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汶川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汶川縣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轄縣。縣治威州鎮,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漢朝時稱綿虒。汶川縣因汶水得名,據《元和郡縣誌》:「梁置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汶川縣的映秀鎮是2008年大地震的震中區域,2012年汶川災後重建工程完畢[1]。現代的汶川以工業與旅遊業為其主導產業發展[2]

汶川縣的地理坐標在北緯30°45′—31°43′與東經102°51′—103°44′之間,東西寬84千米,南北長105千米。縣域面積4,084平方千米;人口105,436人(2009年),主要民族為漢、羌、藏和回族。東鄰彭縣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市大邑縣,西界寶興縣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境內有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遊景點。

地理

汶川,地處四川盆地西北緣,距離成都約160千米,距離都江堰市約90千米。龍門山脈邛崍山脈分別位於縣域東北與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境內主要河流,屬於岷江水系。汶川西部的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為最高點,汶川最低點位於東南方海拔780米的漩口鎮,林地面積26.7hm²,森林活木蓄積總量為2123.8m³。汶川以及茂縣等汶川地區屬於龍門山斷裂帶部分,至今仍處於活動狀態,汶川縣境內分布有龍門山斷裂帶的活動構造茂汶韌性斷裂帶,與另兩斷裂帶成疊瓦狀排列。

汶川縣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其中汶川縣花崗石儲量約75億m³,鐵礦儲量約25445億噸以及鐵鋁石榴石儲量約為5000萬噸。氣候隨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以及有暖溫帶、溫帶、寒溫帶、亞熱帶和寒帶氣候帶,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說。

歷史

汶川地區出土了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汶川縣城威州北端的姜維城遺址經考古確認為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延長時期長分三期。估計是黃河上、中游地區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支的傳入岷江上游產生的新文化類型。彩陶片紋飾方面和發掘的石棺葬的古墓與甘肅青海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有相似之處。姜維城遺址與成都平原的遺址出土的彩陶器、陶罐等屬於不同譜系,但也出土了同樣譜系的花邊口延砂罐[3]

汶川得名

因縣西汶水(現岷江上游)得名,據《尚書》<禹貢>記載汶川地區在夏商時期隸屬於梁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時置汶川郡轄綿虒縣等5縣,綿虒縣的縣治與今縣治所在同一地點。《後漢書》記載「蜀郡……綿虒道」。蜀漢為汶山郡郡治,西晉改名汶山縣,南朝齊建元年(公元449年)時期包括汶川在內的北川大部分區域由氐人所建的陰平國統治,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

前後蜀(公元907~965年)時期,今汶川岷江以西地區由吐蕃占據。宋朝時期曾在汶川地區置威戎軍。元代時汶川地區為安撫司後改為為宣撫司以及之後的宣撫司,隸屬於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明代汶川地區劃入四川,明初時在綿虒地區置汶川長官司。在明英宗時期(15世紀前期)汶川地區曾多次爆發反抗明廷的起義運動。

民國期間由川軍28軍軍長鄧錫侯兼督辦,設「松理懋茂汶屯殖督辦署」管轄汶川區域。1933年8月25日,在汶川以北的茂縣疊溪鎮發生了一場裡氏震級7.5級的大地震,在汶川有6人因山體崩塌被岩石擊中身亡,地震後的次生水災中汶川有480多人人遇難。

1950年1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汶川縣城綿虒,2月24日正式成立汶川縣人民政府,隸屬茂縣專區。2月1952年,縣城由綿虒遷威州;1958年茂縣、汶川縣、理縣合併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2年恢復汶川縣至今。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里氏震級8.0級的大地震,最大烈度達Ⅺ度,截止2008年6月4日18時,汶川縣死亡人數達15941人,受傷34583人,失蹤7662人。中國中央政府也將汶川縣抗震設防烈度從7度上升到8度。

震後,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由廣東省承擔對口支援汶川縣災後恢復重建的任務,期間共投入87億元進行支援,同時廣東省還安排了4億元援建資金在成都市建設「廣東一汶川工業園」。至2010年9月底完成任務,在10月10日召開了由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湯炳權主持的慶祝大會上,廣東省長黃華華出席宣布汶川縣廣東援建、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2012年1月10日四川省長蔣巨峰在第十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宣布汶川縣的災後恢復重建完成。

