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是苏轼的作品之一。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 |
— [北宋]苏轼 |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文学成就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2]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诗歌作品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视频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原来这32个成语都出自苏轼的诗词,无愧于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个人图书馆,2019-02-21
- ↑ 「柳永」诗词全集(291)首),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