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贝尔侏儒仓鼠
坎贝尔侏儒仓鼠[1] (学名:Phodopus campbelli)俗称一线鼠、蒙古仓鼠或俄罗斯仓鼠,是侏儒仓鼠的一个物种,原产自中亚草原和半干旱地区,同时在阿尔泰山脉、俄罗斯某些地区、中国的河北和黑龙江等北部省份亦有所分布,由W.C.坎贝尔(W. C. Campbell)于1902年在当时中俄边境的蒙古图瓦地区所发现,故也被称为“有袋的图瓦族”。
该品种与其近亲短尾仓鼠曾一度在分类上有所争议,但现在已分成两个独立的物种。目前在宠物店售卖的所谓“短尾仓鼠”,基本都以该品种居多。
目录
习性
坎贝尔侏儒仓鼠生活于东亚和中亚的草原,挖掘洞穴达地下三英呎深。这些洞穴会以羊毛及干草包围,以维持洞内平均温度在62℉。 在满州北部及部分西伯利亚,仓鼠会与达乌尔鼠兔共享地洞,并和平共存。他们是曙暮性动物,所以他们大多在破晓和黄昏时最活跃。它们的天敌包括有猫头鹰、狐、隼和黄鼠狼等。
它门不像叙利亚仓鼠,坎贝尔侏儒仓鼠有著社交互动,可以以群落聚集的方式来饲养。如果仓鼠是在年轻时(通常是八周前)聚集,他们能够以同性或雌雄混居的形式共存(因仓鼠是会不断繁殖,所以必须注意避免混居)。
在饲养环境上面,因为仓鼠嗅觉相当灵敏,所以并不适合用香味强烈的木屑来当饲养铺垫,一般市面上常见的松木(pine)或是杉木(cedar)木屑都有可能造成仓鼠过敏,而导致死亡,尤其是杉木屑。山杨(aspen)木屑是唯一比较安全的木制产品,整体而言用纸制的铺垫是最适当的。
有些饲主会提供仓鼠蓬松性的纤维给仓鼠作窝及保暖,大多是棉球或是人造纤维球,这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争议的,仓鼠在自然环境中是会利用动植物纤维在巢穴中取暖,但同时有些饲主发现,仓鼠往往会将纤维吞下而造成肠道阻塞,一般建议饲主避免提供仓鼠棉球或是布类,以不含香味的卫生纸或厨房纸巾代替
繁殖及成长
在圈养的环境下坎贝尔侏儒仓鼠寿命约18-36个月,出生仅五周便生长成熟。在18到21天的怀孕期后,生产一胎通常有4到6只,最高曾有一胎生21只的纪录,而它们在生产后立即便可以再次交配。
坎贝尔侏儒仓鼠与其他的仓鼠不同,尤其是叙利亚仓鼠,雄鼠在接生跟育儿上扮演著主动的角色。它会帮助雌鼠从产道拉出及清理胎儿,并确保新生儿的母亲食物无缺。在雌鼠离开巢穴时他也会护卫幼儿。雌鼠在分娩后会有数天的时间几乎寸步不离的守著新生幼鼠,以维持幼鼠体温及不断喂食,这段期间雌鼠的体重会急遽下降,因此在怀孕期间,雌鼠会尽量摄取营养,因为仓鼠很有可能在分娩后一年再次交配,除非母鼠的身体状况相当良好能够很快的承受下一次怀孕,否则最好把公鼠在母鼠分娩前就先行分开,以免再次怀孕。
像其他种类的仓鼠一样,坎贝尔侏儒仓鼠当在紧急或是有外来压力的状况下,也会有吃食幼鼠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栖息地受到破坏,或母鼠因为哺乳而极度缺乏营养,或是面临外来掠食者的压力,往往公鼠也被视为掠食者之一。
外观判断
坎贝尔侏儒仓鼠属于侏儒仓鼠属,身长7.6-11公分。 这个属的仓鼠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脚背与脚底都布满毛,其他种仓鼠则只有脚背有毛,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侏儒仓鼠属又被称为毛足属。
在外型上,雄性坎贝尔侏儒仓鼠体型较雌性大,触感较硬,富有肌肉,呈长条状,在成年雄鼠尾巴前可以清楚辨别出藏在腹腔内的睾丸。而雌性坎贝尔侏儒仓鼠体型较雄性略小,触感较软,皮毛与皮下脂肪层较厚,呈水滴状。 最准确的分辨方法是观察仓鼠的生殖洞与肛门之间的间隙,雌鼠这生殖洞与肛门是紧邻的,雄鼠则有间隙。
互动
