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安文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Xfd對話 | 貢獻
行 32: 行 32:
 
|}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 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
 建安是[[ 汉献帝]] 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 魏明帝]] 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 曹操]] [[ 曹丕]] [[ 曹植]] ),建安七子([[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玚]] [[ 刘桢]] )和[[ 蔡琰]] 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行 42: 行 42:
 
==兴起背景==
 
==兴起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汉沛国谯(今[[ 亳州]] )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 文学]][[ 修养]] ,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 河北省]][[ 邯郸市]][[ 临漳县]] 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
 建安文学尤其是[[ 诗歌]] ,吸收了[[ 汉乐府]][[ 民歌]] 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 脍炙人口]] 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 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 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 七言诗]] 。其所着《[[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 作。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 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
[[ 李白]] 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兴盛原因==
 
==兴盛原因==
行 72: 行 72: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正由于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 典论 论文]] 》正是当时最举 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正由于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 · 论文》正是当时最举 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行 96: 行 96: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
 
 而儒家的正统思想统治,则在东汉末年的战火纷纭中轰然倒塌。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在社会无序、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于是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念,突破了[[ 儒家思想]] 道德观念的束缚,纷纷应时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经失去了权威,而且不再成为人们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当时的社会,一切都处于失范状态之下。人们纵情任性,特立独行,突出自我意识,又追求个人的精神和享受。在这样无意识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在建安时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从而呈现出多种文化争奇斗艳,齐头并行的状态。
行 138: 行 138: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 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 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今存诗20余首。他继承汉乐府诗之现实主义精神,以乐府旧题创写新内容,以当时社会现况为写作题材 ,创作了许多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曹操的诗歌从体式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三类。他的四言诗今存有《[[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 》等,皆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把我国四言诗歌的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今存诗20余首。他继承汉乐府诗之现实主义精神,以乐府旧题创写新内容,以当时社会现况为写作题材 ,创作了许多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曹操的诗歌从体式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杂言诗三类。他的四言诗今存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皆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把我国四言诗歌的创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曹操五言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为重要。
 
 曹操五言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极为重要。
行 144: 行 144: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五言诗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为乐府诗的创作开辟了更为自由的天地,也为五言诗歌的创作做了探索性的尝试。曹操的杂言诗有《[[气出唱]]》三首、《[[精列]]》、《[[度关山]]》、《[[对酒]]》、《[[陌上桑]]》、《[[秋胡行]]》二首及《[[董卓歌]]》。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其五言诗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为乐府诗的创作开辟了更为自由的天地,也为五言诗歌的创作做了探索性的尝试。曹操的杂言诗有《[[气出唱]]》三首、《[[精列]]》、《[[度关山]]》、《[[对酒]]》、《[[陌上桑]]》、《[[秋胡行]]》二首及《[[董卓歌]]》。
  
?
 
  
 曹操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三类。一类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 蒿里行]] 》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
 曹操的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分三类。一类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部分诗抒发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一类是游仙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部分诗抒发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一类是游仙诗。
行 157: 行 156:
  
 
 此外,曹操思想解放,鼓励文学创作,极力招揽贤士文人,使众文人荟萃于邺下,对建安文学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上而言,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杰出作家的崇高地位。
 
 此外,曹操思想解放,鼓励文学创作,极力招揽贤士文人,使众文人荟萃于邺下,对建安文学之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就上而言,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应享有杰出作家的崇高地位。
 
?
 
  
 
==曹丕==
 
==曹丕==
行 200: 行 197: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陈琳(? -- 217), 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着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 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
 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着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
 
 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长章奏书记。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
 《[[饮马长城窟]]》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 长城]] 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
 
==王粲==
行 212: 行 209: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
 
 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 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有三首)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 七哀诗]] 》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在七子中 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有三首)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行 242: 行 239:
 
==后世影响==
 
==后世影响==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 蒿里行]] 》《[[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 蒿里行]] 》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 短歌行]] 》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 观沧海]] 》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 短歌行]] 》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 龟虽寿]] 》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 己的风格。
 
2、曹操是建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 己的风格。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 燕歌行]] 》;他的《[[ 典论·论文]] 》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 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
3、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专论,他提倡文学,对建安文学 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4、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线,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 白马篇]] 》,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 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 美女篇]] 》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
5、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白马篇》,其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 的爱国精神;鼓励朋友建功立业的《[[赠徐干]]》;在思妇身上寄托自己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一个少年斩断罗网,拯救一只黄雀的故事的《[[野田黄雀行]]》;描写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泰山梁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钟嵘称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 典论·论文]]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
6、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 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
7、“七子”的诗歌创作中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诗]]》其一,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表现了战 乱给人民带不的苦难。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等;抒写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刘桢的《[[赠从弟]]》三首等。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 悲愤诗]] 》,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 悲愤诗]] 》。
+
8、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愤诗》。
  
