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谷」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3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20190329141812 aee01b046ae2af2c56b017a7a06635f4 6.jpg|300px|缩略图|右|[https://07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90329/20190329141812_aee01b046ae2af2c56b017a7a06635f4_6.jpeg  原图链接]  [https://mini.eastday.com/a/190329141812877-3.html  来自东方资讯]]]
+
[[File:20190329141812 aee01b046ae2af2c56b017a7a06635f4 6.jpg|210px|缩略图|右|[https://07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90329/20190329141812_aee01b046ae2af2c56b017a7a06635f4_6.jpeg  原图链接]  [https://mini.eastday.com/a/190329141812877-3.html  来自东方资讯]]]
* <small> 李谷 (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small><br>
+
* <small>(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 )</small>
 +
* <small>(历仕[[后唐]]、[[后晋]]、[[后汉]]三朝 )</small><br>
 
<br>
 
<br>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bd|903年||960年|}}),字惟珍,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bd|903年||960年|}}),字惟珍,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
  
行 22: 行 24: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族族群'''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汉族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官    职'''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事赵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民族族群'''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汉族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官    职'''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平章事赵  
 
|}
 
|}
 +
 +
== 人物生平 ==
 +
=== 早年经历 ===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生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是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人。他的父祖本居于河南洛阳,后因[[黄巢]]之乱,洛阳遭战火残破,家人避难出外,李谷这才在外出生。<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谷父祖本居河南洛阳,经巢之乱,园庐荡尽,谷生于外。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诏改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身高八尺,身材壮实,自少便勇武过人,擅长骑射,崇尚侠义。因受乡人所困,他转而发奋读书。李谷天资聪慧,读书只需浏览一遍,便如长久积累一般熟习。<ref name="M2T">《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李谷,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二十七岁的李谷考中进士,接连被征辟为华、泰二州的从事。 <ref name=M2T/>
 +
 +
=== 渐获迁升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晋高祖天福(936年-944年)初年,李谷被擢升为监察御史。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高祖养子[[石重贵]]兼领开封府尹,李谷受命为太常丞,充任开封推官。高祖前往邺都时,石重贵留守开封,加李谷为虞部员外郎,仍兼旧职。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贵]]被改授广晋府尹,李谷随迁为广晋推官。天福七年(942年),高祖去世,石重贵即位,史称后晋少帝(或出帝)。少帝即位后,李谷被拜官职方郎中,不久后调任度支判官、吏部郎中等职,一度罢官居家。 天福九年(944年)春,少帝亲征契丹,李谷以枢密直学士、给事中之官随行。因宠臣冯玉、李彦韬排挤,很快就被调为三司副使,权判留司三司事,不再随少帝出征。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晋天福中,擢监察御史。少帝领开封尹,以谷为太常丞,充推官。晋祖幸邺,少帝居守,加谷虞部员外郎,仍旧职。少帝为广晋尹,谷又为府推官。及即位,拜职方郎中,俄充度支判官,转吏部郎中,罢职。天福九年春,少帝亲征契丹,诏许扈从,充枢密直学士,加给事中。为冯玉、李彦韬所排。会帝再幸河北,改三司副使,权判留司三司事。</ref>
 +
 +
=== 智略过人 ===
 +
<p style="text-indent:2em;">开运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陆转运使。天福十一年(946年)末,辽国灭后晋,李谷为辽军所俘,连拷问六次,皆不屈。次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北归途中病死于栾城(今河北栾城县);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在太原建立后汉政权,并入主开封(今河南开封)。而李谷此时被辽世宗[[耶律阮]]署任为给事中,留在恒州。同年,在恒州的前颍州团练使何福进、前控鹤指挥使[[李筠]]等密谋驱逐辽军,但因其在恒州城中军力尚强,故而犹豫不决。此后,辽军大部前往各地,留在城中的仅有八百人,何福进等定计起事。闰七月二十九日,汉军攻击守门辽军,李筠又占领武库,将其中的兵甲分发给汉军及百姓,诸将纷纷前来助阵,辽军退保北城。八月,辽军再从北门攻入,杀死百姓两千余人。危急之中,李谷请前宰相[[冯道]]等亲临劳军,汉军士气大震。日暮后,又有数千村民在恒州城外喧哗,企图夺取辽军钱财、妇女。辽军大惊,这才撤军北逃,恒州至此被汉军成功收复。