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倡导并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发展理论,一般认为其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认可毛泽东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理论。毛泽东思想中比较突出的内容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十六字方针"、"群众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文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三个世界的划分"、"继续革命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专注于将旧的制度和价值系统击垮并摧毁,提出了一整套的战术和战略构想,这部分类似中国古代兵家和纵横家的领域,经过了历史的实践检验,已证明其行之有效。至于其思想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一些理论,如"继续革命理论",不为中国共产党官方认可,毛泽东个人晚年有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明确被指为错误思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定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在中国以外"毛主义"可能被理解为可与毛泽东思想混用,中国官方不曾正式使用过这个词。毛泽东并没有提出自己独立的价值系统,他只是跟随马列主义,并且反修正主义。[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毛泽东思想
提出人:毛泽东
提出时间:20世纪20年代
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意义: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
发展背景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 1、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 2、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5、毛泽东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个人因素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主观条件。
理论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中国革命。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革命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大小近百次武装起义,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此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党和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毛泽东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系统而完整阐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论证的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2]》,《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主要著作中。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长期艰苦斗争中,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正是坚持了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他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提出系统的、完整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战略策略和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与此同时,毛泽东思想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包括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聪明才智,是党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3]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1943年7月5日, 刘少奇发表文章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 "两个概念 。
王稼祥于1943年7月5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于1945年的中共七大刘少奇的报告《论党》里。对毛泽东思想的首次系统论述也是该报告,中共七大首次规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地位确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
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指示:要宣传"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发展马列主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各项学说和主张"。同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的扩大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1942年7月1日,朱德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正确的掌握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陈毅在同日发表的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新创造,指出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正确的思想体系"。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后,很快被全党同志所接受。同年7月,刘少奇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克思想》一文中,号召全党"用毛泽东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把毛泽东同志的指导贯彻到一切工作环节和部门中去,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机会主义思想。
1943年8月,从重庆回到延安的周恩来在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迎会上指出:我们党在这三年中做了比过去20年还要伟大、还有更多成就的工作,这是全党团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之下得到的。他说:"我们党二十二年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贯穿着整个党的历史时期,发展成为一条马列主义中国化,也就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路线!""毛泽东同志的方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方向!"同年12月,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中,不仅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而且明确指出我们党及其中央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
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指出:"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之后,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4]
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 其基本点:一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他指出,中国的资产阶级包括两个部分:即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二是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正确的思想、方针和主张,对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 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还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历史特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 ,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概括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
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认真考察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在许多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数十年的革命实践证明,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正如刘少奇所说: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当着革命是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就发展;而当着革命是脱离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时,革命就失败,就后退"。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是鸦片战争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同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相交汇中应运而生的。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鲜明特点。毛泽东思想,一方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方面又完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把我国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了从来未有的合理的高度",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5]
世界影响
中国
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6] 。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
中国之外的信仰毛泽东思想的人通常自称"列宁主义-毛主义者"。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现,通常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义形式的党派或个人。
欧洲国家
在欧洲,一些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立的左派政党至今仍坚持毛泽东思想,如挪威的"工人共产党",德国的"马列党",土耳其库尔德人的"毛主义共产党",和希腊的"共产组织"等等。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阿根廷的"革命共产党"、秘鲁的"秘鲁共产党-光辉道路",以及在亚洲尼泊尔"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和菲律宾的"菲律宾共产党"都很活跃。其中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在尼泊尔于1994年执政,于2008年,通过大选上台执政,并改造尼泊尔为共和国。
这些毛主义者及其组织或个人都认为苏联的赫鲁晓夫和中国的邓小平复辟了资本主义。虽然毛主义者对斯大林的评价从极高到充满矛盾情感的都有,但传统上大多数毛主义者还是把斯大林看作是苏联最后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领袖。毛主义者一般都反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认为他们已经和原本的毛泽东思想背道而驰,是修正主义者。
认识误区
不同于个人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体系。而毛泽东个人思想则是指毛泽东个人的全部思想(包括他的错误思想)。关于这两个概念,在教材中已有论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弄清楚,毛泽东思想首先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实践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中国式的阐释,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又成为他们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这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是伴随着许多的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的探索和实践,也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合力才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毛泽东思想并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当然,毛泽东在总结集体智慧并加以理论概括的方面确实作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这一理论成果才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毛泽东思想"。[7]
在阐明这一理论观点时,要讲清楚几个关系。
- 首先,要讲清楚,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毛泽东的贡献与其他领导人的贡献的关系,也就是要把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突出出来。为此,在讲述的时候,针对教材的特点,既要突出毛泽东的思想,又要注意其他领导者的思想,同时还要突出毛泽东主创者的地位。根据教材编写的原则,在讲清楚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各个时期的理论贡献的同时,也要突出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贡献等作用。
- 其次,要注意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把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把毛泽东同志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置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之内,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扭曲和篡改,只会损害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就有一个坚持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坚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就是要突出毛泽东思想严格科学规定性的一面,突出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是被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所检验过的正确的科学体系。而那些属于毛泽东个人的,和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言论应该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理论脱节