 
==评价==
 
==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 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 七哀诗]] 》、《[[ 登楼赋]]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刘桢《[[ 赠从弟]] 》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 七哀诗]] 》、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 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 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 》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 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辞赋==
行 272: 行 269: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 典论·论文]] 》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 典论·论文]] 》),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 务本论]] 》、《[[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着。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瑀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着。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集==
 
==作品集==
  
 “七子”着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 阮元瑜集]] 》、《[[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七子”着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参考来源 ==
 
== 参考来源 ==

於 2022年3月2日 (三) 16:18 的修訂

建安文學

中文名: 建安文學

文學領袖: 曹家人物

代表人物: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等

又 稱: 建安風骨

時代特徵: 世積亂離,風衰俗怨

存在時間: 239年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一般所說的建安文學,是建安前幾年至魏明帝最後一年(239年)這段時間的文學,實即曹氏勢力統治下的文學,而創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間。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和蔡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由於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後世稱為建安文學,也稱建安風骨。[1]

興起背景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

在當時建都的鄴城銅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建安文學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

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着《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 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

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興盛原因

建安文學之所以興盛,與其時代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

東漢末年,州牧割據,戰禍延綿,人民妻離子散,四處逃亡,或死於亂軍之中,或死於饑荒癘疫。建安文人生活於這個巨變的年代,目擊種種社會的慘狀,極有切身的感受。

故當時的文學作品,多有反映現實的主題,描寫戰亂、人民疾苦和渴望國家統一的作品大量產生。可見時代環境的刺激對建安文學的興盛是有重大影響。

儒學的衰微亦助長建安文學的興盛。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在思想上占據着統治的地位。儒學傳統的文學觀點乃是原道宗經,文學一直只是經學的附庸,窒礙了文學的自由發展。

東漢傾頹,傳統的儒學已失去了統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學開始擺脫了經學的束縛。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傳統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為明顯。他們不再將文學視為闡發經義的工具,而是用來反映現實生活和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學的道路更為開闊。

另外,文學批評的盛行和發展也帶動了建安文學的興盛。正由於社會紛亂,儒學式微,建安文人對文學的價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對各種文體的特點、文章的風格與作者的關係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經常相互探討批評,曹丕的《典論·論文》正是當時最舉 足輕重的一篇文學批評之作,可知建安文學的發展與文學批評不無關係。

當時領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學更為興盛。曹操父子不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更是政治的領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們愛好文學,廣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舉」,促成了一群有水準的文人共同創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曹氏父子招才之餘,自己亦有優秀的文學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對建安文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他們喜好文學,對文士自然禮遇有加,不同於過去的統治者將之視作「俳優」,相反卻是一同從事創作,討論文章,相處如賓如友。是以文學風氣變得活躍,建安文學興盛,與統治者的態度有莫大關係。

最後,建安文學的興盛,實際也是文學發展的規律。

兩漢文學為建安之興起了準備作用,詩、賦等等,皆啟發了建安的作家們。

例如建安文學的現實精神,就是師承於漢代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傳統,三祖陳王,以至建安七子,常以樂府舊題名篇反映現實。古詩十九首等亦為建安抒情詩提供了借鑑。

文學崛起

從東漢桓、靈之時,後黨秉政,中涓弄權,朝政昏暗無比,以至於人民怨聲載道,終於導致了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藩鎮借着剿滅黃巾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力量,地方勢力漸漸強大起來。

東漢王朝在風雨飄搖、天下大亂之際搖搖欲墜。漢獻帝即位後,屢屢遭到播遷,需要仰仗權臣的鼻息才能生存下來。

尤其是曹操挾獻帝遷都於許,借着天子的名義使令諸侯之後,漢獻帝已經成為了一個傀儡,權威盡失,威風盡喪。

而儒家的正統思想統治,則在東漢末年的戰火紛紜中轟然倒塌。

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在社會無序、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於是各種離經叛道的思想觀念,突破了儒家思想道德觀念的束縛,紛紛應時而出。儒家思想不但已經失去了權威,而且不再成為人們道德標準和價值尺度。

當時的社會,一切都處於失范狀態之下。人們縱情任性,特立獨行,突出自我意識,又追求個人的精神和享受。在這樣無意識的社會條件下,傳統文化在建安時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改變,從而呈現出多種文化爭奇鬥豔,齊頭並行的狀態。

