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是植物、藻类等生产者和某些细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水或硫化氢变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可分为产氧光合作用和不产氧光合作用。
植物之所以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透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其能量转换效率约为6%。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左右。对大多数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历史发展
虽然一些在光合作用中的步骤仍不能被完全理解,但是整体的光合方程序自19世纪以来是已知的。
- 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但他并没有发现光的重要性。普里斯特利还发现置于密封玻璃罩内的老鼠极易窒息,但是如果加入一片新鲜薄荷叶,老鼠就可以苏醒。
- 1774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的植物会制造、释放出氧气。
- 1804年,瑞士的索绪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 1880年,德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1930年,范尼尔借由对紫硫菌的研究推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来自水而非二氧化碳,革新了当时的观念。
- 1941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来自于水。
- 1945-1957年,梅尔文·卡尔文利用碳14当追踪标的,找出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碳水化合物的途径。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和迪安·伯克发现I-量子光合作用的反应,分裂CO2,由呼吸作用激活。
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新研究发现,上述蓝藻在有可见光的情况下,会正常利用"叶绿素a"进行光合作用[2],但如果处在阴暗环境中,缺少可见光,就会转为利用"叶绿素f",使用近红光进行光合作用。
原理
植物与动物不同。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
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由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葡萄糖,同时释放出氧气。
视频
光合作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道客巴巴, 2014-11-12
- ↑ 科研人员发现新型光合作用,新浪新闻,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