行政區劃

汶川縣轄8個鎮、4個鄉,分別是:

威州鎮、綿虒鎮、映秀鎮、臥龍鎮、漩口鎮、水磨鎮、耿達鎮、三江鎮、龍溪鄉、克枯鄉、雁門鄉、銀杏鄉。

人口民族

在2013年汶川縣常住人口為101500人,城鎮化率為42.56%。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縣總人口111935人。

汶川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2005年有羌族35535人,占34%;藏族19743人,占18.6%;回族1377人,占1.3%;漢族48975人,占46%。縣北部的威州、綿虒地區是羌族主要聚居區;藏族多聚居在岷江以西地帶;縣南部漩口和映秀地區則主要為漢族居住;其他民族散居各鄉鎮[4]

基礎設施

經濟

在20世紀中期汶川地區包括汶川均以農業為主導的縣份,在1950年汶川縣農業占比97.9%,社會生產總值為456萬元。汶川縣工業的發展從當地豐富的資源和當地小型的工業生產的基礎開始。1957年建成了方解石廠和煤礦,隨着之後電能的開發,1976年汶川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1421萬元)的27.6%。1978年隨着國家經濟層面的改革,汶川工業發展迅速,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汶川縣的中小形鄉村企業也有較大發展。因此,汶川縣工商稅從1950年的1.44萬元增長到了1985年的720.59萬元,縣財政也基本實現了自給。到2000年汶川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2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0.9%。汶川也成為了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在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0.47億元,工業比重占全州的70%多。

2008年大地震對汶川經濟產生直接損失139.1億元,工業減值達到67.2%。2010年汶川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7.8%,自2009年和2010年增速激增後的2011開始增速放緩,2011年增長為10.7%。2013年在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後仍比上年增長了3.9%,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9934萬元,工業增加值358158萬元,工業化率達65.1%,旅遊總收入289665萬元,比上年增長10.2%,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153元,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835元。2015年四川省劃分的全省五大經濟區中,汶川縣處於川西北經濟區。

汶川縣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地震旅遊資源,同時汶川是阿壩州的東南門戶,也是前往臥龍、九寨、黃龍的必經之地,也是距離成都及其周邊城市最近的羌族聚居縣。

主要景點

羌族文化上,在震後國家設立了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汶川縣主要旅遊景點如下:

臥龍自然保護區 ~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

熊貓之鄉

縣境西南部為臥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主要景點有大熊貓苑、中國臥龍大熊貓博物館、熊貓溝、正河、鄧生原始森林、巴朗山高山草甸等。

阿壩州汶川縣不僅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繡之鄉,更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還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臥龍[5]

三江生態旅遊區

汶川三江生態旅遊區位於阿壩藏羌自治州汶川縣南部三江鄉境內,西河、中河、黑石河在此匯合故稱三江。景區毗鄰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青城山風景區,是世界自然遺產大熊貓的棲息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活化石」珙桐生長區,這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態,有藏、羌民俗文化,茶馬古道歷史文化,是集觀光、體驗、避暑度假於一體的短程旅遊風景區。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我國地貌第一階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汶川縣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連,屬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質公園類型為極高山山嶽地貌、第四紀冰川地貌。其園區山勢陡峭,為東北高、西南低。河溯源切割強烈,谷深坡陡,相對高差達2000~2500米。分為中切割極高山、深切割高山和深切割高中山三個地貌區,發育規模大小不等的數十條現代冰川。總面積49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面積394.83平方公里。 四姑娘山,以雪山、冰川、峽谷、湖泊、飛瀑、綠柱石和天河石礦物等極高山山嶽地貌、第四紀冰川為代表的地質足跡在全國53家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阿壩州繼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黃龍國家地質公園後的第3處國家地質公園。

羌族文化

蘿蔔寨民俗村、羌鋒村、阿爾寨、姜維城古文化遺址

七盤溝

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城南,距縣城約7公里。溝長約30公里,溝口海拔1500米,溝頂的白龍池4020米,溝寬處300餘米,窄處僅1米左右。溝內雨量充沛,植被茂密,是一處以自然風光為主的山地風景區。