無論是從文化的進化還是演變的角度來看,建安時期的文化裂變,都是一件值得我們給予其充分讚揚和肯定的事情。正是有了建安時期的文化裂變,才使得各種文化思想能夠紛紛登場以及流行。

建安時期政治局勢的動盪,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種應運而生的思想觀念的碰撞,各種社會文化行為不僅極大的改變了人民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改變了人們看待社會、思考問題的層面,而且極大的促進了人們對人生價值的再一次認識,激發了人們的進取精神,提升了人們的個性意識,刺激了文士的創作欲望。

建安時期的文學,就是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說的是,在建安時期,尤其是漢獻帝遷都,曹操平定冀州後,文學的發展獲得了一個相當寬鬆的社會文化環境,文學士人在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同時,「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灑筆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談笑」,創作出許許多多表現時代精神,反映時代生活,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學作品,使得建安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學繁榮時期。

文學特點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從黃巾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大約五十年時間。在東漢末群雄並峙逐鹿中原的爭奪兼併中,曹操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並吸引大批文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

建安詩歌便是社會由分裂動盪趨向統一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特徵,建安文人開闊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遠大抱負、積極通脫的人生態度,直抒胸臆、質樸剛健的抒情風格,形成了建安詩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氣、慷慨悲涼的風貌。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風範。

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期,建安文學中所反映的人在社會角色義務之外,還有個人的情趣,愛好,公共的社會生活之外還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文學是充分展示個體生命的文學,它充分展示着偉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恆久的魅力和價值。

東漢王朝恢復,曹操便制訂了「外定武功,內興文學」的治國方針。

曹操在逐個消滅各個割據勢力,消除戰亂,實施一系列富國強兵措施的同時,身體力行,積極領導發展文學事業,「御軍三十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他的兒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隨他們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與曹操政見不一)、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及一、二十位文人學士亦仿照曹操積極努力創作。

建安時期,無論是詩歌、辭賦,文章等都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尤其是詩歌,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創作高潮,使漢樂府詩完全成熟,五言詩體得以發展,七言詩體從此開創。

曹操又率先衝破儒學的禁錮,打破當時盛行的駢體文格式,採用通脫的文體作文章,追隨他的文人學士亦積極響應。

在北方,不僅出現了一個文學繁榮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風得以轉變。

這一時期的文學被稱之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為推動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對後來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建安風骨

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 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着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無論是「曹氏父子」還是「建安七子」,都長期生活在河洛大地,這種駿爽剛健的風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關的。 「風骨」是中國文學 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學品評的主要標準。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今存詩20餘首。他繼承漢樂府詩之現實主義精神,以樂府舊題創寫新內容,以當時社會現況為寫作題材 ,創作了許多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曹操的詩歌從體式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三類。他的四言詩今存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皆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把我國四言詩歌的創作推上了新的高峰。

曹操五言詩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極為重要。

他的詩歌風格慷慨悲涼、氣韻沉雄,其五言詩歌繼承漢樂府的傳統而又有所創新,為樂府詩的創作開闢了更為自由的天地,也為五言詩歌的創作做了探索性的嘗試。曹操的雜言詩有《氣出唱》三首、《精列》、《度關山》、《對酒》、《陌上桑》、《秋胡行》二首及《董卓歌》。


曹操的詩歌,從內容上看可分三類。一類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如《蒿里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黑暗混亂的一段歷史,描繪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造成的悲慘現實:「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一部分詩抒發了他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一類是遊仙詩。

這三類詩歌都寫的極為出色,不但在社會寫實詩中以飽滿的熱情歌詠了社會現實而且曹操還取漢代以來遊仙詩的傳統素材,沿着想象性與現實性方向繼續前行,運用遊仙詩在哲學性與藝術性上的創新來表達詩人的社會責任心及人生價值觀。

曹操以自己詩作獨特風格濡染建安詩壇,風流一代。

通過對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影響,為後世建安文學時代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曹操思想解放,鼓勵文學創作,極力招攬賢士文人,使眾文人薈萃於鄴下,對建安文學之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就上而言,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應享有傑出作家的崇高地位。

曹丕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是曹操次子,於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是為魏文帝。現存詩約40首,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多為對人生感慨的抒發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題材上除一部分寫游賞之樂的宴遊詩外,以表現遊子行役思親懷鄉、征人思婦相思離別居多。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為曹操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現存詩90多首,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曹植,是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他的詩歌藝術成就較高,存詩約八十首,前期作品多吐露自己的志趣、抱負和對於建功立業的熱烈嚮往,如《白馬篇》。

後期由於生活遭遇的折磨,詩歌所反映的現實的深度和廣度都比前有所加強,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鬥爭,抒寫了自己遭受壓抑、打擊,有志不得伸的悲憤情緒,如《贈白馬王彪》。

