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涧沟遗址」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21: 行 21:
 
 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一般是:耕土层下为[[汉朝|汉代]]——[[战国]]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河南省|河南]][[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遗迹]]有灰坑40个,瓮棺葬1座,陶窑一座。灰坑一般为椭园形,直径2——3米,底部不平整,内填绿色的腐植质土。有的灰坑周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与坑底有坡道相通,个别灰坑保留有清晰的本来痕迹,还有灰坑中埋有肢骨被砍掉投弃一旁和切断双脚的人骨架。
 
 该遗址的[[文化]]堆积情况一般是:耕土层下为[[汉朝|汉代]]——[[战国]]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河南省|河南]][[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遗迹]]有灰坑40个,瓮棺葬1座,陶窑一座。灰坑一般为椭园形,直径2——3米,底部不平整,内填绿色的腐植质土。有的灰坑周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与坑底有坡道相通,个别灰坑保留有清晰的本来痕迹,还有灰坑中埋有肢骨被砍掉投弃一旁和切断双脚的人骨架。
  
 文化遗迹有房址、水井、陶窑和丛葬坑。房基中有埋人头骨的现象,被埋头骨尚存砍痕和剥皮痕,丛葬坑内的死者层层相叠,身首异处。[[水井]]与陶窑毗邻,窑室底部为“非”字形火道,重要遗物有朱色或多色彩绘[[陶器]]、[[龟甲]]和卜骨。
+
 文化遗迹有房址、水井、陶窑和丛葬坑。房基中有埋人头骨的现象,被埋头骨尚存砍痕和剥皮痕<ref>[https://www.sohu.com/a/122528163_115368 涧沟头盖骨:史前血腥的杀戮祭祀?],搜狐, 2016-12-25</ref> ,丛葬坑内的死者层层相叠,身首异处。[[水井]]与陶窑毗邻,窑室底部为“非”字形火道,重要遗物有朱色或多色彩绘[[陶器]]、[[龟甲]]和卜骨。
  
 
==文物遗存==
 
==文物遗存==
行 27: 行 27:
 
 文化层及灰坑内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龙山时代文化遗存被[[商朝|商代]]文化层叠压,其中以陶器最多,还有少量的[[石器]]、[[骨器]]和[[青铜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夹砂粗灰陶为主,细泥黑陶较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约占57%,篮纹次之,约占9%,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弦纹、席纹和附加堆纹。主要有[[鼎]]、罐、盆、[[甑]]、澄滤器、钵,豆瓮,大口尊,[[碗]],器盖等。其中以深腹带流岔为最多,夹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为泥制灰陶,也有作浅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为泥制[[黑陶]],素面磨光。
 
 文化层及灰坑内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龙山时代文化遗存被[[商朝|商代]]文化层叠压,其中以陶器最多,还有少量的[[石器]]、[[骨器]]和[[青铜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夹砂粗灰陶为主,细泥黑陶较少,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约占57%,篮纹次之,约占9%,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弦纹、席纹和附加堆纹。主要有[[鼎]]、罐、盆、[[甑]]、澄滤器、钵,豆瓮,大口尊,[[碗]],器盖等。其中以深腹带流岔为最多,夹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为泥制灰陶,也有作浅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为泥制[[黑陶]],素面磨光。
  
 涧沟遗址还发现水井两口,白营遗址发现水井一口,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白营遗址发现的水井平面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为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
+
 涧沟遗址还发现水井两口,白营遗址发现水井一口,水井都位于房屋的附近<ref>[https://www.jianshu.com/p/a3b5c46800cb 上能打水下能葬人——水井起源说],简书,2019-08-27</ref> 。白营遗址发现的水井平面呈圆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贴靠井壁用木棍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为支护,上下依次堆垒46层。
  
 
==研究价值==
 
==研究价值==

於 2020年6月1日 (一) 04:58 的修訂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一萬餘平方米。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沿革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縣潤溝村澗河東岸,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東南與西小屯村緊鄰。

1954年春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先後在這一帶發現過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灰坑和小墓兩座,出土有陶盆、罐、和觚等器物。

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據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揭出後岡二期文化、早商、晚商和戰國至漢初的遺存。

1958年秋季,又在東澗溝村東約50米處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該遺址的文化堆積情況一般是:耕土層下為漢代——戰國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河南龍山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深度一般在0.6——1.2米,清理出的遺蹟有灰坑40個,瓮棺葬1座,陶窯一座。灰坑一般為橢園形,直徑2——3米,底部不平整,內填綠色的腐植質土。有的灰坑周壁光滑,底部平整,坑口與坑底有坡道相通,個別灰坑保留有清晰的本來痕跡,還有灰坑中埋有肢骨被砍掉投棄一旁和切斷雙腳的人骨架。

文化遺蹟有房址、水井、陶窯和叢葬坑。房基中有埋人頭骨的現象,被埋頭骨尚存砍痕和剝皮痕[1],叢葬坑內的死者層層相疊,身首異處。水井與陶窯毗鄰,窯室底部為「非」字形火道,重要遺物有朱色或多色彩繪陶器龜甲和卜骨。

文物遺存

文化層及灰坑內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其中以陶器最多,還有少量的石器骨器青銅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夾砂粗灰陶為主,細泥黑陶較少,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約占57%,籃紋次之,約占9%,還有少量的方格紋、弦紋、席紋和附加堆紋。主要有、罐、盆、、澄濾器、缽,豆瓮,大口尊,,器蓋等。其中以深腹帶流岔為最多,夾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為泥制灰陶,也有作淺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為泥制黑陶,素麵磨光。

澗溝遺址還發現水井兩口,白營遺址發現水井一口,水井都位於房屋的附近[2]。白營遺址發現的水井平面呈圓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貼靠井壁用木棍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為支護,上下依次堆壘46層。

研究價值

出土的遺物的器形的特點,反映了東澗溝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二里頭遺址同屬於一個文化類型,其年代應屬後崗二期文化的早期。

澗溝遺址水井的發現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的水井,為研究中國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