<ref>《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天福十二年闰七月)辛巳,契丹主兀欲遣骑至恒州,召前威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冯道、枢密使李崧、左仆射和凝等,会葬契丹主德光于木叶山。道等未行,食时,钟声发。汉兵夺契丹守门者兵,击契丹,杀十馀人,因突入府中。李荣先据甲库,悉召汉兵及市人,以铠仗授之。焚牙门,与契丹战。荣召诸将并力,护圣左厢都指挥使、恩州团练使白再荣狐疑,匿于别室,军吏以佩刀决幕,引其臂,再荣不得已而行。诸将继至,烟火四起,鼓噪震地。麻荅等大惊,载宝货家属,走保北城。而汉兵无所统壹,贪狡者乘乱剽掠,懦者窜匿。八月,壬午朔,契丹自北门入,势复振,汉民死者二千馀人。前磁州刺史李谷恐事不济,请冯道、李崧、和凝至战所慰勉士卒,士卒见道等至,争自奋。会日暮,有村民数千噪于城外,欲夺契丹宝货、妇女,契丹惧而北遁,麻荅、刘晞、崔廷勋皆奔定州,与义武节度使邪律忠合。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汉建立初年,李谷罢磁州刺史职,入朝进升为左散骑常侍。不久后,权判开封府事。当时京畿地区多有盗乱,尤以中牟县为最,李谷从当地百姓处获取情报,侦知盗贼巢穴,并署任素有干才的刘德舆摄任中牟主簿,再调数千侍卫亲军前来,协助刘德舆一举剿灭贼党。自此之后,“行者无患”。随后,李谷调任工部侍郎。<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汉初,入拜左散骑常侍。旧制,罢外郡归本官,至是进秩,奖之也。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谷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谷即署摄本邑主簿。浃旬,谷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乾祐元年(948年),枢密使郭威西征三镇之乱(参见后汉平李赵王乱之河中之战),李谷任西南面水陆转运使。据说此时[[郭威]]已“潜贮异志”,多次暗示李谷协助,李谷却不领情,只申明自己身为人臣,应当尽节适逢主上。叛乱平定后,他被改授为陈州剌史。后汉隐帝[[刘承祐]]诛杀宰相[[杨邠]]等人后,急召李谷与各镇节度使符彦卿等赴朝。<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周祖西征,为西南面行营水陆转运使。关右平,改陈州刺史。会有内难,急召赴阙。 </ref>
 +
 +
==== 周朝贤相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来,[[郭威]]以“清君侧”名义起兵,攻入开封,命李谷权判三司事。<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周祖兵入汴,命权判三司。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政权,即后周太祖。后周建立后,李谷被加授为户部侍郎。太祖认为他忠实可靠,故而在不久后便擢升他为中书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事,正式拜相。同年,淮阳官民数千人请求为李谷立生祠,太祖同意,李谷苦苦推辞,制止此事。<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广顺初,加户部侍郎。未几,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初,汉乾祐中,周祖讨河中,谷掌转运,时周祖已有人望,属汉政紊乱,潜贮异志,屡以讽谷,谷但对以人臣当尽节奉上而已。故开国之初,倚以为相。是岁,淮阳吏民数千诣阙请立生祠,许之,谷恳让得止。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时,官府禁牛皮法甚严、违者处以死刑。李谷计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数后,规定每十顷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多余的皮革,允许百姓自己使用。他还奏请废除屯田,实行按州县纳税、服役的制度。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先是,禁牛革法甚峻,犯者抵死。谷乃校每岁用革之数,凡田十顷岁出一革,余听民私用。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显贵后,重新前往洛阳旧地,建起佛寺,又建垣屋,分配给族人中无法为官者居住,加赠田地。太祖为表彰李谷,下诏改清风乡高阳里为贤相乡勋德里。广顺二年(952年),李谷在晨起时摔倒在阶下,摔伤右臂,在告假期间三次上表请辞相位。太祖不允,只是免去他朝会参拜的辛劳,在官署办理公务即可,又赐白藤肩舆,载李谷到便殿,加以劝勉。李谷不得已,只得起复视事。太祖东征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之乱期间,李谷以东京留守职判开封府事,负责留司事务。<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二年,晨起仆阶下,伤右臂,在告,旬中三上表辞相位,周祖不允,免朝参,视事本司,赐白藤肩舆,召至便殿勉谕。谷不得已,起视事。征兖州,为东京留守、判开封府事。 </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954年)正月,被加授为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显德初,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ref> 同年,随后周世宗北上抵御北汉、契丹联军入侵,于高平(今山西高平)遭遇北汉军,藏匿于山谷之中。两夜之后方才出山,与[[柴荣]]会合。[[高平之战]]大捷后,柴荣准备趁势进攻北汉都城太原,命李谷先行调配军粮。随后,李谷又接替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出判太原行府事务。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从世宗征太原,遇贼于高平,匿山谷中,信宿而出,追及乘舆,世宗慰抚之。世宗将趋太原,命谷先调兵食,又代符彦卿判太原行府事。</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后周军回师后,李谷晋升为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李谷认为“史氏所述本于起居注”,自战乱以来便没有专门命人撰写起居注,他因而上疏朝廷,请求让端明殿学士、枢密直学士负责编排、记录帝王言行,作为“内廷日历”交付史官。同年,黄河决堤,淹没齐、郓等州,李谷奉命率十数州民工抢堵,按时完工。<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师还,进位司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谷以史氏所述本于起居注,丧乱以来遂废其职,上言请令端明、枢密直学士编记言动,为内廷日历,以付史官。是岁,河大决齐、郓,发十数州丁壮塞之,命谷领护,刻期就功。</ref> 
 +
 +
