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极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極殿
圖片來自blog

太極殿,为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位於西六宮區的西南角。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极的宫城正殿,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正殿。始建于曹魏时期魏明帝。国家政治活动、元旦大朝、新皇即位、大赦改元、政治决策等重要国事活动都在太极殿内进行。

太极殿的主体宫殿位于宫院北部中间,由东西向排列、宽约220米的三座大型建筑组成。居中的主殿台基体量最大,东西堂台基略小,三座殿基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大致位于同一东西向建筑轴线上。

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该建筑群是汉魏洛阳城乃至中国古代建筑体量较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一种崭新的宫殿建筑格局。

历史

太极殿是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未央宫”。因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宫”。清朝晚期,改称“太极殿”。清朝曾对此宫多次修葺。[1]

原来啟祥宫正殿前檐挂有“啟祥宫”陡匾。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寿宫陡匾的式样,制作十一面匾额,并亲自题写,分别挂在东六宫西六宫永寿宫之外的其他十一宫的正殿。乾隆帝还下谕旨:“自挂之后,至千万年,不可擅动,即或妃嫔移住别宫,亦不可带往更换。”[2]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朝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在太极殿后殿和长春门旧址上建成穿堂殿(称“体元殿”),后檐接抱厦,并且和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用转角游廊相连,形成了迴廊,太极殿后殿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作为通道,从而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成贯通的南北四进院。[1]清朝时,体元殿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3]

明朝万历年间,乾清宫坤宁宫火灾,明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啟祥宫。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另据《清宫述闻》载,“《赐砚斋日记》略载:清室未迁出宫时,瑜皇贵妃(同治妃)居长春宫瑨皇贵妃(同治妃)居重华宫珣皇贵妃(同治妃)居储秀宫瑾皇贵妃(光绪妃)居永和宫。四宫主位,有时同在太极殿召见臣工。”

《国朝宫史续编》载,清朝皇后赴慈宁宫皇太后前行庆贺礼时,率贵妃、妃、嫔,礼服乘舆出啟祥门。

如今,太极殿、体元殿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建筑

太极殿的主要建筑有:

  • 啟祥门:位于太极殿前的东南角,也是原啟祥宫的宫门。这与东六宫西六宫中其他十一宫原来的宫门位置均不相同。门内有一木制祥凤万寿纹影壁。该门又俗称“内啟祥门”,以和此门外甬道西端的啟祥門(俗称“外啟祥门”)相区别。
  • 影壁:太极殿前正南的院墙上为一座高大的影壁,四角均饰有琉璃,正中央为云龙纹琉璃影壁盒子。该影壁位于啟祥门以西,为咸丰九年(1859年)大修长春宫时添建。 [1]
  • 太极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有苏式彩画,门窗饰有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有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为清末民初时期所改。殿前的琉璃影壁和东、西配殿围合成宽敞的庭院。太極殿前檐柱上有楹聯“以仁義為巢,鳳儀阿閣;與天人合撰,象拱宸居”(慈禧太后題)。太極殿後檐柱上有楹聯“昭明三光,清和六合;經營萬億,作成四時”(慈禧太后題)。
    • 太极殿西梢间:西梢间北侧为罩炕。靠西墙摆放一条案,案上有一只座钟。西墙上挂有对联“窗虛玉戺鋪花影,簾靜金鈎裊篆烟”。南侧窗下有一炕,其上有炕桌。东侧为木隔断,其中有门通往西次间。
    • 太极殿西次间:西次间靠南窗的炕上有炕桌、炕案,炕下设有脚踏,两侧设有锈墩。这组家具布局带有浓厚的满族风俗特点。西次间北面靠窗有一方桌,两旁有一对椅子。方桌上有一器物,下面是瓷制,其中可放香料,上面安有轮扇,可吹送香气。
    • 太极殿明间:明间正中设有地屏宝座。明间与东次间用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相分隔,明间与西次间用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分隔。
    • 太极殿东次间:北面窗下有一条案。东侧为一木隔扇,与东梢间分隔。木隔扇上开有门,东次间内靠着木隔扇一南一北摆放一对博古架。
    • 太极殿东梢间:东梢间北侧、东侧、南侧各有一条案。西侧与东次间之间为一木隔扇。
    • 东配殿、西配殿:位于太极殿前的东西两侧。西配殿南侧与院墙之间有个小门,通往延庆殿前院。
  • 体元殿:原为啟祥宫的后殿。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豐帝御筆題“體元殿”匾,悬挂在前檐正中。兩側楹聯為“自強不息以希天,遜志好學以希聖”。体元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是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有花罩虚隔,惟有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西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三间,中一间辟成通道,向北连通至长春宫院落。
  • 体元殿西梢间:
  • 体元殿西次间:
  • 体元殿明间:
  • 体元殿东次间:
  • 体元殿东梢间:東梢間對聯為“四壁圖書鑑今古,一庭花木驗農桑”(乾隆帝句,于敏中書,上款“御制句”,下款“臣于敏中敬書”)。
  • 戏台:体元殿后檐接有抱厦三间,黄琉璃瓦卷棚顶,坐南朝北,与长春宫相对,是清朝晚期宫中唱戏用的小戏台,又称“长春宫戏台”。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曾在该戏台演戏半个月。戏台内侧的体元殿明间北门上方朝北悬挂“境静心清”匾,两侧对联为“西山浓翠迎朝爽,南陆微薰送午凉”(慈禧太后题)。
  • 怡性軒:体元殿前的东配殿。面阔三间。前檐下懸掛“怡性軒”匾(慈禧太后題)。
  • 樂道堂:体元殿前的西配殿。面阔三间。前檐下懸掛“樂道堂”匾(慈禧太后題)。

居住者

  • 邵宸妃
  • 神宗万历年间,乾清宫坤宁宫火灾,明神宗朱翊钧曾暂居啟祥宫。
  • 崇祯朝恭淑贵妃田秀英:崇祯十三年(1640年)元旦,风雪交加,田贵妃到坤宁宫以东的景和门外等待朝贺皇后,却受到周皇后冷遇。田贵妃向崇祯帝哭诉,崇祯帝因气愤而在交泰殿将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愤而绝食。崇祯帝婉转向周皇后求和,敕令田贵妃自承乾宫移居啟祥宫修省。田贵妃移居啟祥宫,崇祯帝三个月不召。一天,崇祯帝携周皇后在东六宫中的永和宫赏花。永和宫紧靠承乾宫,周皇后便令宫女接来田贵妃一同赏花,这令崇祯帝对周皇后之宽弘更加钦佩。田贵妃继续居住在啟祥宫。田贵妃一共为崇祯帝生下了四个儿子:永王朱慈炤、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皇七子,除了皇四子永王朱慈炤存活,其他三位皇子均夭折。田贵妃因此过度忧伤,在啟祥宫卧病两年多,崇祯十五年三月(1642年)带病移回承乾官。崇祯十五年七月(1642年)在承乾宫去世,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在昌平天寿山明思陵[4]
  • 宣统隆裕太后:自升为太后之后,便从钟粹宫移居长春宫、太极殿。清朝灭亡后,民国二年(1913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晨,隆裕太后崩于太极殿。[5]
  • 逊帝溥仪时期瑜太妃: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极殿。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太极殿. 故宫博物院.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2. 一幕幕后宫的悲喜剧. 生活日报数字报. 2012-08-18 [2018-11-07]. 
  3. 体元殿前说明牌,于2013-10-24查阅
  4. 田贵妃犯了大忌. 生活日报数字报. 2012-08-24 [2018-11-07]. 
  5. 陈宝琛眼中的清宫后妃 隆裕太后被气死. 新华网. 2013-10-24 [201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