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海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英文名:White-tailed Eagle),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白尾海鹫,属隼形目鹰科海雕属。在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属濒危鸟类,是一种非常大型的猛禽。白头海雕是波兰国鸟。
特征
白尾海雕(white-tailed eagle),成鸟身长在76到100公分之间,翼展可达200至250公分,体重介于3.5到7.5公斤。雌性比雄性大,亚成鸟身体有花花斑点,嘴喙、头部、身体与成鸟都不一样;成鸟较浅褐色头部和颈部及颈部、白色的尾部、黄色的嘴和脚外,全身主要颜色呈棕色。白尾海雕是台湾稀有的冬候鸟。
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
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习性
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栖息地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
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
白尾海雕的食物很多,有鱼类、鸟类和腐肉,有时它们亦会捕猎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很多鸟类只吃腐肉维生,有时去抢水獭和其他鸟类的食物,而白尾海雕亦是一个很强的猎手。有些白尾海雕会跟金鹰争夺兔和野兔,因为它们两者都会吃捕食这些动物。
在繁殖季节期间,若它们有了胎儿,它们每天需要500~600克的食物。在冬季的月份,它们不大想活动,这时它们的食量就会降至每天吃200~300克的食物。
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白天活动,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
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常通过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搜寻猎物。它忍耐饥饿的本领也是猛禽中较强的,可以连续45天以上不进食。 [2]
波兰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位名叫莱赫(Lech)的部落酋长经过奥得河(Odra)东岸波兹南(Poznań)的格涅兹诺(Gniezno),偶然间在山岩上发现一个鹰巢,飞翔的鹰刚柔并济的雄姿令酋长大为赞赏,于是他就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堡并把雄鹰作为族徽图案,这座城堡即是波兰文化的发祥地,鹰也成为波兰的象征而代代相传。
1989年12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正式把鹰定为国徽图案,以此来弘扬本国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后来这种鹰又荣升为该国的国鸟,它就是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 [3]
繁殖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比较固定,一般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通常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米左右,随著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直径达2米以上。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汊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25米。偶尔也有营巢于悬崖岩石上的。
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