=== [[淮南之战]]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二年(955年)冬,世宗准备征伐南唐,任命李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知庐、寿等州行府事,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彦超]]任副手,统领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位将军出兵。<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二年冬,议伐南唐,以谷为淮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兼知庐、寿等州行府事,忠武军节度王彦副之,韩令坤以下十二将率从。</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出师后,先自正阳县渡过淮河,先锋都将白延遇在来远、山口镇、上窑等地连败南唐军数千人,擒获其小校数十人,开始筑堑围攻寿州。此时,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将刘彦贞率军三万来援<ref>《南唐书·卷九·刘高卢陈李廖列传第六》:及周师侵淮南,拜北面行营都部署,帅三万人援寿州……。</ref>,李谷召集文武将佐商议,认为刘彦贞部已逼近正阳,而“我师无水战之备”,一旦浮桥被摧毁,那本部便无法撤退,将腹背受敌。他于是决定焚烧大营及军粮,迅速退守正阳,等待世宗前来。世宗抵达圉镇时,已经听闻此计,遣使阻止李谷撤退,但已追之不及。大军在撤退时秩序混乱,“递相掠夺”,以至于数百名淮北的役夫都被留在寿州。世宗大怒,于是派禁军大将李重进主持南征事务,改命李谷判寿州行府。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谷领兵自正阳渡淮,先锋都将白延遇败吴军数千于来远,又破千余人于山口镇,进攻上窑,又败千余众,获其小校数十人,长围寿春。南唐遣大将刘彦贞来援,谷召将佐谋曰:“今援军已过来远,距寿阳二百里,舟棹将及正阳。我师无水战之备,万一断桥梁,隔绝王师,则腹背受敌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戎辂之至。”初,世宗至圉镇,已闻此谋,亟走内侍乘驿止之。谷已退保正阳,仍焚刍粮,回军之际,递相掠夺,淮北役夫数百悉陷于寿春。世宗闻之怒,亟命李重进率师伐之,以谷判寿州行府。</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三年(956年)秋,李谷奉诏回朝,患上风痹症。在告假满百日后,他多次表请致仕,世宗优诏安抚,始终不允。每有军国大事,仍然派内臣前往李谷府第向其咨询意见。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是秋,诏归阙,得风痹疾,告满百日,累表请致仕,优诏不允。每军国大事,令中使就第问之。</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四年(957年)春,南唐军坚守紫金山,并修通甬道以援救寿州。此时,后周军师老无功,朝廷出现了请求罢兵的呼吁,世宗命亲臣范质、王溥征询李谷的意见。李谷手书请求世宗亲征,并陈述了三个必胜的理由,世宗得疏后大悦,采纳他的策略,再次亲征。待到淮南初定后,世宗厚赏李谷,并将李谷的奏疏向群臣展示,命翰林学士承旨陶谷撰写赞文,回赐李谷。同年夏,世宗回朝,李谷带病在便殿觐见,被特许不拜,获赐座位于御坐旁。李谷认为自己患病已久,于是请辞相位。世宗怡然劝勉,李谷愧谢而退。不久,因寿州被攻克,李谷被加封爵位、食邑。同年秋,他抗表告老,最终以守司空之职致仕,世宗再次加封其食邑,并且让他每月乘肩舆在便殿觐见世宗一次,应对政事问答。<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四年春,吴人壁紫金山,筑甬道以援寿春,不及者数里。师老无功,时请罢兵为便,世宗令范质、王溥就谷谋之。谷手疏请亲征,有必胜之利者三,世宗大悦,用其策。及淮南平,赏赐甚厚。出谷疏,令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为赞以赐之。是夏,世宗还,谷扶疾见便殿,诏令不拜,命坐御坐侧。以抱疾既久,请辞相位。世宗怡然勉之,谓曰:“譬如家有四子,一人有疾,弃而不养,非父之道也。朕君临万方,卿处辅相之位,君臣之间,分义斯在,奈何以禄奉为言。”谷愧谢而退。俄以平寿州,叙功加爵邑。是秋,谷抗表乞骸骨,罢相,守司空,加邑封,令每月肩舆一诣便殿,访以政事。</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五年(958年)夏,世宗在取得淮南之地后回师,遣使赏赐正在养病的李谷钱百万、米麦五百斛以及刍粮、薪炭等物<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五年夏,世宗平淮南回,赐谷钱百万、米麦五百斛、刍粟薪炭等。</ref> 。世宗曾在开封宫中设功臣阁,绘李谷及王朴、郑仁诲等当时名臣的画像 <ref>《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注引《默记》: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阁,画当时大臣如李蒨、郑仁诲之属。</ref>。
 +
 +
=== 忧惧病逝 ===
 +
[[File:5fdf8db1cb134954d9211c0a594e9258d1094aa5.png|缩略图|右|[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5fdf8db1cb134954d9211c0a594e9258d1094aa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600,h_800,limit_1  原图链接]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556674680920645.html  百度知道]]]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恭帝即位,加授李谷为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赵国公。李谷力请返回洛阳居住,朝廷准许,并赐他钱三十万。<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恭帝即位,加开府仪同三司,进封赵国公。求归洛邑,赐钱三十万,从其请。</ref>
 +
 +
<p style="text-indent:2em;">显德七年(960年)春,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天下,建立北宋。赵匡胤即位后,遣使前往洛阳,赐李谷钱物。<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太祖即位,遣使就赐器币。</ref> 李谷初归洛阳时,已经升任昭义军节度使的李筠因李谷是当朝名相,特赠他钱五十万及其它器物。至此年四月,李筠连同北汉,举兵反叛。李谷闻讯后,忧愤成疾,于七月乙卯日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赵匡胤闻讯后“震悼”,为其辍朝两日,册赠侍中。 <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太祖闻之震悼,赠侍中。</ref>
 +
 +
 +
== 人物贡献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为人厚重刚毅,谋略过人,善谈论,时称“(王)朴能荐士,(李)谷能知人”。在淮南之战前期,亲自作为统帅出征,回朝养病后,仍参与军政决策,坚决支持后周世宗南征。<ref name="M27T">[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songs/261.htm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国学导航.2016-02-09] </ref>
