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和菓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和菓子
图片来自shungate

和菓子[1]就是日本式“馃子”(糖果糕点甜品冰品的总称)。从明治时代开始,为了与欧洲流传过来的“洋菓子”(西式糕点)区别,因此将日本传统的菓子改称为和菓子

主要的原料包括糯米小麦粉等,并依照不同的口味添加不同的特殊食材。因为特别讲究于手作能力,和菓子被称为“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花”。

历史变迁

萌芽期

和菓子的范围相当宽广,在日本旧称为“菓子”,源自古代日本人将天然的水果及树木的果实加工而成的主食外的果腹食品,如柿干,果干,米团。

现在和果子的原型起源自奈良时代起从唐朝传入的“唐菓子“。根据成书于日本延长年间(923-930)的《倭名类聚抄》记载,当时有八种以米捏成的“唐菓子”,分别是: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脐、饆饠、锤子、团喜以及果饼14种。同时在这时期,砂糖,糯米制菓,油炸点心传入传入日本。此时唐菓子的用途是单纯用来祭神所用的祭品。平安时代初期空海大师于西元806年将煎饼制法引进日本,提升糖、米、糯米、小麦粉等素材的应用高度。

发展期

镰仓时代宋朝学法的僧人传进羊羹类和馒头类的食物以及茶苗,也带回来“喝茶搭配吃点心”的习惯,如著名的圣一国师。由于当时日本食肉文化不普及,加上宗教因素,许多原来由肉类制成的食物改用红豆,小麦粉替代,如羊羹。

室町时代经过口味调整后,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甜点。经过改良过后的蔴糬外皮变得色彩丰富,精致甜点的造型除了有中国元素的桃子、兔子造型,以樱花、叶子等植物造型的和式甜点也加入其中。大小从原来的掌心大小,变为一口就可吃掉的大小。在日本战国时代和菓子也随著茶道文化的兴起而流行于公家武家之间。随著茶圣 千利休 发展的茶道兴盛,和茶道相依相存的和菓子也蓬勃了起来。

安土桃山时代,葡萄牙人带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点心,如蜂蜜蛋糕、金平糖、面包等等。由于日本称他们为南蛮人,而带来的点心,就称为南蛮菓子。这些南蛮菓子带给了和菓子文化新的视野与技术,尤其这时对于面粉类的和菓子有相当的发展。

成熟期

到了江户时代的菓子分为两派别,分别是发源地为京都,著重著五感的极致的京菓子和江户为主外表平实,风格自由的上菓子户别苗头。两派之间的激烈竞争,带动了日式糕点制作技术的大幅跃进。

明治时代起,为了与欧洲传入的糕点区别,因此改称为和菓子。现在,具生命力的和菓子成为日本独特的糕点文化。随著季节、地点的不同,日本各地皆有不同的铭菓(土产菓子),包括各种由水果经各种调理方式之后所制出的点心,并在各地发展了不同特色。

特点

季节性

部分种类的和菓子是季节限定贩售的,如春季的樱饼,夏季的水无月饼等。

艺术性

日式糕点的制作费工,起名字也是大有学问,通常以连歌俳句历史典故或者自然一景来命名。

其外观的多样性也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点心师傅会把和果子作成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或者配合季节作出相对应的氛围,有如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一样,让人舍不得吃下它,这也是日本人精致文化的体现。

赏心悦目的和菓子常作为年节送礼之用,也是日常招待客人必备的,各地也都有独特风味的日式糕点作为名产,日本人出差、观光总会买个几盒和菓子回来,由上可见和果子在日本人生活占有相当重要性。

例如夏天的和菓子运用具有透明效果的葛粉来表现清凉的意境,这种带有艺术性的和菓子在日本人看来是同时秉持著季节感和日式矜持的完美呈现。特别精巧、具有艺术效果的和菓子也可以叫做工艺糕点,用可以食用的和菓子食材来表现花鸟风月世界观

包装过度

和其他日式产品一样,和菓子也存在著严重的过度包装问题。在一般日本人看来用很多不可食用的樱花枫叶折纸、柳叶、草绳、和式书道作品等素材大量包装仅仅占净重不到50%的和菓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是这些严重浪费有限资源的行为对于原料生产国造成灾难,而且把不可再生能源花费在用过一次即丢的包装费上更激起海内外环保主义者的反对。

种类

生糕点(湿糕点、非干糕点)

半生糕点(半干糕点)

干糕点(非湿糕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