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潘宫筹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宫筹墓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随意窝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公告日期  1999年12月31日

登录类别  墓葬

地理区域  台北市士林区

建成年代  清治时期(1870年)

潘宫筹墓于1999年12月31日列为台北市的直辖市定古迹。2001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补助70万台币[1],由建筑师汉宝德主持潘宫筹墓修护计画[2]

地理位置

简介与发展

  • 潘家最早的渡台始祖为潘光义,本名潘满兴,字宜仲,号正甫,卒讳光义[3]
  • 在雍正、乾隆时期两次来台开垦,潘光义为闽南漳浦潘氏石桥支系第十四世[4][5]由潘源节(潘氏返漳始迁祖、入闽始祖,于667年随陈元光征战,于闽地寓兵于农)之后代潘诒徽(漳浦开基祖)为石桥支系[5]
  • 潘光义渡海来台时居于桃园八块庄,潘光义之四子潘董生迁居于唭哩岸(今石牌),并开拓今士林石门北投三芝淡水一代[6],为士林潘氏之祖。
  • 潘董生的长子潘宫筹迁居于芝兰街并大力结交地方仕绅结交人士[4],如与板桥林家合作造林、樟脑、种茶等事业。
  • 潘宫筹之子潘永清大力捐资建造义塾推广学风、七度建修芝山岩惠济宫与其他建设、调停泉漳械斗
  • 士林潘家靠捐资、盖建设、结交仕绅官宦等事迹步入仕绅阶层[4]

潘宫筹生平

  • 潘宫筹,字运谋,号策宸,别号竹寿[7],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9月8日,卒于咸丰六年(1856年)1月16日《我家家史》记卒于同治九年1月16日,依其神主牌内记载为咸丰六年[4][7]
  • 潘宫筹为潘董生之长子,妻子是郭淑宝(名琼娘,1800年—1836年6月)生了二个儿子潘永清与潘景清,另外还有二个女儿,郭淑宝过世后潘宫筹再娶吕顺堃(1816年—1909年)生四个儿子潘秉清、潘鼎清、潘盛清、潘成清、潘庆清、潘应清。[7]其孙子潘光楷为士林庄庄长,获颁绅章。
  • 潘宫筹以教学为职业,并教导其后代,潘永清为其中最有成就者,并建设义塾,士林潘家因此由农转儒,并得以结交许多文人雅士。[8][9]
  • 军功议叙九品职衔敕封登仕佐郎[9],碑文记载潘宫筹封赠四次官至通奉大夫碑文注释如下,括号为当时清代官制[6],原碑文无括号与句读:“受登仕郎(正九品)叙功巡政厅、敕封脩职郎(正八品)累封文林郎(正七品)、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通奉大夫(从二品)”,根据清代官制,当家族有人封赠官爵时可将其封赠官爵加于父母身上,潘宫筹由九品官阶封赠至二品官阶可以见得子嗣当官者甚。[7]其儿子潘永清、潘景清、潘盛清皆为贡生,潘应清为同治乙亥恩科举人[9]

墓葬事宜

  • 潘宫筹卒于1856年,原本埋葬于大屯山麓,当时正处于漳泉械斗时期,潘宫筹墓遭到泉州人占领,家族请知府洪毓琛调解,得以归还棺木[7],潘永清便与泉州人李起畴调停十年的漳泉械斗,在1862年暂时葬于大道庭山[7],1870年2月8日在林国华的帮助下葬于鸿胪山,有许多与潘家有交流的文人雅士及官员所提诗文[6]
  • 现在的潘宫筹墓建于同治9年(1870年),格局为二曲手式[6],墓碑为花岗岩材质,墓手为花岗石和观音石砌造[10],曲手由高而低,依次有石印、石笔左右对称,曲手之间有一对南瓜柱,南瓜柱是望柱柱头的一种形式,以南瓜多子曲有多子多孙的含义。[10][10]
  • 墓碑前有石贡桌[7],地上铺有一般墓园少见的大块尺砖[10]
  • 在望柱、石笔及曲手上有许多诗文[6][4]
  • 附近有一个“潘界”的界址碑[6],现在由潘家后代组成“潘元记祭祀公业”负责保管维护,[11]
  • 这些墓刻文字均为当时的亲友、官宦、仕绅铭刻,潘宫筹的学生亦有望族和仕绅。可见潘家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地位。[7]
  • 根据罗曾均于墓刻上记载罗曾均的墓刻文字如下,原文无句读[7]:公终后,卜地屯山麓,葬有日矣,值斗祸,舁去寻,吁请太守洪公,奉完赵,因厝大道亭山,今春二月初吉辰日辰时,迁兆兹山,潘宫筹卒于1856年,原葬于大屯山麓,可能为潘家祖坟的唭哩岸北投行义路一带[7],潘宫筹的神主牌纪录是原葬于大道庭山后迁葬于鸿胪山,神主牌纪录如下:同治元年壬戌十月廿三壬寅时葬于大道庭山,迨九年庚午正月廿八年甲午日午时圲鸿胪山。越二月初八家辰日辰时吉葬,并立碑,穴坐寅向申兼甲庚庚寅庚申,分金坐尾十四度,向嘴半度,龙格合卷帘殿试,三台鼎对峙,山名鸿胪,立寅申,山取鼎甲传胪,三及第之义云。[7]|name=牌位,墓刻上写原本葬于大屯山麓暂时安葬,可能是怕械斗波及先人墓葬而先葬于大屯山麓,安葬而不立碑,如同林平侯墓[7]因为风水而在六年后的1862年迁葬到大道亭山,也可能是因为漳泉械斗时遭泉州人占领[7],潘家请知府洪毓琛调解,得以归还棺木重新葬于大道亭山[7],1862年时正逢戴潮春事件大道亭山应为暂时安葬才会有后面牵墓的行为[7]

