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香港都会大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香港都会大学

图片来自hk01

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缩写:HKMU),简称都大,是一所位于香港九龙何文田的法定公立大学。大学设有七所学院,分别为人文社会科学院、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教育及语文学院、科技学院、护理及健康学院,提供遥距课程的公开进修学院,以及提供专业进修及副学士课程的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此外,大学还设有香港都会大学出版社。

介绍

香港都会大学颁授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资格,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香港特区政府认可。在都会大学修读主修语文学位课程的学生,可通过香港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的语文专业发展奖励津贴计划获得资助。

大学由港英政府于1989年成立,旨在为社会提供公开教育,以补足当时香港高等教育学历及人才匮乏问题,大学创立初期由政府资助运营,1993年后转为自资运营至今。都大在2007年起参与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收生。现时,有约一万名学生正于香港都会大学修读全日制学位课程。现任校长为林群声教授。

在“港人眼中的大专院校排名调查2017”中,香港都会大学在市民评分中排名第8[1]。2021年SCImago期刊排名发布(全球大学及科研机构排名榜单),香港都会大学全球科研能力排名(Research Rank)487位,是香港上榜的九所大学之一。

沿革

香港都会大学前身为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于1989年由港英政府成立,旨在为社会提供公开教育,以补足当时香港高等教育学历及人才匮乏问题,创立初期由政府资助运营,1993年后转为自资运营。1997年5月经香港总督行政局同意,立法局三读通过,正式升格为香港公开大学,正名标志著外界认同该校在学术上的成就及贡献。

筹备建立

港英政府于1980年代初探讨在香港提供公开教育的可行性研究,经教育统筹委员会研究后,时任香港总督卫奕信在1987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中落实筹办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于1988年3月13日成立香港公开进修学院筹备委员会。1989年5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正式成立,并根据于同年刊宪的《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条例》授予颁授大学学位的法定资格,于同年7月进行首次招生,成为香港第一所以遥距教学模式的高等院校,学院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让学生分期累积学分,以至取得学位。

早期发展

1992年8月,香港政府公布接纳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毕业生,申请以大学学位学历为入职条件的政府职位。1992年11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开办的17个学位课程通过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学术评审。1993年11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举行首届毕业礼。

正名大学

1995年6月,学院通过香港学术评审局的评审,并获评审小组建议在1996年6月后授予自行评审资格。1996年10月,香港政府授予香港公开进修学院自行评审资格,确认学院具有自行管理和保证课程质素的能力。1997年2月,香港行政局原则上同意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正名为大学。1997年5月,香港立法局三读通过,香港公开进修学院正名为香港公开大学,成为香港第七所法定大学。新校徽内的中文校名由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

持续发展

1998年10月,香港公开大学学生获香港政府纳入免入息审查贷款计划。1999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获国际远距离教育联会颁发“1999年度优异机构大奖”[2]。1999年10月,香港政府宣布向公开大学一次过拨款5,000万港元,设立遥距及成人教育卓越中心[3],并接受公开大学申请香港研究资助局补助金。2000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电子图书馆计划获颁发“斯德哥尔摩科技挑战奖”。

2000年10月,香港公开大学为答谢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000万港元,支持设立港岛教学中心,“香港公开大学持续及社区教育中心”正式命名为“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开办全日制课程

2001年9月,香港公开大学首次开办全日制副学士课程。2003年5月,公开大学推出首个全日制衔接学士学位课程。2004年5月,公开大学与职业训练局合作推出衔接学位课程。

2005年5月,公开大学与医院首次合办护士培训课程;与国泰航空合办机舱服务专业文凭课程。10月,公开大学与香港警务处合作教授“学警基础训练课程”。

2006年8月,公开大学宣布正式加入大学联合招生办法,为首间提供非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课程的大专院校。同年,公开大学与香港浸信会医院合作办学。

2007年6月,公开大学成立普通话教育及测试中心。8月,与仁安医院签订合作备忘录,携手开办全日制护理学荣誉学士学位(普通科)课程;公开大学免费开放教材,为香港市民提供自助进修机会。同年9月,李兆基博士因捐赠5,000万元,支持设立大学发展基金,校董会一致同意将商业管理学院命名为“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以作鸣谢。12月,公开大学首次获政府纳入配对补助金计划,经配对后共筹得一亿六千万港元。

2008年5月,公开大学与制衣业训练局首度合作开办服饰业衔接学位课程[4]

2008年6月,公开大学的全日制护理学荣誉学士课程通过香港护士管理局的专业资格评审。

成立研究所

2014年, 香港公开大学在研究资助局统筹下,供本港的自资院校竞逐申请的研究基金中获得资助款项达一千八百万元,用以成立“创新科技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数码文化与人文学科研究所”和“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等研究所。

检讨大学名称

2019年6月,香港公开大学设立“检讨大学名称工作小组”,讨论大学更名的事宜,避免大学被公众认为仍只提供遥距教育及成人教育课程的刻板印象,就大学的定位及修改命名的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已经发邮件征求校友意见,以便将改名之事提上日程。

