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克恩顿公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林西亚公国

图片来自pinterest

卡林西亚公国(德语:Herzogtum Kärnten; Template:Lang-sl),或称克恩顿公国,是位于现在奥地利南部和斯洛文尼亚北部的一个公国。公国于976年脱离巴伐利亚公国而组成,是自原德意志部落公国之中第一个新建立的帝国政治体

克恩顿公国一直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国家,直到1806年解体为止。从1335年起,公国开始由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所统治。作为哈布斯堡君主国奥地利帝国的组成部分,直到1918年,它仍然是奥匈帝国内莱塔尼亚皇室领地。自1920年10月卡林西亚公投之后,公国的主要地区成为了奥地利的克恩顿州

历史

在7世纪,克恩顿地区是斯拉夫公国卡兰塔尼亚的一部分,公国的宗主权大约在743年落入巴伐利亚公爵奥提洛手中。788年查理大帝废黜奥提洛的儿子泰西罗三世巴伐利亚部落公国并入加洛林帝国。843年在凡尔登条约对加洛林帝国的划分中,克恩顿成为东法兰克国王日耳曼人路易所得领土的一部分。从889年到976年,它是重整后的巴伐利亚公国的卡林西亚边疆区,尽管克恩顿只是藩侯身份,但在927年,当地伯爵利奥波丁王朝的贝特霍尔德已被德意志王国国王亨利一世授予公爵权利。938年贝特霍尔德成为巴伐利亚公爵后,两地都由他统治。

在他于948年去世后,尽管利奥波丁王朝是奥托王朝的忠诚支持者,但其后人却未能继承公国,国王鄂图一世将巴伐利亚封给弟弟亨利一世以换取其忠诚。

建立

974年起,巴伐利亚公爵亨利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强辩者”,公开反叛他的表弟皇帝奥托二世,因此被皇帝废黜他的巴伐利亚公爵爵位,皇帝之后改封巴伐利亚给他的侄子奥托。与此同时,奥托二世在原德意志五个部落公国的基础上创建了第六个公国,即新的克恩顿公国。976年奥托二世将克恩顿地区从巴伐利亚分出,并任命前公爵贝特霍尔德的儿子年青人亨利为新设的克恩顿公爵,利奥波丁王朝重夺克恩顿地区的继承权。

几个世纪以来,“克恩顿”这个名称逐渐取代了以前的地名“卡兰塔尼亚”。卡兰塔尼亚公爵最初包括的领地相当广阔,包括施蒂利亚边区、卡尼奥拉伊斯特拉;他们还统治了南部的意大利维罗纳边区。尽管如此,年青人亨利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利奥波丁王朝的克恩顿公爵。由于他错误选择了加入反对皇帝奥托二世的的三亨利的叛乱,两年后他失去了克恩顿,公爵改由皇帝的侄子,萨利安王朝的后裔奥托一世所继承。尽管亨利在985年再次设法重新获得公爵头衔,但在989年他去世后,克恩顿又回归巴伐利亚的奥托王朝所有。

埃彭施泰因与施蓬海姆家族

然而,克恩顿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并且在1012年鄂图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亨利二世,将公国授予自约1000年起统治施蒂里亚边区的边伯埃彭施泰因的阿达尔贝罗伯爵,而伊斯特拉边区则被析出并交给魏玛的波珀伯爵治理。1035年,阿达尔贝罗在失去了萨利安王朝皇帝康拉德二世的宠爱后被免职。

1039年,女被皇帝亨利三世本人继承,他于次年将卡尼奥拉边区从公国中分拆,并将其授予早前已领有伊斯特拉的波珀伯爵。1077年,公国被再次授予埃彭施泰因家族的成员柳托尔德。然而,随著柳托尔德的弟弟亨利三世在1122年去世,埃彭施泰因家族绝嗣。在他去世后,公国的面积进一步缩小,埃彭施泰因家族有一大部分领地(现今的上施蒂利亚)被移交给施蒂里亚藩侯奥托卡二世。