曹植詩歌文採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對詩歌的題材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開拓,藝術上注重聲色的描繪和技巧的琢磨,富於創造,大大豐富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鍾嶸《詩品》評價其詩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文人,現存詩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詩。

他以自己傑出的創作為我國古典詩歌從樸質無華的民歌向體被文質的文人詩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不愧是建安詩壇最傑出的代表。

孔融

孔融(153-208) ,字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

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

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

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

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

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

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陳琳

陳琳(? -- 217), 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東南)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着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

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長章奏書記。

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

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內侯。

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後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後憂死,其議遂罷。 在七子中 屬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有三首)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

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幹

徐幹(171-217),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 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主要着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得一往情深。

阮瑀

阮瑀(?-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咸皆是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應瑒

應瑒(?-217) ,字德璉,東漢汝南南頓縣(今河南省項城市南頓鎮)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着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劉楨

劉楨(?-217),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 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於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如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喻。

蔡琰

蔡琰,字文姬,即蔡文姬。是東漢末年着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董卓之亂中被胡兵擄至南匈奴,嫁給左賢王,生有二子,後被曹操用金璧贖回,重嫁同郡董祀。作品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不幸命運。全詩敘事波瀾曲折,抒情如泣如訴,有強烈的的感染力和雋永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1、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他詩歌創作 代表作品有描寫漢末戰亂和人民苦難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現統一天下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現了他博大的胸懷;《觀滄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寫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氣派。《短歌行》中的「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現了作者對賢才的渴慕,《龜雖壽》中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現了曹操積極進取精神。

2、曹操是建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用樂府舊題寫時事的先河。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詩也不少優秀之作,他學習漢樂府,但又有自 己的風格。

3、現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是曹丕的《燕歌行》;他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專論,他提倡文學,對建安文學 的繁榮起了推動作用。

4、曹植的生活和創作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線,

5、曹植詩歌創作的代表作有描寫遊俠少年的高超武藝和愛國精神的《白馬篇》,其中「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集中表現了少年 的愛國精神;鼓勵朋友建功立業的《贈徐幹》;在思婦身上寄託自己的失意和苦悶的《七哀》;描寫一個少年斬斷羅網,拯救一隻黃雀的故事的《野田黃雀行》;描寫海邊人民貧困生活的《泰山樑甫吟》;以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惱寄託自己懷才不遇之感慨的《美女篇》等。鍾嶸稱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

6、建安時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之稱見於曹丕的《典論·論文 》,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7、「七子」的詩歌創作中反映社會動亂和人民苦難的代表作有王粲的《七哀詩》其一,其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表現了戰 亂給人民帶不的苦難。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等;抒寫個人的抱負和遭遇的代表作是劉楨的《贈從弟》三首等。

8、現存題為蔡琰的作品有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最可信的是蔡琰所作的是五言《悲憤詩》。

評價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儘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衝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 干、阮瑀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煬在建安十三年後。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王粲《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度。然而,無論前、後期,「七子」的創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占着主導地位。

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五言詩是直到東漢後期才興盛起來的新詩體,桓、靈之世」古詩「的出現,標誌着五言詩已經初步成熟。而」七子" 的優秀五言之作,寫得情采飛揚,變化多致,使五言詩在藝術上更臻於精美。如徐幹的《室思》就比同一題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寫得細膩深厚。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等都作於漢末戰亂發生之前,其寫作時間不一定比「古詩」晚,它們在五言詩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視。

辭賦

「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他們在張衡、蔡邕等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為小賦的進一步繁榮作出了貢獻。「七子」的小賦有三點值得注意:

①取材範圍更加擴大,題材的普通化、日常化進一步沖淡了過去大賦的貴族性質;

②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更趨加強,直接描寫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濃厚。對於「七子」的賦,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也表示了同樣的意見,還特別認為王粲、徐幹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賦首」,說他們可與宋玉、司馬相如、左思、潘岳等並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陳琳、阮瑀的書記,徐幹、王粲的論說文,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它們的共同優點就是曹丕所說的「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貫注了作者獨特的氣質。「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移豫州檄》、《為曹洪與魏太子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王粲《務本論》、《荊州文學記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駢化的趨向,尤以孔融、陳琳比較顯着。他們的一些作品對偶整飭,又多用典故,成為從漢末到西晉散文駢化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略的環節。

作品集

「七子」着作,原集皆已佚,今獨存徐幹的政治倫理專論《中論》。明代張溥輯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陳記室集》、《阮元瑜集》、《劉公幹集》、《應德璉休璉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楊逢辰輯有《建安七子集》。

參考來源

  1. 建安文學館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