正月初一,数万计的社会青年拥到三祖寺"出行",拜佛年,图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万事亨通;三月初三,民间传说是三祖僧璨的诞日,江南、江北皖、鄂等省的信徙,结成一支支数百人的"朝山"队伍,专车来三祖寺。礼谒三祖,谓之"百子香";九月初九,金秋重阳,一些老人结伴登山礼佛,吟诗唱和。这些,又给今日三祖寺增添了一个新的佛事活动内容--民俗佛事。

旅游资源

三祖寺的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观荟萃。宝志飞锡开山的卓锡井,在天柱山延寿园内;志公栖身习静的宝公洞,在塔院门东侧竹荫中。伫立达摩崖下,能品味达摩面壁入定之境;足踏"解缚"石上,可追忆昔年道信求法之情。三高亭边,凭吊何氏兄弟献宅建刹的高风亮节;立化塔旁,更领悟僧璨忍辱负重的孤诣苦心。山谷流泉石壁,荟萃唐宋以来300余处摩崖石刻,使人流连忘返;秋兴亭畔峭崖,镌刻当代名家真书,令人叹为观止。青牛石眠卧溪边,似在诉说老子出关的经历;涪翁亭醉赏泉声,向你叙述黄庭坚骑"牛"读书的乐趣。旌驾桥头,遥想当年汉室銮驾威仪;祭岳坛边,评说武帝刘彻号封"南岳"的盛典。 随着天柱山旅游事业的不断兴盛和古皖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三祖寺不仅以其独特的风韵而成为天柱风景名胜的重要一景,更重要的是它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曾经引起并将继续引起有识之士的瞩目。它地处吴楚分疆的八皖之首,以古南岳天柱山为依托,向南与安庆、九华山、黄山、庐山连成一道佛教文化"长廊";向西与安徽岳西司空山、湖北黄梅双峰山形成一个禅宗发祥的"金三角",而三祖寺则是这个"长廊"和"金三角"的联结枢纽,成为探索和研究禅宗源流及禅宗文化的大本营,成为皖西南旅游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说典故

宝志开山建刹传经

禅宗三祖寺始建于公元505年,为南朝宝志禅师开创,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大发展时期,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咏的就是这时的盛况。

传说白鹤道人闻旨,先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化成一只冲天白鹤,飞向天柱山。宝志待白鹤飞去后,将手中锡杖往空中一掷,顷刻化成一条巨龙,尾随而去。白鹤飞至凤形山顶,正欲敛翅降落,忽闻身后狂风大作,雷鸣电掣,便掉头东飞。巨龙飞至凤形山顶,仍复作一根锡杖,白鹤也在旁边的白鹤岗敛翅而降,复成一把拂尘。须臾,二人行至谷口,各寻己物,宝志收起了锡杖,只见清泉汩涌,因名"卓锡泉",后人凿井起名"卓锡井";白鹤道人收起拂尘,泉涌水流,因名"白鹤泉"。据此,梁武帝下诏,令宝志禅师于凤形山建刹,白鹤道人在白鹤岗建观,并赐名"山谷寺"和"白鹤宫"。

如今,卓锡井和白鹤泉仍存,前者在三祖寺圆通门斜对面的天柱山敬老院内,后者在三祖寺东侧白鹤岗下真源宫旧址处,都是天柱山的著名景点。

禅法东渐三祖驻锡

南朝齐梁之交,达摩法师印度渡海将禅法带到中国,被誉为中国禅宗始祖。达摩梁武帝应对时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于是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少室山五乳石洞面壁9年,参禅打坐,伺机传法。后遇慧可诚意求法,立雪断臂,达摩遂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衣钵传之,慧可因此被尊为禅宗二祖。

僧璨(510-606)被称为禅宗三祖。他到二祖慧可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见于《祖堂集》记载:北齐天保初年(550)有一居士,不言姓氏,年逾四十,到二祖慧可处。求曰:"弟子身患风疾,请和尚为我忏悔。"慧可说:"把你的罪对我说,我为你忏悔。"来者沉思片刻说:"我还说不出我的罪究竟在什么地方?"慧可说:"我已为你忏悔过,你最好皈依佛法,出家僧住。"居士说:"今日见到和尚,已知自己是一个僧人了,但不知何为佛法。"慧可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居士领悟地说:"今日始知人的罪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在于其心,佛法也是如此。"慧可闻言,十分喜悦,深器来者,即为剃度,高兴地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这一年的3月18日,僧璨受足具戒。后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后接衣钵,是为禅宗三祖。隋开皇十年(590)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

三祖寺内有一巨石,上书"解缚"两个大字,说的是三祖为四祖解缚的公案。佛教典籍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沙弥道信来到山谷寺,礼谒三祖,求曰:"愿和尚慈悲,为我解缚。"三祖问:"是谁将你缚住了?"道信答:"无人缚我。"三祖又问:"既无人缚你,那你又求何解缚?"道信闻言大悟,后又随三祖修学九载,接法是为禅宗四祖。

始立文字开创先河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时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对禅宗的汉化改造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其一,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其二,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其三,变居住无常的"头陀行"为公开设坛传法;其四,变"不立文字"为着经传教。禅法初传,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僧璨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584字,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三祖大师说法时合掌立化。唐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常僧璨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禄,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于底层。

唐乾元元年(758),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现在的塔几经重修,塔宫里珍藏有三祖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为5层,外旋中空,螺旋而上,每层4门相对,两虚两实,游人登塔,常被虚实所迷。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支派,自达摩西土东来,二祖慧可断臂求法,传至三祖僧璨,方使之中国化,畅行于世,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

欣逢盛世古寺新辉

就是这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三祖寺,历史上曾几度兴衰。北宋时,香火达到鼎盛时期,高僧辈出,宗风大振,时有"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之誉。此后,历经沧桑磨难,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毁,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史称中兴。明末再毁,整个清朝乃至民国,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呈衰败状况。

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三祖寺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春天。在宏行法师任住持的十多年间,先后筹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山门、通天桥、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全寺面积达200多亩,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三祖寺的振兴,不仅迎来了海内外游客香客,也得到各级政府和宗教部门的肯定,1990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视察。朴老十分欣赏王安石刻在三祖寺左旁石牛古洞石壁上的诗句:"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围,欲穷源而不得,竟怅望以空归。"曾挥毫步韵作诗:"汲尽泠泠江水,冲开靡靡山围,三祖道场重现,千花满载而归。"欣闻18万字的三祖寺志稿完成,朴老立即题名"中国禅宗三祖寺志"。

为适应天柱山旅游事业发展,在建寺1500周年之际,三祖寺在现任住持宽容法师带领下,进行了浩大的修复重建工程,现一期工程已竣工。新工程规划,除了根据寺院建筑规格外,还依据功能需要分为静修区、共修区、生活区和旅游接待区等,并设禅文化研究室。整体依山就势,高下相望,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造广场、牌坊、放生池、钟鼓楼,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分建乾元阁、信心楼等。重建后的三祖寺楼阁辉煌,殿宇堂皇,园林巧布,功能齐全,必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佛教文化研究、地方文化建设的重地,成为安庆及天柱山的一个重要人文景观。

相关视频

中国禅宗三祖寺第五届禅文化论坛采访宽容大和尚

参考资料

  1. 禅宗三祖寺 ,潜山新闻网 2009-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