汶川博物館

汶川博物館 - 震後汶川縣最大的文化援建項目,主要包括:地震文物、歷史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4件,三級文物193件,一般文物12083件。

生態旅遊發展

汶川縣自然生態環境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同時也因為汶川縣工業的快速發展,汶川縣自然生態環境也遭受極大的破壞。在2008年大地震前,國土資源部在生態破壞區域調查出有4929處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地震後汶川縣轉移了部分城鎮的功能,調整了城鎮空間結構,形旅成縱橫發展的兩軸,縱軸主要為城鎮建發展軸,橫軸為生態保護和遺址旅遊發展軸,並劃分了五個不同發展的片區,以威州鎮和雁門鄉、水磨鎮和漩口鎮為汶川的南北中心,原重工業發達的映秀鎮調整為地震旅遊及紀念中心、公交換乘中心和水電服務基地,重要工業區則轉向漩口鎮。震後汶川建設起的廣東現代產業園區承接廣東省的產業轉移,為汶川引進人才、資金和技術管理。同時援建項目還建設了阿壩州最現代化和大型的覆蓋汶川縣城的污水處理廠。

自2015年來汶川縣堅持「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推動汶川可持續的發展,計劃打造集農業生產與農業觀光、旅遊休閒與康體療養為一體的生態康養目的地。現在汶川已形成以三江鎮水磨鎮、漩口鎮為核心、1000平方千米的生態旅遊目的地。

交通設施

汶川縣的道路交通以213國道、317國道為主幹,在2012年連接都江堰市、通往川內盆地城市的長82千米的都汶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汶川至馬爾康的高速公路汶馬高速正在修建中。汶川縣汽車站設在汶川威州鎮,每天有發往成都、都江堰、彭縣理縣、馬爾康、九寨溝等地的客車。除了七盤溝樹林公園和西羌大峽谷尚未開放不通車外,到各景區皆可乘車到達。2013年,覆蓋映秀、漩口、水磨、三江等全縣11個鄉鎮的公交線路全面開通。2014年末,汶川縣境內公路總里程為696千米,高等級公路619千米,高速公路51千米。

鐵路交通方面,汶川縣並未通鐵路,距離汶川縣最近的大型火車站為中國鐵路總公司都江堰火車站。在建中的中國鐵路總公司成蘭鐵路會經過汶川縣北的茂縣[6]

地形

境內地勢由北向東南傾斜。東北為龍門山脈,西南為邛崍山系。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為6250米;東南部漩口地區的岷江出口處海拔僅780米。岷江過境,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縣境岷江四大支流。屬青藏高原亞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3.5℃,年降水量500毫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汶川縣山體宏渾高大,相對高差懸殊,光照、降水條件隨海拔增高而變化,同樣影響着森林及植被群落類型的分布和植物帶譜的形成。這裡植物資源種類繁多,科屬很全,一共4000餘種,其中高等植物2002種。存在全國獨有的、成片分布的野生珙桐林,與其伴生的水青樹、連香樹、伯樂樹和其它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樹木多達20餘種。還有許多名木古樹和「國香」蘭花,使人在珍稀美、風采美、悠古美諸多方面獲得豐富的意境和多種的美感。就森林植被來看,其中特用林和灌木林已占森林植被面積的82.85%,稀疏林地、未成造林林地、跡地更新地共只占17.15%,可見其森林資源的豐富程度。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2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從已採集到的標本看:昆蟲有20多個目、700多種,其中僅鞘翅目就有33個科、482種。魚類有6種,兩棲類9種,鳥類208種,獸類96種。在這些動物中,不僅有獼猴、雲豹、水鹿、靈貓等喜溫濕的南方動物,而且有牛羚、猞猁、馬熊、白唇鹿、白馬雞等耐嚴寒的高原和北方動物。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獸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種;二類保護的有小熊貓、雪豹、紅腹角雉等17種;三類保護的有林麝金雕等8種;總計29種。雉雞更是臥龍動物中之一大特色,全國56種中,臥龍占11種,多屬國家保護的種類。

礦產資源

汶川縣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礦藏有金、沙金、銀、銅、煤(有煙煤、無煙煤)、石灰岩等20餘種。

