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風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風琴英語:Organ)是一種鍵盤樂器,外形類似直立式鋼琴,通過腳下的踏板送風,吹響音管,並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踏板鼓風進入風道,如果不彈奏,則整個風道是密閉的;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後,該鍵對應的音管的管塞就會打開,氣流通過而吹響音管,則發出一個樂音[1]

管風琴在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的彌撒儀式上,扮演着莫大的信仰角色。風琴在日治時代被引入台灣的中小學音樂教室,至20世紀末才漸漸汰除。至今,音樂課的風琴仍存在於多數台灣人的記憶中。

1810年,巴黎的樂器師G.J.格勒尼埃製造出最早的簧風琴,19世紀40年代法國的樂器師A.F.德班對樂器本身進行了改進,主要是通過增加音栓,試圖使其具有管風琴所具備的表情範圍,以獲得不同音色的變化,並定名為風琴,此後,在家庭和買不起管風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歐洲,最複雜的類型的風琴是可用演奏者膝蓋控制音量的、帶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風琴。另一種在19世紀流行的、不同於歐洲的風琴是將風箱的鼓動式改為吸氣式,這種類型的風琴稱為美國式風琴,實際上從法國傳入美國。20世紀風琴被更有效果的電動或電子風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從日本傳入中國。


1897年左右風琴從日本傳入中國。那是在鴉片戰爭以後,隨着基督教的傳入和歐洲僑民移居我國的增多,特別是教會學校的興辦,在客觀上起了更廣泛地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如他們帶來了教會的讚美詩和歐洲資產階級社交活動中的一些音樂小品,也帶來一些初級的鋼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傳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華書館出版《聖詩譜》,載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讚美詩樂譜,並附有樂法啟蒙,講解西洋樂理,使用五線譜記譜,其目的是為了傳教的方便。此書所載曲調都是歐洲流行的宗教樂曲。1883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詩增》,為了更便利於宗教的傳播,書中採用中國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調作為練習曲。這些傳教士傳播西洋音樂對我國音樂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辛亥革命以後,簧風琴在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廣泛應用,並有專門供中國人學習使用的風琴教科書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鈴木米次郎編著、辛漢譯的《風琴教科書》;1919年索樹白編輯的《風琴教科書》,兩書論述了風琴的種類、構造、演奏方法,並編有由淺入深的練習曲和應用樂曲,便於學者練習和演奏。1907年有一個日本人在中國學堂任音樂教習多年,曾收集京劇曲譜多種,用五線譜記錄整理,刊印了《清國俗樂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簡譜記錄戲曲和民間器樂曲曲譜,使其適用於風琴彈奏,刊印了《風琴戲曲譜》,其中有《虞舜薰風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間樂曲和《天水關》、《洪洋洞》、《文昭關》、《三娘教子》、《二進宮》、《空城計》等十餘出京劇唱腔選段。五四運動以後還有《粵曲風琴譜》刊印。當時中小學教育中多使用風琴,中上層有產階級在家庭和社交活動中也用它做為娛樂樂器,所以用風琴彈奏民間樂曲和戲曲唱腔也成為一時的習尚,可見其流傳之廣。此時在北京建立了幾家風琴廠,製作風琴,以供社會上的需要。

發聲原理

廣義上說,風琴是一個樂器類別,不論什麼樣的風琴,都有着共同的發聲原理。風琴屬於管簧樂器,它利用某種動力(有機器的,或人力的等等),使氣流吹過制好的各種不同長度的音管,發出樂音。

狹義上說,常見的風琴,那是一種外形類似立式鋼琴,通過腳下的大踏板送風,配合雙手鍵盤彈奏的一種樂器。踏板鼓風進入風道,如果不彈奏,則整個風道是密閉的,當手指按下某琴鍵後,該鍵對應的音管的管塞打開,氣流通過,吹響音管,則發出一個樂音。風琴基本就是這樣出聲的[2]

其實這種像是鋼琴的風琴已經不多見。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風琴,是手風琴。它的發聲原理和上述相同,只不過通過雙手拉動風箱供氣而已。

視頻

風琴 相關視頻

白髮老人北京地下通道風琴演奏《喀秋莎》感動路人!
世界頂級風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