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免洗餐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免洗餐具

图片来自news.cts.

免洗餐具,又称“一次性餐具”、“即用免洗餐具”,泛指仅供一次使用、用后免洗的消耗性廉价餐具,材质有保丽龙塑胶等,常见的塑胶刀叉汤匙、免洗竹筷、纸碟、纸杯等,都是用后免洗仅供一次使用之消耗性廉价餐具。虽然“免洗餐具”可以避免一些唾液传染的传染病,如A型肝炎;但用后即丢却也造成大量]垃圾与废弃物处理的环保问题。

概述

免洗餐具的材料,以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为主流。PP耐热温度约100℃ ~ 135℃,不受环境湿度影响,缺点是低温时韧性较差;PS耐热度较低,大约70℃ ~ 90℃,对阳光照射、酸碱度适应程度差。

种类

塑胶材质的辨识特征-PS材质辨识特征:PS材质属硬胶类的塑胶,重击易脆裂,容器轻折有白痕出现,发泡制品即为保丽龙。PP材质辨识特征:表面较粗糙,韧性更强。

保丽龙盒

日常生活中,大尺寸保丽龙盒会常见于街市蔬菜及海鲜等店,盛载生果、鲜鱼等。细尺寸的保丽龙盒常见于酒楼餐馆外卖打包等,而方便即兴消费,顾客不必出示自备食物盒。保丽龙盒由聚苯乙烯氯氟碳化合物制造的,价钱便宜但不耐用,二次使用也不卫生,所以就称为“用完免洗物料”,而且在自然环境难以分解,焚烧处理又会放出有毒的气体。因为保丽龙盒它的性质隔热,所以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常用于成载食物,例如有午餐便当等等,也称为食物盒及饭盒等。此胶盒在工厂由发泡胶胶粒加热射出成型。

免洗筷

“免洗筷”又称为“卫生筷”、即用免洗筷子,是指一般只使用一次就抛弃的筷子,一般是采用木头或竹子制造而成。一般餐厅或是小吃店,多会供应客人一副这种筷子;如果是外带的便当,通常也会在包装的时候附上一副。

环保问题

虽然使用免洗餐具可以避免一些唾液传染的传染病,如A型肝炎,但用后即丢亦会造成大量垃圾并引起废弃物问题。免洗餐具滥用,不但耗费资源、制造大量垃圾,而若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非“原物品再使用”),其过程亦耗费资源、油料、电力及有关能源,并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环境破坏苦果,也是人类要自行承担的。

溶出微量“塑化剂”

市面常见的免洗餐具,都因为要标示商品或店家名称、或广告行销的文字样,可能使用含或其他重金属油墨涂料。不同材质的免洗餐具,只要含铅或其他重金属,在接触太热、太酸的饮料或汤品时,除了会溶出微量“塑化剂”,也都可能将铅等重金属溶出。 由于一般民众很难分辨免洗餐具可承受几度高温液体,若不得已要使用,最好以塑胶的原色,也就是透明为主,并避免装填滚烫开炸食品、含酒精柑橘类等酸性饮料

政策限用

2016年8月1日起, 台北市政府府外各级单位,如区公所、联合医院动物园等,全面实施禁用“一次性餐具”、及“美耐皿餐具”,也禁售“瓶装水”,这将包括282所公私立国小、国中和高中;要求应该全面采用“环保餐具”,禁用塑胶刀叉汤匙、免洗竹筷、纸碟、纸杯、纸等纸类、塑胶类的餐具。

2019年8月,台湾行政院环保署发布公告〈修正免洗餐具限制使用对象及实施方式〉。该公告内容,在2006年针对“政府机关、学校餐厅不得提供免洗餐具”之规定下,为持续推广该方案,新增规定:“百货公司业、购物中心量贩店业,于其提供餐饮之场所供消费者现场食用时,不得提供各类材质免洗餐具。”

多使用“环保餐具”

为保障健康,环保署倡用“环保餐具”,材料是对人体无害、无毒无味、易降解的原料,其生产制造、使用和销毁过程均无污染,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要求,产品用完后,具有易回收再使用、易处置或易销毁等特点的食品容器。[1]

疫情影响

纸容器用量激增

自 2019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免洗餐具的使用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超过50%,因对重复清洗餐具有疑虑,部分学校及政府单位向地方环保局申请90天可恢复使用免洗餐具,据统计,暂时提供免洗餐具的有105个单位;而百货公司则因为来客数减少,没有提出使用免洗餐具的申请。

受疫情影响,外食多改为外带、外送,因而使用大量免洗餐具,但目前外带、外送并未在限塑规范中,如何规范、降低免洗餐具的使用量,环保署仍在研商。时任 环保署回收基管会执行秘书颜旭明表示,因为疫情关系,用来装餐食的废纸容器回收量暴增,相较于去年,今年的纸容器回收率增加逾50%。[2]

2019年纸容器回收量月平均量为6720吨,根据回收基管会最新数据,2020年1到4月平均量为1万700公吨,分别为1月8695公吨、2月8599公吨、3月1万1808公吨、4月1万3740公吨。尔后国内疫情趋缓,民众外食放心使用可重复清洗餐具;时任指挥官陈时中也表示,大众以为免洗餐具可以避免接触,但重复使用的餐具如果好好清洗,其实比免洗餐具更干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