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游金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游金山寺》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全詩二十二句,大致可分三個層次。前八句寫金山寺山水形勝,中間十句寫登眺所見黃昏夕陽和深夜炬火的江景,末四句抒發此游的感喟。貫穿全詩的是濃摯的思鄉之情,它反映了作者對現實政治和官場生涯的厭倦,希望買田歸隱的心情。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烏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詞句注釋

⑴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一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海"。

⑶"聞道"二句: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⑸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裡以部分代整體。

⑹"微風"二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裡,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曆十一月初三,所以這麼說。

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曹唐《南遊》:"漲海潮生陰火滅。")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註:"是夜所見如此。" 另有一說"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飛行物,後一句"飛焰照山"才能夠解釋。

⑼謝:道歉。

⑽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白話譯文

我的家鄉地處長江初始發生之源頭,

為官出遊卻隨江水滾滾飄然東入海。

聽說此地大潮打起浪頭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凍還有沙痕印跡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號稱盤陀,

自古以來出沒水中追隨浪濤和江波。

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

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羈旅在外鄉愁只恐難尋回家之歸舟,

山上聖僧苦苦挽留欣賞山中之落日。

微微風裡波濤萬頃陣陣蕩漾起細鱗,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魚尾血樣紅。

正當此時江中月亮剛剛還在初升起,

二更時辰月兒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靜靜長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飛騰火焰照得山中棲息鳥兒紛紛驚。

惆悵失然歸臥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識,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處之事物。

江山彌幻而今如此為何還不回家園,

江神莫非責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頑固。

感謝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實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寧如奔逝之江水。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蘇軾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館判官告院,權開封判官。當時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蘇軾寫了《上神宗皇帝書》、《擬進士對御試策》等文,直言不諱批評新法,自然引起當道的不滿。蘇軾深感仕途險惡,主動清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蘇軾當時三十六歲。途經鎮江,他曾到城外長江中的金山寺,拜訪了寶覺、圓通二位長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難怯,蘇軾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觀賞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七言古詩。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