侏儒仓鼠是夜行性的动物,白天会在有遮蔽的温暖阴暗处休息,晚上才会比较活跃,生性好奇且非常胆小,遇到威胁时会先静止不动观察形势,然后伺机逃跑,紧急时也会用牙齿攻击敌人。在野外仓鼠以群居居多,除非是被排挤,否则通常不会独居。仓鼠的个性不同于一般猫狗,所以也不可以用对待猫狗的方式对待。比如说让仓鼠闻手,对视力不好的仓鼠而言,会认为是掠食者慢慢逼近准备攻击,往往造成误咬。当仓鼠腹部朝上时,代表他不喜欢你的行为但怕你所以投降,这时候最好停止跟他互动,因为他接下来很可能会攻击你。仓鼠视力不佳,当你接触一只新到来的仓鼠时,最好给一到两个月的时间熟悉一切,也熟悉人的味道。当仓鼠在睡觉时,最好避免直接将他抱起,以免被咬。
饮食
侏儒仓鼠的每日膳食须提供至少20%的蛋白质、不超过5%的脂肪,与充足的干净水源。
在野外生活的侏儒仓鼠,会以各类的植物种子、昆虫以及嫩叶为食。虽然美国和日本的兽医建议以块状配方饲料为主食。但是德国的兽医则更加推荐全天然的混合饲料,理由是块状配方饲料的主要成分很可能来源于种植业或是屠宰工业的下脚料,且相当一部分仓鼠对这种块状饲料并不感兴趣,从而造成饥饿以及更多的健康问题。
有人认为天然食物里缺乏维生素D,仓鼠在食用后会提高死亡率,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作为夜行性动物,仓鼠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本身就很小,成年的侏儒仓鼠仅需摄入20 I.U.就能达到每日上限。[2]作为杂食动物,仓鼠常吃的植物如紫花苜蓿、红菽草等,均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3]昆虫,尤其是脂肪含量较高的蠕虫和蛹,也都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4]另外,有学者发现,当食物中的钙、磷含量控制在一定水平时(0.6%和0.35%),仓鼠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膳食中的维生素D生存,且健康不会受到任何影响。[5]而过量的维生素D则会导致中毒。[6]
另外,亦要避免气味强烈的食物、例如大蒜、洋葱、大黄,因为仓鼠的嗅觉是非常灵敏的,这些食物会引起呼吸困难。就如所有的仓鼠,短尾侏儒仓鼠是啮齿目动物而需要不断的啃咬磨牙,以避免上门齿顶进嘴里的皮里造成健康问题。为帮助他们磨牙,有些主人会提供狗饼干给它们。而木制的啃咬玩具则必须小心使用,因碎片可能令仓鼠受伤。
由于坎贝尔仓鼠带有导致糖尿病的基因,因此饮食中也要避免含有大量单糖的食物,如水果、蜂蜜、糖蜜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也应当控制摄入。
病患
糖尿病是坎贝尔侏儒仓鼠的常见问题,因此不要向它们喂饲含有大量糖分的食物(包括水果、蜂蜜和有些大量制造的零嘴)。除了糖尿病外,它们也可能会长肿瘤(包括良性及恶性的)、还有青光眼。肿瘤通常可以借由手术切除,然而,有人[谁?]认为目前尚未能治疗青光眼,且眼球最终会下垂脱下[来源请求],这种说法纯属恶意散布的谣言,实际上仓鼠可进行眼球摘除术[来源请求]。
坎贝尔侏儒仓鼠的视力很弱,而对于深度的感应就更弱。年老的仓鼠通常都患有白内障。为了补偿这项缺陷,它们有许多气味腺体分布在脸、耳后、颊袋上及接近直肠与生殖器官。仓鼠会在不熟悉的环境下梳理自己,这是为了嗅闻足迹借此找出一条回到巢穴的路。这种行为也会用在为了重返充满食物的地点,嗅迹可持续高达八天之久。
颜色区别
坎贝尔侏儒仓鼠可以从毛皮分为“一般型”、“亮毛型”、“波浪型”及“雷克司型”。一般型的毛短而平顺,亮毛型仓鼠的毛皮感觉湿润或滑溜的,实际上它的基因只是增进了毛色及使之竖起。波浪型的仓鼠幼年时期毛较长而有波浪状,胡须是呈卷曲状,而后毛色会因为换毛而变成一般型,但胡须终生会保持卷曲。雷克司型则是柔软稍微卷曲的短毛,有光泽且平滑,胡须是呈卷曲状,终生毛皮呈卷曲状,亦是占仓鼠大部份。部分坎贝尔侏儒仓鼠会随年龄增长背部颜色会逐渐变淡变白,而腹部两侧的毛色则不会明显改变。
