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型機器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型機器人(英語:humanoid robot),又稱仿生人(英語:android),音譯安卓,是一種旨在模仿人類外觀和行為的機器人(robot) 尤其特指具有和人類相似肌體的種類。直到最近,人型機器人的概念還主要停留在科學幻想領域,常見於電影、電視、漫畫、小說等。機器人學方面的進展已經可以設計出功能化擬真化的人形機器人。
仿生人擬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從外觀上識別,也沒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過來說亦有開發外觀不似人,但能夠有似真人行為的機器人,如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發了號稱世界上第一個有類似人類感情的機器人[1]。
語源
Android一詞,源自希臘語詞根andro-(人、男性)和後綴-oid(形似的)兩者組合而來。鑑於「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將女性android稱為Gynoid以示區別。
牛津英語詞典中將這個詞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編撰的《百科全書》(這本書是以英文編撰的最早的百科全書之一),是關於一種據稱是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約1200年-1280年)製作的自動機。
Android這個術語早在1863年就出現在美國專利文獻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動機。 Android這個術語更具現代意義的用法出現在法國作家維利耶·德·利爾-阿達姆的小說《未來夏娃》(1886年),小說描述了一種人造的女性機器人。 自傑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 開始,android這個術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文科幻雜誌《pulp雜誌》。 而機械感的機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機器人(android)之間的差異則由Edmond Hamilton的《未來艦長》(1940–1944年)普及開來。
項目
日本
自1970年代以來,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就一直引領這一領域。早稻田大學於1967年引導了WABOT項目,並於1972年完成了WABOT-1,這是第一個仿生人,一種全尺寸人形智能機器人。它的肢體控制系統允許它與下肢一起行走,並使用觸覺傳感器用手抓住和運輸物體。它的視覺系統使它可以使用外部接收器、人造眼睛和耳朵來測量到物體的距離和方向,它的對話系統使它可以透過人工嘴以日語與人交流。
1984年,WABOT-2問世,並進行了許多改良,有10根手指和2隻腳,能夠演奏風琴,並且能夠閱讀樂譜,還可以陪伴一個人。1986年,本田技研工業開始進行人形機器人研發計劃,以創造能夠與人成功交互的人形機器人。
由大阪大學石黑浩史教授[2]領導的智能機器人實驗室和Kokoro Co. Ltd.在日本愛知縣2005年世博會上展示了Actroid,並於2010年發布了Telenoid R1。2006年,Kokoro Co.開發了新的DER 2 android,其人體部分高165厘米,有47個可移動的接點,它不僅可以改變其表情,而且可以移動其手和腳並扭轉其身體。
視頻
人型機器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你知道麻省理工學院的成就都有哪些嗎? ,搜狐,2019-09-27
- ↑ 大阪大學日本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石黑浩: 未來機器人將與人類共融共生,機器人庫,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