而克恩顿公国的剩馀部分则由公爵亨利三世的教子,属施蓬海姆家族的亨利所继承,1122年亨利即位后称亨利四世,但次年旋即逝世。[1]在施蓬海姆家族一众克恩顿公爵中,最杰出的一位是伯恩哈德,他是第一位在文献中被实际描述和尊为“领地亲王”的克恩顿公爵。

施蓬海姆家族最后一位公爵是乌尔里希三世;他与身为萨尔茨堡总主教的弟弟菲利普签订了继承条约,但是菲利普在与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争夺克恩顿的战斗中落败。

尽管菲利普得到了哈布斯堡德意志国王鲁道夫的支持,而鲁道夫亦在1278年的杜恩克鲁特战役中击败了奥托卡二世,但菲利普从未获得公国的实际权力。公国结果被鲁道夫所占据,菲利普在一年后的1279年去世。

哈布斯堡王朝

鲁道夫在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并击败国王奥托卡二世后,首先将克恩顿交给伯爵迈因哈德二世。1335年,这一系的最后一位男性后裔亨利逝世后,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于当年5月2日在林茨将克恩顿和南蒂罗尔封予哈布斯堡家族作为王室领地。哈布斯堡家族从此统治克恩顿直到1918年。与哈布斯堡君主国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一个半自治的政体,拥有自己的宪法机构。根据1379年签订和1564年再签的纽堡条约,哈布斯堡家族在族内两次划分了他们的领土。每次克恩顿公国都成为内奥地利的一部分,并与相邻的施蒂利亚卡尼奥拉公国划一统治。

女王奥地利的玛利亚·泰瑞莎和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试图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哈布斯堡国家,1804年克恩顿被法兰兹二世/一世并入他新建立的奥地利帝国。根据1809年的申布伦条约菲拉赫周边的上克恩顿地区短暂地被割让到拿破仑伊利里亚行省的一部分;克恩顿整体之后一直是哈布斯堡伊利里亚王国的一部分,直到1849年伊利里亚王国被撤销。

1867年,公国成为奥匈帝国西部内莱塔尼亚的皇室领地(参见奥地利历史)。

几个世纪以来,在克恩顿区内具有更高声望的德语一直压制斯洛文尼亚语的使用,但事实上,在16世纪,克恩顿的阶层仍然认为卡林西亚是一个“温蒂茨大公国”,即一个以斯洛文尼亚人为主的公国,表明克恩顿人仍然意识到他们的古老的,被德意志化前的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卡林西亚公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克恩顿经历了相对较高的战争死亡人数:每1,000名居民中有37人死亡。这死亡率高于奥匈帝国的其他大多数德语区(德意志南摩拉维亚除外)。

战争结束以及奥匈帝国解体后,1919年圣日耳曼条约规定,由塔尔维西奥蓬泰菲的一段克恩顿运河河谷从(172平方英里)划归意大利,而讲斯洛文尼亚语,邻近德拉沃格勒周边的德拉瓦河河谷梅扎河谷地区、以及耶泽尔斯科地区(128平方英里)则划归新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可是,南斯拉夫王国对只得到前公国的这些地区并不满意,还占领了卡拉万克斯山脉以北的土地,包括首都克拉根福协约国决定进行两阶段公投,其中第一阶段卡林西亚公投于1920年10月10日举行,以确定克恩顿地区的命运。公投结果对奥地利有利,并没有改变圣日耳曼条约所决定的边界。

前公国的奥地利部分今天组成了克恩顿联邦州,而被割让予意大利的地区作为声称的“朱利亚边疆区”的一部分,成为了佛里乌利-威尼斯朱利亚自治大区。割让予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区(参见斯洛文尼亚卡林西亚)现在成为斯洛文尼亚中较大的科罗统计区的一部分。

影片

Kärnten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