 +
 +
== 人物轶事 ==
 +
 +
=== 壮志豪言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与南唐时名臣[[韩熙载]]相友善,他们之间有一段佳话广泛流传。据说李谷与韩熙载在正阳分别时,两人举杯痛饮。韩熙载对李谷说:“吴国如果用我为宰相,我必将长驱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说:“中原如果用我为相,我取吴国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说这些话是他们后来在书信来往时说的。后来,后周世宗果然用李谷为相,采用他的谋略,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韩熙载在南唐,却无所作为。<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谷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谷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谷后果如其言。</ref>
 +
 +
=== 阻[[白再荣]] ===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天福十二年(947年)的收复恒州之战后,恒州城内资历较高的将领白再荣被推为留后。白再荣贪图前宰相[[李崧]]、[[和凝]]的家财,派士兵包围二人宅第,索求赏赐。李崧、和凝各自把家财赠给白再荣,但白再荣得到大量钱财后,反要杀二人灭口。李谷闻讯后,即刻找到白再荣,责备他说:“现今国亡主辱,你们手握精兵,不能援救以尽死节。现在仅仅驱逐了契丹的一个将军,城中就有近三千人战死,此战难道是你一个人的功劳吗?我等才刚刚免于死亡,你马上就想杀了宰相,新天子(指称帝不久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如果以擅自杀戮的罪名责备你,你将如何应对?”白再荣大为惊恐,遂不敢动手,李崧等免遭一死。白再荣又想夺民财赐给汉军,李谷极力劝阻,他才停止了这个打算。<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俄而德光道殂,永康继立,署谷给事中。时契丹将麻答守真定,而李崧、和凝与家属皆在城中。会李筠、何福进率兵逐麻答,推护圣指挥使白再荣权知留后。再荣利崧等家财,令甲士围其居以求赂,既得之,复欲杀崧等灭口。谷遽见再荣谓之曰:“今国亡主辱,公辈握劲兵,不能死节,虽逐一契丹将,城中战死者数千人,非独公之力也。一朝杀宰相,即日中原有主,责公以专杀,其将何辞以对?”再荣甚惧,崧等获免。</ref> <ref>《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冯道等四出安抚兵民,众推道为节度使。道曰:“我,书生也,当奏事而已,宜择诸将为留后。”时李荣功最多,而白再荣位在上,乃以再荣权知留后,具以状闻,且请援兵。……再荣以李崧、和凝久为相,家富,遣军士围其第求赏给,崧、凝各以家财与之,又欲杀崧、凝以灭口。李谷往见再荣,责之曰:“国亡主辱,公辈握兵不救。今仅能逐一虏将,镇民死者近三千人,岂独公之力邪!才得脱死,遽欲杀宰相,新天子若诘公专杀之罪,公何辞以对?”再荣惧而止。又欲率民财以给军,谷力争之,乃止。</ref>
 +
 +
=== 慧眼识英 ===
 +
<p style="text-indent:2em;">李谷出征淮南时,记室[[李昉]]随行,掌管军中章奏。李昉后因病请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说:“你来日的官爵禄位应当像我一样。”后来,李昉果然成为了宋初以文学知名的宰相。<ref>《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李昉尝为谷记室,在淮上被病求先归。谷视之曰:“子他日官禄当如我。”昉后至宰相、司空。</ref>
 +
 +
 +
 +
== 人物评价 ==
 +
 +
* [[柴荣]]:昔事先朝,勤劳王室,暨登上相,佐佑朕躬,疾因忧国而有加,志在避权而知足,烦变调而斯久,释难重以为宜。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522/a027sajoZPpLbfJAImpmYSzfXjUSFlJGRHzYWdCQkQF5-xTAJHKgaN3KJlU_lKIpOENT_FhVC-j3GP1UqsRkkf_VnLqM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汉典古籍.2016-02-09] </ref>(《李谷罢相制》)
 +
* [[司马光]]:时国家新造,四方多故,王峻夙夜尽心,知无不为,军旅之谋,多所裨益。范质明敏强记,谨守法度。李谷沉毅有器略,在帝前议论,辞气慷慨,善譬谕以开主意。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522/2479jtGQfAhv2c6TbnFY_Zxm5Z7jx0uOZXpQYZkPSnR7lKn3d5k3fbteh-wtqj3zfjHRzGBSTLw61sulYWZ4uNthu6_-cq7-umwTBR9z2Q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后周纪一》.国学导航.2017-03-10] </ref>(《资治通鉴》)
 +
* [[胡三省]]:李谷一刺史耳,而亦预征入朝之数,必其智略闻于时也。<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9522/9c34QE-HN4CTcIGBX7VD02dfjfSrq6J5umZvHh9F4lIkSMoph0OUS6QszUW8U2qQXc6NnwpVZ7KvROOWO9eGZ8SH4HzwLMLPE_D6XN5oZLId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九·后汉纪四》.国学导航.2017-09-19] </ref> (《资治通鉴注》)
 +
* [[脱脱]]:李谷、[[边归谠]]、[[窦贞固]]、[[李涛]]辈,或在庙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宠任,社稷之所倚赖,而更事异姓,不能以名节生死,伦义废矣。且谷以筹策自名,乃不能料艺祖有容人之量,及受李筠馈遗,惧其见杀,遂以忧死,又何缪耶? <ref name=M27T/>(《宋史》)
 +
* [[王夫之]]:自杨邠等以羽翼刘氏之宿将,威振朝廷,权行疆内,而一旦伏尸阙下,如圈豚之就烹;于是而所谓功臣者,始知人主自有其魁柄,不待战争,而可刈权奸若当门之草。故郭氏之兴,王峻、侯益之流,不敢复萌跋扈之心;而李谷、[[范质]]、[[魏仁浦]]乃得以文臣衔天宪制阃帅之荣辱生死。(《读通鉴论》)
 +
 +
== 史书记载 ==
 +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 <ref name=M27T/>
 +
 +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
 +
 +
[[Category:五代十国时期人物]][[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 ]][[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於 2020年6月4日 (四) 14:43 的最新修訂