水能資源

該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40.86萬千瓦,可開發量達175萬千瓦。

教育事業

汶川縣域內有阿壩師範學院、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2017年年末,全縣各級各類學校36所,在校生(學歷教育)24085人,專任教師2029人。

學前教育:全縣有幼兒園14所,專任教師226人,招生1706人,在園幼兒2898人。

義務教育:全縣有小學校14所,專任教師643人,招生940人,在校生5087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專任教師139人,招生945人,在校生3039人。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學校1所,專任教師40人,招生25人,在校生154人。

中等教育:高中3所,專任教師501人,招生1097人,在校生3327人;全日制中等師範學校1所,專任教師91人,招生401人,在校生947人。

高等教育:全縣有高等學校1所,專任教師389人,在校生8085人,招生3010人,畢業1903人。

風俗民情

蘿蔔寨因其地處高山,這裡的羌文化在以前沒有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所以當前基本保持了自己原有的風俗。這裡還沿襲着千百年來羌家小伙與姑娘談戀愛對唱山歌的習俗,每年羌族節日期間,寨子內,小伙姑娘們不僅深情對歌,還和村里人一道圍着火塘跳鍋莊舞,吹着羌笛、嗩吶、口弦琴,打着羊皮鼓,通宵達旦,其熱鬧的場面充滿了濃郁的西部羌民族特色。

這裡稱女人為包帕子的,女人一般在家織布、做飯、養牲畜。稱男人為頂帕子的,意思是頂大事的。農閒時節的羌寨,男人們外出攬活去了,女人們搬出針線筐,曬台上、門檻上就坐滿了繡女。羌民生活在山中,離雲很近,雨過更是雲煙升騰,雲給了他們靈感,他們將雲繡在鞋上(還有袖口、衣襟、褲管、頭帕),將雲踏在了腳下,每一步都走在雲中,過着雲上的日子。就連寨子裡已經不穿傳統服裝的男人們,也無一例外穿着云云鞋,艷麗精緻的云云鞋在男人們的藍黑漢服下面非常打眼,給英武的羌家漢子平添兒女柔情。

羌族的服飾

多以自產的火麻經加工後紡線織成,俗稱「麻布衫」,或以牛羊毛吊線後織成,俗稱「毪衫」,亦有布衫,以青色為多。腰間男束腰帶,女束花圍腰,外着無袖羊皮褂子,穿草鞋或「云云鞋」(羌繡布鞋)。由於當前受外面世界的影響,蘿蔔寨里的一些羌族年輕人,平時也着漢裝了。

挑花、刺繡工藝

精湛,早在明清時,就已普遍盛行。蘿蔔寨的羌族婦女,從小就受到挑花和刺繡工藝的訓練,常在耕種勞動之餘,從事紡線、織麻、挑花、刺繡等活動。她們挑花和刺繡,一不打樣,二不劃線,全憑自己的構思,自由動用五色絲線和棉線,信手挑繡出富有羌族特色的圖案,如色彩絢麗的幾何花紋、栩栩如生的各種花卉和動物等。

看蘿蔔寨的婦女挑花刺繡,其針法大多採用挑花,此外還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手繡等幾種。挑花多用棉線,色彩以黑白對比者居多,圖案精巧細緻,顯得樸素明快;納花、纖花的圖案清秀艷麗,色彩對比強烈。鏈子扣則表現了羌族剛健淳樸、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挑花和刺繡圖案大多取自民間生產生活場景,花、草、瓜、果、飛禽、人物,無所不有。這些圖案景物,形式精緻秀麗,內容多含吉祥,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主要的傳統圖案有「團花似錦」、「魚水和諧」、「瓜瓞綿綿」等幾十種,令人愛不釋手。

寨子裡每個家庭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又是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還工互助」是寨子裡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哪家有事情全寨的人都來幫忙。結婚、喪葬、修房子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每遇這樣的事首先找本姓的族人議事,再告知全寨的人,一個家庭最少要出四個工(一個工是一個家庭要來一個人幫一天忙),沒有任何代價和報酬。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會有人偷懶、溜號。這種情況在所有的羌寨都一樣,不同的只在一個工的算法上。

視頻

汶川縣相關的視頻

航拍新汶川縣
汶川縣羌歷年實況錄像
270秒汶川地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