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鯖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灰鯖鯊(學名:Isurus oxyrinchus)是鼠鯊科、鯖鯊屬的一種鯊魚。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尾漸細細小。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長而尖突。眼大,圓形,無瞬膜。鼻孔小,近於眼端。口裂寬,深弧形;唇褶約為頜長之半。頜齒側齒而尖銳;前端齒頭細長彎曲,後端齒頭短寬,三角形;無側齒頭;每側每列約10-12個,2-3列使用。噴水孔細小,位於口角上方。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很小,基底中部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胸鰭寬大而延長型,鐮刀狀,但略短於頭長,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青灰色;吻腹側及腹部淡色至白色。
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鯊魚中游速最快的一種。主要巡遊於大海,有時會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夏季會隨暖流移動。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740米左右,一般皆被發現於水錶層。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習性。性兇猛,掠食鯖、鯡魚類等。廣布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和溫帶水域。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和台灣海域、南海。
中文學名: 灰鯖鯊
拉丁學名: Isurus oxyrinchus
別 稱: 尖吻鯖鯊、大西洋鯖、短鰭鯖鯊、青鯊、青皮鯊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
廣布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和溫帶水域。在西大西洋,從大淺灘、加拿大到阿根廷,包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在東大西洋,從挪威到南非,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遍布從南非至澳大利亞。在西太平洋,從日本到新西蘭;在中太平洋,從阿留申群島到社會群島;在東太平洋,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到太平洋上的智利。在中國分布於東海和台灣海域、南海[1] 。
國家地區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文萊達魯薩蘭國、佛得角、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復活節島)、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剛果、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庫拉索、塞浦路斯、科特迪瓦、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大陸)、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大陸、安諾蓬)、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國(克利珀頓島、法國大陸)、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蓬、岡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耳他、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黑山共和國、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瑙魯、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群島、葡萄牙(馬德拉島、亞速爾群島、塞爾瓦亨斯、葡萄牙大陸)、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島、納弗沙島)、俄羅斯聯邦、留尼汪島、聖巴托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聖馬丁(荷蘭部分)、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西班牙北非領土、西班牙大陸)、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圖瓦盧、英國、美國(夏威夷群島、阿留申群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威克島、美國專線島、中途島、約翰斯頓島、豪蘭貝克島)、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委內瑞拉安的列斯群島、委內瑞拉大陸)、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拉、也門。
繁殖方式
灰鯖鯊生長緩慢,雄性在7-9歲時達到成熟,雌性在18歲之前就達到成熟。繁殖周期為3年。卵胎生,儲存在卵黃囊中的卵黃可滋養子宮中的胚胎。母鯊和幼鯊之間沒有胎盤連接。幼鯊一旦在子宮中孵化,有同種相殘殺吞食的習性。發育成熟的胎兒攝入未受精或發育欠佳的卵。幼鯊在15-18個月的妊娠期後出生。產仔數為4-25尾。
形態特徵
剛產仔鯊長60-70厘米,雄成魚長195-284厘米,雌成魚長280-394厘米,最長可達4米。體紡錘形,軀幹肥大,頭、尾漸細小。尾柄具一側突;尾鰭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尖。眼大,圓形,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為近。鼻孔小,距眼比距吻端為近。口深弧形,長與寬幾相等;唇褶約為頜長之半,沿着唇內側。齒側扁,尖銳;在頜的前部者齒頭細長彎曲,在後部者齒頭短寬,三角形;無側齒頭;每側每行10-12個,2-3行在使用;上頜第三齒較小。噴水孔細小,位於口角上方,在眼的下緣水平線上,距眼頗遠。鰓孔5個,寬約與吻長相等,最後2個距離較近,最後1個恰在胸鰭基底前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里角相對,後緣微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很小,基底中部與臀鰭起點相對,上角圓,下角延長尖突。尾鰭短寬,叉形,尾椎軸上翹;上尾叉由上葉、尾椎軸、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單由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下葉中、後部間具一缺刻。臀鰭與第二背鰭大小和形狀相同。腹鰭小,約位於兩背鰭間的下方,後緣凹入,外角圓,里角尖突。胸鰭頗狹長,後緣凹入,外角鈍尖,里角圓形,胸鰭長較短於頭長。
體青色,吻腹側和腹部白色。
生活習性
熱帶和暖溫帶近海上層大中型魚類,通常棲息於高於16℃的水域,但在水溫16℃以下則較少見;活潑健泳,速度快,可能是鯊魚中游速最快的一種。主要巡遊於大海,有時會游至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夏季會隨暖流移動。活動於表層至水深至少152米處,深達740米左右,夏季隨暖流移動。性兇猛,掠食鯖、鯡魚類等。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瀕危(EN)。
主要價值
主要以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兩頜和齒可制裝飾品;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和西非,灰鯖鯊是重要漁獲對象之一,也是垂釣者的遊獵魚。
視頻
灰鯖鯊,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