李谷(903年-960年),字惟珍,潁州汝陰縣(今安徽阜陽)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臣。

李谷二十七歲時舉進士,歷仕後唐後晉後漢三朝,累官權判三司。後周建立後,加戶部侍郎,旋即升任中書侍郎、平章事,成為宰相。後周世宗時,加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隨世宗征北漢,班師後,進位司空、門下侍郎。次年,召為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率軍討伐南唐。後還朝,因風痹罷相,仍參與軍政決策,支持南征。旋即改授守司空。後周恭帝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趙國公,留居洛陽。

宋朝建立後,更受禮遇。建隆元年(960年)去世,年五十八,追贈侍中。

李谷為人厚重剛毅,能決斷大事,時稱「(王)朴能薦士,(李)谷能知人」,是後周世宗朝的重臣。

基本信息

                本 名         李谷                 出生時間         903年
                別 稱         李轂、李蒨                 去世時間         960年
                字 號         字惟珍                 爵   位         國公,追贈侍中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出生地         潁州汝陰
                  民族族群          漢族                  官 職           司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事趙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谷生於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是潁州汝陰縣(今安徽阜陽)人。他的父祖本居於河南洛陽,後因黃巢之亂,洛陽遭戰火殘破,家人避難出外,李谷這才在外出生。[1]

李谷身高八尺,身材壯實,自少便勇武過人,擅長騎射,崇尚俠義。因受鄉人所困,他轉而發奮讀書。李谷天資聰慧,讀書只需瀏覽一遍,便如長久積累一般熟習。[2]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二十七歲的李谷考中進士,接連被徵辟為華、泰二州的從事。 [2]

漸獲遷升

後晉高祖天福(936年-944年)初年,李谷被擢升為監察御史。天福三年(938年)十二月,高祖養子石重貴兼領開封府尹,李谷受命為太常丞,充任開封推官。高祖前往鄴都時,石重貴留守開封,加李谷為虞部員外郎,仍兼舊職。天福七年(942年),石重貴被改授廣晉府尹,李谷隨遷為廣晉推官。天福七年(942年),高祖去世,石重貴即位,史稱後晉少帝(或出帝)。少帝即位後,李谷被拜官職方郎中,不久後調任度支判官、吏部郎中等職,一度罷官居家。 天福九年(944年)春,少帝親征契丹,李谷以樞密直學士、給事中之官隨行。因寵臣馮玉、李彥韜排擠,很快就被調為三司副使,權判留司三司事,不再隨少帝出征。 [3]

智略過人

開運二年(945年),出任磁州刺史、北面水陸轉運使。天福十一年(946年)末,遼國滅後晉,李谷為遼軍所俘,連拷問六次,皆不屈。次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在北歸途中病死於欒城(今河北欒城縣);後漢高祖劉知遠又在太原建立後漢政權,併入主開封(今河南開封)。而李谷此時被遼世宗耶律阮署任為給事中,留在恆州。同年,在恆州的前潁州團練使何福進、前控鶴指揮使李筠等密謀驅逐遼軍,但因其在恆州城中軍力尚強,故而猶豫不決。此後,遼軍大部前往各地,留在城中的僅有八百人,何福進等定計起事。閏七月二十九日,漢軍攻擊守門遼軍,李筠又占領武庫,將其中的兵甲分發給漢軍及百姓,諸將紛紛前來助陣,遼軍退保北城。八月,遼軍再從北門攻入,殺死百姓兩千餘人。危急之中,李谷請前宰相馮道等親臨勞軍,漢軍士氣大震。日暮後,又有數千村民在恆州城外喧譁,企圖奪取遼軍錢財、婦女。遼軍大驚,這才撤軍北逃,恆州至此被漢軍成功收復。[4]

後漢建立初年,李谷罷磁州刺史職,入朝進升為左散騎常侍。不久後,權判開封府事。當時京畿地區多有盜亂,尤以中牟縣為最,李谷從當地百姓處獲取情報,偵知盜賊巢穴,並署任素有幹才的劉德輿攝任中牟主簿,再調數千侍衛親軍前來,協助劉德輿一舉剿滅賊黨。自此之後,「行者無患」。隨後,李谷調任工部侍郎。[5]

乾祐元年(948年),樞密使郭威西征三鎮之亂(參見後漢平李趙王亂之河中之戰),李谷任西南面水陸轉運使。據說此時郭威已「潛貯異志」,多次暗示李谷協助,李谷卻不領情,只申明自己身為人臣,應當盡節適逢主上。叛亂平定後,他被改授為陳州剌史。後漢隱帝劉承祐誅殺宰相楊邠等人後,急召李谷與各鎮節度使符彥卿等赴朝。[6]

周朝賢相

後來,郭威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攻入開封,命李谷權判三司事。[7]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即後周太祖。後周建立後,李谷被加授為戶部侍郎。太祖認為他忠實可靠,故而在不久後便擢升他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事,正式拜相。同年,淮陽官民數千人請求為李谷立生祠,太祖同意,李谷苦苦推辭,制止此事。[8]

當時,官府禁牛皮法甚嚴、違者處以死刑。李谷計算出每年所用皮革數後,規定每十頃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多餘的皮革,允許百姓自己使用。他還奏請廢除屯田,實行按州縣納稅、服役的制度。 [9]