2020年12月11日,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网上记者会,公布大学将易名为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5]。由于香港公开大学属于法定大学,因此需要修订香港法例第1145章《香港公开大学条例》配合更改校名,并将大学条例的修订草案提交给香港立法会审议,在立法会通过及刊载于政府宪报后方能完成更名的程序。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于2021年3月5日召开会议讨论后,委员会同意在上半年将大学更改校名的条例修订草案提交立法会大会审议,以配合大学在9月开始的新学年。

2021年7月14日,立法会三读通过《2021年香港公开大学(修订)条例草案》[6]

2021年9月1日,香港法例第1145章《香港都会大学条例》生效,学校正式启用香港都会大学(Hong Ko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为法定名称。

对外合作

学术交流、合作项目

香港都会大学与内地多个大学合作开办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旨在培养多元复合型领导人才,曾合作的大学有暨南大学汕头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此外,都大与法政大学中国医药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学生实习与交流

都大各个学院及学生事务处每年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交流及实习计划,学生亦可参加由政府或其他专业团体所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参与计划的地区包括中国大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土耳其、澳洲、日本、新加坡和台湾等。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巴黎第二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有利建筑(新加坡)有限公司、谷歌等知名企业。

学术泛论

全日制课程

全日制课程是香港都会大学从2001年起主力发展的课程。不同于遥距课程所采取的开放入学模式,全日制课程的申请人需具备指定学历资格方能入学。全日制学位课程的入学申请人须要具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香港中学文凭或同等程度的学历资格,并须达到入读高等课程的标准,部分课程更设有入学试及面试。从2007年起部分全日制学位课程已加入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全日制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其他大学的全日制课程相似,以演讲课堂和导修课堂作为学习方式,部分课程更包括实验和实习。

兼读制课程

兼读制课程是香港都会大学由创办至今一直开办的课程。大学会向报读遥距课程的学生派发自学教材,部分课程更包括互动电脑光碟、视像光碟和电脑软件等教学媒体。大学的导师会在平日晚上或周末定期举行导修课。遥距课程容许学生自行决定是否出席导修课,但部分遥距课程规定学生必须出席特定的课堂或实验课。此外,大学会安排导师在指定的时间通过电话电邮或使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指引及协助。导师也会就学生完成的作业给予评语,从而促进学习。

虽然大部分兼读制课程采取开放入学模式,没有入学学历限制,也不设修读年限,但学生必须在修读课程期间完成指定作业,并在期终考试取得合格成绩,才能获得该科目的学分。此外,每一个遥距课程,包括文凭和学位课程,都设有修读规则,学生必须遵循修读规则,累积指定科目的学分,才能申请该课程的学历证书。

全日制及兼读制课程的学生须在指定修学期内完成指定课业,在所修读课程的各科考试均取得合格成绩,并达到指定出席率方能毕业,部分课程的毕业资格更会参考学生的实习表现。

大学排名

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香港都会大学未能进入全球排行榜或亚洲大学排行榜。[7]在“港人眼中的大专院校排名调查2017”中,香港都会大学在市民评分中排名第8[8]。香港都会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也在中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1位。根据非学术排名的网站uniRank,2021年香港都会大学在“网络存在和受欢迎程度”于世界排名第797,于香港排名第7。 2021年8月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分数排名更新,都大于香港排名第8。

组织架构

《香港都会大学条例》(香港法例 第1145章)规定大学校监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或行政长官所委任的一名人士(1997年6月30日前为香港总督)。

  • 校监:林郑月娥女士
  • 副校监:李业广博士
  • 校董会主席:黄奕鉴先生
  • 校董会副主席:黄天祥博士工程师
  • 司库:尹锦滔先生
  • 校长:林群声教授
  • 学术副校长:关清平教授
  • 副校长(资源及发展):吕汝汉教授
  • 副校长(学生事务及支援):郭予光教授
  • 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邝志良教授
  • 李兆基商业管理学院院长:区启明教授
  • 教育及语文学院院长:李慧心教授
  • 护理及健康学院院长:蔡翩翩博士 (署理)
  • 科技学院院长:王富利教授
  • 公开进修学院院长:李锦昌博士
  • 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曾德源博士

教学及研究单位

大学的学术部门由下列学院组成:

大学设立研究事务处,其主要工作为监察大学的研究活动、支援大学教职员进行之研究,以及统筹发展项目。大学所设立的研究所及中心包括:

  • 创新科技与持续发展研究所
  • 公共及社会政策研究中心[9]
  • 开放及创新教育研究所
  • 双语教学研究所
  • 国际商业及管治研究所
  • 数码文化与人文学科研究所
  • 田家炳中华文化中心

校园建设

大学在1989年建校时的校舍位于铜锣湾兴利中心(现已重建为希慎广场[10],其后于1990年迁入位于旺角工业贸易署大楼(现为弥敦道700号)的原香港城市理工学院(现香港城市大学)临时校舍。位于何文田牧爱街的乐道中学于1989年迁入沙田美林邨后的原址建筑物被拆卸,地皮交由进修学院兴建永久校舍。为准备在何文田的永久校舍开幕,进修学院迁入位于何文田公主道的原海星小学校舍作为过渡性安排。