迁葬安置

  • 潘宫筹墓于1870年重新下葬时有许多文人雅士提起贺词,参予的人有:
人物 关系与职位 备注
陈霞林 内阁中书大稻埕绅士 墓刻上称潘宫筹为“亲家大人”[4]
林维源 板桥林家家主 墓刻上自称“受业门生”[4]
陈蒸 台湾府通判、漳州人的领袖 写于同一面墓手上[4]
黎兆棠 台湾道
杨士芳 宜兰参事、绅士 墓刻上自称“受业门生”[4]
杨浚 内阁中书 写于同一面墓手上[4]
陈香根 同知
黄玉柱 贺县知县黄彦鸿之父 写于同一面墓手上

皆自称“受业门生”[4]

詹正南 宜兰绅士
潘霨 巡抚 互称同谱与同族

写于同一面墓手上[4]

潘祖荫 户部侍郎大理寺卿
潘鼎新 广西巡抚
潘鼎立 总兵
庄正 林维源的妹婿,大观义学校长 拜潘宫筹为师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风水堪舆[4]

罗曾均 福建省补用知县 墓刻上描述此墓的迁葬等事[4]

风水之说

  • 潘家笃信风水,在《我家家史》亦有许多潘家建筑与风水有关的描述[5],在墓碑上有“山人王脩德”等字眼,这在台湾墓葬上少数会将堪舆师的名子纪录在墓碑上。王脩德为江西安府吉水县人,该地以堪舆师闻名,潘家祖籍福建亦有改葬等风水习俗。[7]
  • 潘宫筹的学生同时也是林维源的妹婿庄正于墓刻文字上记载此墓的风水,潘宫筹墓的穴位为“烘炉穴”[11],鸿胪山可能是该山山势穴位而命名的,根据神主牌的记载与庄正的墓刻文字描述,潘宫筹墓的风水位置有“鼎”、“甲”、“传胪”、“三元及第”的意思。[7][12]

参考

  1.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第二科. 台北市私有古迹历史建筑补助概况. 2001. 
  2. 2.0 2.1 汉宝德. 《台北市市定古迹潘宫筹墓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 台北市政府. 2002-11. 
  3. 士林潘宅. 国家文化资料库. 2009-09-09 [201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 (中文(繁体)‎). 
  4.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卓克华. 〈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兼及北台仕绅交往之网路关系〉. 《北县文化》74、75期. 2002. ISSN 1812-9099. (中文). 
  5. 5.0 5.1 5.2 潘师亮; 潘以宏. 《我家家史》. 
  6. 6.0 6.1 6.2 6.3 6.4 6.5 陈仕贤. 《台湾的古墓》. 远足文化. 2007-10-02: 48. ISBN 9789866731013 (中文(繁体)‎). 
  7.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卓克华. 《从古迹发现历史 - 卷の一: 家族与人物》. 台北市: 兰台出版社. 2004. ISBN 986762615X (中文(繁体)‎). 
  8. 卓克华. 〈潘宫筹暨清代士林潘家之发展〉. 《台北市市定古迹潘宫筹墓调查研究与修护计划》. 台北市政府. 2002-11. 
  9. 9.0 9.1 9.2 黄劲岚. 清代士林地区的拓垦与市街发展.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2005. 
  10. 10.0 10.1 10.2 10.3 俞怡萍; 李干朗. 《台北古迹侦探游》. 台北: 远流出版社. 2004: 105. ISBN 9789573253563 (中文). 
  11. 11.0 11.1 潘宫筹墓.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国家文化资产网. [2018-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1) (中文(繁体)‎). 
  12. 朱长晓. 潘氏祖坟风水. 《道家会讯》.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