一般常见的坎贝尔侏儒仓鼠大约可分成下面六种基本颜色
- 野鼠色(agouti)最常见棕色,带灰白条纹,白色腹部,黑眼珠
- 银白色(argente)肉桂色或浅棕色,白色腹部,红眼珠
- 黑眼银白色(black eyed argente)浅棕色或橘色,白色腹部,黑眼珠
- 白子色(albino)白色,红眼珠,无条纹
- 蛋白石色 (opal)蓝灰色,白色腹部,红眼珠
- 黑色 (black)全身黑色,黑眼珠
坎贝尔侏儒仓鼠大约有下面三种斑纹
- 斑点(mottled)不规则的白色斑点,也被称作白点,如果出现在脖子附近称为领巾
- 红宝石斑纹(ruby-eyed mottled )黑色斑点
- 白金斑纹(platinum)淡淡白色皮毛遍布全身 ,
当中不是所有呈白色的仓鼠都是白子的,有些深斑纹或淡色的仓鼠也是呈白色的。
当两只红宝石斑纹仓鼠交配所生的胎儿,约有25%会是白色的,而缺乏眼睛及牙齿。这种致命的变种是因经已变种的基因互相影响所致,它们一般都不会活多于2个月。
配种可以产生很多不同的颜色,如蓝色、黄蓝色、黄紫色及黑色。不同颜色及斑纹,并不表示不同的个性,仓鼠的个性可以从血统及祖先在神经学上的病症中得以推测。
混种
坎贝尔侏儒仓鼠与短尾仓鼠是非常相近的两个物种,不但外型,体型,生活型态都很相似,且能相互混种产生出下一代,一般宠物店常常容易出现辨别错误的情况,造成了混种的产生。有少部分的饲养者也会蓄意将其混种,希望培育出新的毛色。事实上,这是非常不被鼓励的行为,首先,短尾仓鼠身型较小,母鼠怀有坎贝尔仓鼠时经常会发生胎儿太大导致难产发生,再者混种的仓鼠往往会有很多健康上的问题,短尾仓鼠有很严重的糖尿病问题,坎贝尔侏儒仓鼠也有高比例青光眼的问题,混种的仓鼠往往同时带有这两种疾病且比例相当高。而且混种会造成纯种物种保存上的问题。
参考资料
- ↑ 坎贝尔仓鼠介绍,每日头条,2018-06-23
- ↑ Hubert Schneemann, Gisela Wurm. Hagers Handbuch der Pharmazeutischen Praxis: Folgeband 1:Waren und Dienste. Springer-Verlag. 2013: 558. ISBN 978-3-642-57831-1 (德语).
- ↑ Robert Pies-Schulz-Hofen. Die Tierpflegerausbildung. Georg Thieme Verlag. 2004: 303. ISBN 978-3-830-44134-2 (德语).
- ↑ Winfried Ahne, Hans G. Liebich, Manfred Stohrer. Zoologie: Lehrbuch für Studierende der Veterinärmedizin und Agrarwissenschaften. Schattauer Verlag. 2000: 104. ISBN 978-3-794-51764-0 (德语).
- ↑ W. Büttner, H. -D. Cremer, H. Gebauer. Erzeugung von Krankheitszuständen durch das Experiment: Stütz- und Hartgeweb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1969: 40. ISBN 978-3-642-46187-3 (德语).
- ↑ Sylvia Dauborn. Lehrbuch für Tierheilpraktiker. Georg Thieme Verlag. 2014: 388. ISBN 978-3-830-49367-9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