毛泽东思想是在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逐渐形成的。正如教材中概括的,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的80年中,毛泽东思想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日趋成熟,从多方面展开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若干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到总体上产生历史性飞跃,从比较顺利的条件下的继续发展到复杂环境中的曲折前进,其本身的历史命运始终同党的命运、革命事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只有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和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中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才能真正了解它是怎样从中国国情出发在一步一步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怎样把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的,从而才能真正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精髓,领会它的精神实质。[8]
同时,还需要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具有的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优点。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形成到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泛应用,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建构,都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而提出和发展的。更重要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有机结合的过程。
正如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杨超先生所概括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结合的问题,毛泽东讲了三次,专门论及了马列主义从来没有专门论及问题。第一次论'结合',是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要点是三个:理论、历史、现实。所谓理论,就是必须明确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所谓历史,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一百多年的革命传统;所谓现实,是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马列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了根这个现实。第二次论'结合',是在1938年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也讲了三次,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那时就说到实事求是了,说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第二次是《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批判了王明'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观点。第三次是《战争和战略问题》,从理论的高度明确了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这三个讲话,已经反映出我们党关于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三大法宝'问题。这一次论'结合',也是'理论、历史、现实'这三个论点,虽然有时讲的次序不同。第三次论'结合',以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为标志。这个报告,实际上是全党整风的开始。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讲得更充分,他明确指出马列主义必须有的放矢、实事求是,他说,'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次是用哲学的语言作了更深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就必然同中国的国情,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特别是长期的武装斗争的实践相结合。……所以说'结合'是和理论、历史、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注:张素华、边彦军等编著《说不尽的毛泽东》下册第29~33页,辽宁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事实上,毛泽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除了自觉实现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外,还为了使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并没有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上面,而是身体力行,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一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使它在形式上中国化,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特点,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等传统思想来阐发和充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它在内容上带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特点。二是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些方法论原则,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理论与群众相结合的问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当然,毛泽东晚年的思想由于脱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或者说不能科学地反映社会实践的需要不是在社会实践要求下的理论探索,因而就造成了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在某种程度上的脱节。这一时期,毛泽东的理论探索完全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而且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的理论成果,但是,也有在实践中的曲折发展,这就形成了短期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脱节与偏离。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一再重申,这些错误的理论已经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而且我们应该把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思想区分开来,把错误的思想和实践排除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之外。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搞清楚,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短期脱节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事实。同时,也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创立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将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自觉结合的这一事实,也就是不能以晚年的短期脱节而掩盖长期的自觉结合。
功过关系
关于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晚年错误,邓小平给我们指出了把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在1980年8月的《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中说:"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毛主席最伟大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60年代以前或50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它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但是很不幸,他在一生的后期,特别'文化大革命'中是犯了错误的,而且错误不小,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由于胜利,他不够谨慎了,在他的晚年有些不健康的因素、不健康的思想逐渐露头,主要是一些'左'的思想。有相当部分违背了他原来的思想,违背了他十分好的正确主张,包括他的工作作风。这时他接触实践少了。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这不仅是毛泽东同志本人的缺点,我们这些老一辈的革命家,包括我,也是有责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5~347页。)
邓小平又说: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在1981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正确评价,奠定了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根据邓小平的讲话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我认为,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认识、评价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在讲述、学习和讨论中应注重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 首先,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定位的原则。《决议》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这就是说,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与他的错误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两件事。它们之间既不可颠倒位置又不能同日而语。因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和比拟的。正如邓小平在前面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所以说,毛泽东的功绩是伟大的,他的错误是无法和他的功绩等量齐观的。
- 其次,历史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决议》指出,"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泽东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这两种态度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掌握的历史的、客观的和《决议》中所说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一致的。所谓历史的,就是要把毛泽东的功绩和错误都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认识和评价。尤其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认识,更要放在5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国际大环境中去认识和理解。应该把毛泽东一生的活动包括他的功绩与错误放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发展中,以及世界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中去认识和理解;所谓客观的,就是不戴有色眼镜,不带感情色彩和不凭主观映象,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谓实事求是的,就是要尊重事实,以客观事实来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原则。对于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既不能以功绩掩盖错误,也不能夸大错误而抹杀功绩。这就是我们在评价毛泽东的功绩与错误的时候应该掌握的主要原则和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理论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的时候,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就如他自己讲的,是在坚持毛泽东正确的东西,是在继续毛泽东的事情,是在改正毛泽东的错误。毛泽东思想作为一门科学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从民主革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国内外形势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任务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功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并从政治上、经济上、科学文化上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毛泽东在对形势的分析和国情的认识上也出现了主观主义的偏差,在实际工作中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对此,我们党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从根本上解决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怎样从制度上杜绝犯错误,让一个人犯不了错。从而恢复毛泽东毕生所坚持的正确东西,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做错了的改正过来,使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得到健康发展。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就由我们党第二代的领导核心邓小平来担当,他不仅成功地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而且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也是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相统一的关系。从继承来看,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从发展和创新来看,没有邓小平理论也没有毛泽东思想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因此,毛泽东思想孕育和酝酿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完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升华。在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别名石三伢子,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祖籍河北鸡泽,始祖毛遂。毛泽东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毛泽东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组织,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9]
参考资料
- ↑ 毛泽东思想360国学
- ↑ 毛泽东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1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
- ↑ 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贡献中国新闻网 2011年12月22日 20:31 来源:新华网
-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光明网
- ↑ 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贡献中国新闻网 2011年12月22日 20:31 来源:新华网
- ↑ 毛泽东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7年11月21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百科全书
- ↑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光明网
- ↑ 张文木:重温毛泽东战略思想——真理诞生于血泊之中中华网 2019-10-09 10:29:33 来源 观察者网
- ↑ 李捷:毛泽东对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历史贡献中国新闻网 2011年12月22日 20:31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