李谷顯貴後,重新前往洛陽舊地,建起佛寺,又建垣屋,分配給族人中無法為官者居住,加贈田地。太祖為表彰李谷,下詔改清風鄉高陽里為賢相鄉勛德里。廣順二年(952年),李谷在晨起時摔倒在階下,摔傷右臂,在告假期間三次上表請辭相位。太祖不允,只是免去他朝會參拜的辛勞,在官署辦理公務即可,又賜白藤肩輿,載李谷到便殿,加以勸勉。李谷不得已,只得起復視事。太祖東征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之亂期間,李谷以東京留守職判開封府事,負責留司事務。[10]

(954年)正月,被加授為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11] 同年,隨後周世宗北上抵禦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於高平(今山西高平)遭遇北漢軍,藏匿于山谷之中。兩夜之後方才出山,與柴榮會合。高平之戰大捷後,柴榮準備趁勢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命李谷先行調配軍糧。隨後,李谷又接替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出判太原行府事務。 [12]

後周軍回師後,李谷晉升為司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李谷認為「史氏所述本於起居注」,自戰亂以來便沒有專門命人撰寫起居注,他因而上疏朝廷,請求讓端明殿學士、樞密直學士負責編排、記錄帝王言行,作為「內廷日曆」交付史官。同年,黃河決堤,淹沒齊、鄆等州,李谷奉命率十數州民工搶堵,按時完工。[13]

淮南之戰

顯德二年(955年)冬,世宗準備征伐南唐,任命李谷為淮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兼知廬、壽等州行府事,由忠武軍節度使王彥超任副手,統領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位將軍出兵。[14]

李谷出師後,先自正陽縣渡過淮河,先鋒都將白延遇在來遠、山口鎮、上窯等地連敗南唐軍數千人,擒獲其小校數十人,開始築塹圍攻壽州。此時,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將劉彥貞率軍三萬來援[15],李谷召集文武將佐商議,認為劉彥貞部已逼近正陽,而「我師無水戰之備」,一旦浮橋被摧毀,那本部便無法撤退,將腹背受敵。他於是決定焚燒大營及軍糧,迅速退守正陽,等待世宗前來。世宗抵達圉鎮時,已經聽聞此計,遣使阻止李谷撤退,但已追之不及。大軍在撤退時秩序混亂,「遞相掠奪」,以至於數百名淮北的役夫都被留在壽州。世宗大怒,於是派禁軍大將李重進主持南征事務,改命李谷判壽州行府。 [16]

顯德三年(956年)秋,李谷奉詔回朝,患上風痹症。在告假滿百日後,他多次表請致仕,世宗優詔安撫,始終不允。每有軍國大事,仍然派內臣前往李谷府第向其諮詢意見。 [17]

顯德四年(957年)春,南唐軍堅守紫金山,並修通甬道以援救壽州。此時,後周軍師老無功,朝廷出現了請求罷兵的呼籲,世宗命親臣范質、王溥徵詢李谷的意見。李谷手書請求世宗親征,並陳述了三個必勝的理由,世宗得疏後大悅,採納他的策略,再次親征。待到淮南初定後,世宗厚賞李谷,並將李谷的奏疏向群臣展示,命翰林學士承旨陶谷撰寫贊文,回賜李谷。同年夏,世宗回朝,李谷帶病在便殿覲見,被特許不拜,獲賜座位於御坐旁。李谷認為自己患病已久,於是請辭相位。世宗怡然勸勉,李谷愧謝而退。不久,因壽州被攻克,李谷被加封爵位、食邑。同年秋,他抗表告老,最終以守司空之職致仕,世宗再次加封其食邑,並且讓他每月乘肩輿在便殿覲見世宗一次,應對政事問答。[18]

顯德五年(958年)夏,世宗在取得淮南之地後回師,遣使賞賜正在養病的李谷錢百萬、米麥五百斛以及芻糧、薪炭等物[19] 。世宗曾在開封宮中設功臣閣,繪李谷及王朴、鄭仁誨等當時名臣的畫像 [20]

憂懼病逝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恭帝即位,加授李谷為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趙國公。李谷力請返回洛陽居住,朝廷准許,並賜他錢三十萬。[21]

顯德七年(960年)春,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得天下,建立北宋。趙匡胤即位後,遣使前往洛陽,賜李谷錢物。[22] 李谷初歸洛陽時,已經升任昭義軍節度使的李筠因李谷是當朝名相,特贈他錢五十萬及其它器物。至此年四月,李筠連同北漢,舉兵反叛。李谷聞訊後,憂憤成疾,於七月乙卯日病逝,享年五十八歲。趙匡胤聞訊後「震悼」,為其輟朝兩日,冊贈侍中。 [23]

人物貢獻

李谷為人厚重剛毅,謀略過人,善談論,時稱「(王)朴能薦士,(李)谷能知人」。在淮南之戰前期,親自作為統帥出征,回朝養病後,仍參與軍政決策,堅決支持後周世宗南征。[24]

人物軼事

壯志豪言

李谷與南唐時名臣韓熙載相友善,他們之間有一段佳話廣泛流傳。據說李谷與韓熙載在正陽分別時,兩人舉杯痛飲。韓熙載對李谷說:「吳國如果用我為宰相,我必將長驅以定中原。」李谷笑着回答說:「中原如果用我為相,我取吳國如同探囊取物。」也有人說這些話是他們後來在書信來往時說的。後來,後周世宗果然用李谷為相,採用他的謀略,奪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而韓熙載在南唐,卻無所作為。[25]

白再榮

在天福十二年(947年)的收復恆州之戰後,恆州城內資歷較高的將領白再榮被推為留後。白再榮貪圖前宰相李崧和凝的家財,派士兵包圍二人宅第,索求賞賜。李崧、和凝各自把家財贈給白再榮,但白再榮得到大量錢財後,反要殺二人滅口。李谷聞訊後,即刻找到白再榮,責備他說:「現今國亡主辱,你們手握精兵,不能援救以盡死節。現在僅僅驅逐了契丹的一個將軍,城中就有近三千人戰死,此戰難道是你一個人的功勞嗎?我等才剛剛免於死亡,你馬上就想殺了宰相,新天子(指稱帝不久的後漢高祖劉知遠)如果以擅自殺戮的罪名責備你,你將如何應對?」白再榮大為驚恐,遂不敢動手,李崧等免遭一死。白再榮又想奪民財賜給漢軍,李谷極力勸阻,他才停止了這個打算。[26] [27]

慧眼識英

李谷出征淮南時,記室李昉隨行,掌管軍中章奏。李昉後因病請求先回朝,李谷看着他說:「你來日的官爵祿位應當像我一樣。」後來,李昉果然成為了宋初以文學知名的宰相。[28]

人物評價

  • 柴榮:昔事先朝,勤勞王室,暨登上相,佐佑朕躬,疾因憂國而有加,志在避權而知足,煩變調而斯久,釋難重以為宜。 [29](《李谷罷相制》)
  • 司馬光:時國家新造,四方多故,王峻夙夜盡心,知無不為,軍旅之謀,多所裨益。范質明敏強記,謹守法度。李谷沉毅有器略,在帝前議論,辭氣慷慨,善譬諭以開主意。 [30](《資治通鑑》)
  • 胡三省:李谷一刺史耳,而亦預征入朝之數,必其智略聞於時也。[31] (《資治通鑑注》)
  • 脫脫:李谷、邊歸讜竇貞固李濤輩,或在廟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寵任,社稷之所倚賴,而更事異姓,不能以名節生死,倫義廢矣。且谷以籌策自名,乃不能料藝祖有容人之量,及受李筠饋遺,懼其見殺,遂以憂死,又何繆耶? [24](《宋史》)
  • 王夫之:自楊邠等以羽翼劉氏之宿將,威振朝廷,權行疆內,而一旦伏屍闕下,如圈豚之就烹;於是而所謂功臣者,始知人主自有其魁柄,不待戰爭,而可刈權奸若當門之草。故郭氏之興,王峻、侯益之流,不敢復萌跋扈之心;而李谷、范質魏仁浦乃得以文臣銜天憲制閫帥之榮辱生死。(《讀通鑑論》)

史書記載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24]


參考資料

  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谷父祖本居河南洛陽,經巢之亂,園廬盪盡,谷生於外。既貴,訪得舊地,建蘭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詔改清風鄉高陽里為賢相鄉勛德里。
  2. 2.0 2.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李谷,字惟珍,潁州汝陰人。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少勇力善射,以任俠為事,頗為鄉人所困,發憤從學,所覽如宿習。年二十七,舉進士,連辟華、泰二州從事。
  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晉天福中,擢監察御史。少帝領開封尹,以谷為太常丞,充推官。晉祖幸鄴,少帝居守,加谷虞部員外郎,仍舊職。少帝為廣晉尹,谷又為府推官。及即位,拜職方郎中,俄充度支判官,轉吏部郎中,罷職。天福九年春,少帝親征契丹,詔許扈從,充樞密直學士,加給事中。為馮玉、李彥韜所排。會帝再幸河北,改三司副使,權判留司三司事。
  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天福十二年閏七月)辛巳,契丹主兀欲遣騎至恆州,召前威勝節度使兼中書令馮道、樞密使李崧、左僕射和凝等,會葬契丹主德光於木葉山。道等未行,食時,鐘聲發。漢兵奪契丹守門者兵,擊契丹,殺十餘人,因突入府中。李榮先據甲庫,悉召漢兵及市人,以鎧仗授之。焚牙門,與契丹戰。榮召諸將併力,護聖左廂都指揮使、恩州團練使白再榮狐疑,匿於別室,軍吏以佩刀決幕,引其臂,再榮不得已而行。諸將繼至,煙火四起,鼓譟震地。麻荅等大驚,載寶貨家屬,走保北城。而漢兵無所統壹,貪狡者乘亂剽掠,懦者竄匿。八月,壬午朔,契丹自北門入,勢復振,漢民死者二千餘人。前磁州刺史李谷恐事不濟,請馮道、李崧、和凝至戰所慰勉士卒,士卒見道等至,爭自奮。會日暮,有村民數千噪於城外,欲奪契丹寶貨、婦女,契丹懼而北遁,麻荅、劉晞、崔廷勛皆奔定州,與義武節度使邪律忠合。
  5.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漢初,入拜左散騎常侍。舊制,罷外郡歸本官,至是進秩,獎之也。俄權判開封府。時京畿多盜,中牟尤甚,谷誘邑人發其巢穴。有劉德輿者,梁時屢攝畿佐,居中牟,素有乾材,谷即署攝本邑主簿。浹旬,谷請侍衛兵數千佐德輿,悉禽賊黨,其魁一即縣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財貨甚眾,自是行者無患。俄遷工部侍郎。
  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周祖西征,為西南面行營水陸轉運使。關右平,改陳州刺史。會有內難,急召赴闕。
  7.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周祖兵入汴,命權判三司。
  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廣順初,加戶部侍郎。未幾,拜中書侍郎、平章事,仍判三司。初,漢乾祐中,周祖討河中,谷掌轉運,時周祖已有人望,屬漢政紊亂,潛貯異志,屢以諷谷,谷但對以人臣當盡節奉上而已。故開國之初,倚以為相。是歲,淮陽吏民數千詣闕請立生祠,許之,谷懇讓得止。
  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先是,禁牛革法甚峻,犯者抵死。谷乃校每歲用革之數,凡田十頃歲出一革,余聽民私用。又奏罷屯田務,以民隸州縣課役,盡除宿弊。
  10.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二年,晨起仆階下,傷右臂,在告,旬中三上表辭相位,周祖不允,免朝參,視事本司,賜白藤肩輿,召至便殿勉諭。谷不得已,起視事。征兗州,為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
  1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顯德初,加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
  1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從世宗征太原,遇賊於高平,匿山谷中,信宿而出,追及乘輿,世宗慰撫之。世宗將趨太原,命谷先調兵食,又代符彥卿判太原行府事。
  1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師還,進位司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谷以史氏所述本於起居注,喪亂以來遂廢其職,上言請令端明、樞密直學士編記言動,為內廷日曆,以付史官。是歲,河大決齊、鄆,發十數州丁壯塞之,命谷領護,刻期就功。
  14.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二年冬,議伐南唐,以谷為淮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兼知廬、壽等州行府事,忠武軍節度王彥副之,韓令坤以下十二將率從。
  15. 《南唐書·卷九·劉高盧陳李廖列傳第六》:及周師侵淮南,拜北面行營都部署,帥三萬人援壽州……。
  1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谷領兵自正陽渡淮,先鋒都將白延遇敗吳軍數千於來遠,又破千餘人于山口鎮,進攻上窯,又敗千餘眾,獲其小校數十人,長圍壽春。南唐遣大將劉彥貞來援,谷召將佐謀曰:「今援軍已過來遠,距壽陽二百里,舟棹將及正陽。我師無水戰之備,萬一斷橋樑,隔絕王師,則腹背受敵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戎輅之至。」初,世宗至圉鎮,已聞此謀,亟走內侍乘驛止之。谷已退保正陽,仍焚芻糧,回軍之際,遞相掠奪,淮北役夫數百悉陷於壽春。世宗聞之怒,亟命李重進率師伐之,以谷判壽州行府。
  17.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是秋,詔歸闕,得風痹疾,告滿百日,累表請致仕,優詔不允。每軍國大事,令中使就第問之。
  1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四年春,吳人壁紫金山,築甬道以援壽春,不及者數里。師老無功,時請罷兵為便,世宗令范質、王溥就谷謀之。谷手疏請親征,有必勝之利者三,世宗大悅,用其策。及淮南平,賞賜甚厚。出谷疏,令翰林學士承旨陶谷為贊以賜之。是夏,世宗還,谷扶疾見便殿,詔令不拜,命坐御坐側。以抱疾既久,請辭相位。世宗怡然勉之,謂曰:「譬如家有四子,一人有疾,棄而不養,非父之道也。朕君臨萬方,卿處輔相之位,君臣之間,分義斯在,奈何以祿奉為言。」谷愧謝而退。俄以平壽州,敘功加爵邑。是秋,谷抗表乞骸骨,罷相,守司空,加邑封,令每月肩輿一詣便殿,訪以政事。
  19.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五年夏,世宗平淮南回,賜谷錢百萬、米麥五百斛、芻粟薪炭等。
  20.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周書)列傳八》注引《默記》:周世宗于禁中作功臣閣,畫當時大臣如李蒨、鄭仁誨之屬。
  21.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恭帝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趙國公。求歸洛邑,賜錢三十萬,從其請。
  2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太祖即位,遣使就賜器幣。
  23.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太祖聞之震悼,贈侍中。
  24. 24.0 24.1 24.2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國學導航.2016-02-09
  25.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與韓熙載善,熙載將南渡,密告谷曰:「若江東相我,我當長驅以定中原。」谷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谷後果如其言。
  26.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俄而德光道殂,永康繼立,署谷給事中。時契丹將麻答守真定,而李崧、和凝與家屬皆在城中。會李筠、何福進率兵逐麻答,推護聖指揮使白再榮權知留後。再榮利崧等家財,令甲士圍其居以求賂,既得之,復欲殺崧等滅口。谷遽見再榮謂之曰:「今國亡主辱,公輩握勁兵,不能死節,雖逐一契丹將,城中戰死者數千人,非獨公之力也。一朝殺宰相,即日中原有主,責公以專殺,其將何辭以對?」再榮甚懼,崧等獲免。
  2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馮道等四出安撫兵民,眾推道為節度使。道曰:「我,書生也,當奏事而已,宜擇諸將為留後。」時李榮功最多,而白再榮位在上,乃以再榮權知留後,具以狀聞,且請援兵。……再榮以李崧、和凝久為相,家富,遣軍士圍其第求賞給,崧、凝各以家財與之,又欲殺崧、凝以滅口。李谷往見再榮,責之曰:「國亡主辱,公輩握兵不救。今僅能逐一虜將,鎮民死者近三千人,豈獨公之力邪!才得脫死,遽欲殺宰相,新天子若詰公專殺之罪,公何辭以對?」再榮懼而止。又欲率民財以給軍,谷力爭之,乃止。
  28.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李昉嘗為谷記室,在淮上被病求先歸。谷視之曰:「子他日官祿當如我。」昉後至宰相、司空。
  29.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五》.漢典古籍.2016-02-09
  3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後周紀一》.國學導航.2017-03-10
  31.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後漢紀四》.國學導航.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