1996年4月,位于何文田的永久校舍启用,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校园环境。

2000年7月,大学获香港赛马会资助的多媒体实验室开幕。

2000年10月,位于上环信德中心的的港岛教学中心开幕。大学为答谢李嘉诚基金会捐款4,000万港元支持设立港岛教学中心,辖下的“持续及社区教育中心”冠名为“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2005年4月,由于学科种类增加及全日制学生的人数增长,大学租用毗邻何文田永久校舍的何文田广场一楼全层设立何文田广场教学中心,直至2014年赛马会校园建成启用。

2005年5月,第二期校舍发展计划展开,该计划是在何文田校舍的停车场,兴建一座楼高12层的教学大楼。整项建筑工程开支约为1亿7,000万元,获得各界人士捐助,包括郭得胜基金、田家炳基金、黄炳礼博士、杨雪姬、何鸿燊博士、蒋震工业慈善基金、郑裕彤博士、李钜能及各校友等[11]。第二期校舍发展计划获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借出1亿2,000万元免息贷款。郭得胜基金因捐款4,000万元,支持大学兴建第二期校舍,为答谢郭得胜基金的支持,大学将新建大楼命名为“郭得胜楼”。2006年8月,大学何文田第二期校舍举行动土仪式。2008年1月22日,郑裕彤博士因捐赠3,500万元,支持兴建第二期校舍,校董会一致同意将何文田校舍高座命名为“郑裕彤楼”以作鸣谢。

2008年5月,临床护理教学中心落成启用,该教学中心为结合普通科、精神科及中医药护理模拟的教学中心。

2008年9月,大学第二期校舍启用。

2010年9月,萧志成先生捐款1,000万元,并得到母亲萧曾凤群女士及太太的大力支持。大学为答谢萧志成先生及其家人,将何文田校舍正门庭院(中国银行(香港)都会大学分行前)命名为“萧曾凤群广场”。

2010年12月,大学获教育局批出何文田忠孝街土地兴建新校舍,预算工程开支约7亿2,000万元。2011年1月,忠孝街校舍发展计划获立法会财委会批出免息贷款3亿1,700万元。2012年2月,大学为答谢香港赛马会捐款1亿9,000万元支持兴建新校舍,新校园和设施获命名为“赛马会校园”和“赛马会综艺厅”。2012年2月28日,大学举行动土仪式。

2012年8月,大学出售位于上环信德中心商场的港岛教学中心单位,并在葵涌购置新教学中心。2013年9月,葵兴教学中心启用,“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迁至位于九龙贸易中心第2座的葵兴教学中心。

2014年2月,大学赛马会校园正式启用。

2014年8月,大学获得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把何文田常盛街已空置达11年的前香港房屋委员会展览中心土地,改划为政府机构或公共设施用途,以便用于兴建新教学大楼。规划署认为该发展不会对邻近地区的交通及景观带来不良影响,而教育局也支持大学的扩建计划,因此该申请获得城规会通过。

2017年2月,大学公布将于何文田校舍对面,位于常盛街的前香港房屋委员会展览中心地皮,兴建一所护理及健康教学综合大楼,以回应社会未来因人口老化而对专业健康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种种挑战[12]。大楼的建筑工程被批予承建商华营建筑,预算耗资8亿5千万港元,其中4亿港元获政府批出免息贷款,而香港赛马会亦出资捐助兴建。

校园及设施

本部校园

大学本部校园位于九龙何文田。由正校校园(Main Campus, MC)赛马会校园(Jockey Club Campus, JCC)赛马会健康护理学院(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OH)所组成。占地约7.76公顷

正校校园位于何文田牧爱街30号,邻近圣公会蔡功谱中学足球总会会所医疗辅助队总部。校园由A、B、C三座大楼组成。占地3.4公顷。

  • A座 郑裕彤楼:第一期校舍高座 ,面向佛光街
  • B座:第一期校舍低座,面向牧爱街
  • C座 郭得胜楼:第二期校舍 ,面向佛光街

正校校园备有图书馆、演讲厅、导修课室、自修室、休息室、餐厅咖啡厅银行、谘询中心、教材派发中心、邮件室、茶水间、多用途礼堂更衣室语言实验室电脑实验室、影音制作室、音乐室乐队室、辅导室及停车场等,亦有专为残疾人士而设的辅学设施。

赛马会校园位于何文田忠孝街81号,邻近御龙居和红磡分区警署,占地2.5公顷。[13]建有楼高十二层的赛马会校园,分为D座和E座,由正校校园步行约数分钟即可到达。

赛马会校园除设有演讲厅、课室、图书馆和电脑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外,大楼还设有学习共用空间、多用途礼堂、综艺厅、文化创意工作室及实验室、检测认证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等设施。

  • F座 赛马会健康护理学院(Jockey Club Institute of Healthcare, IOH):第三期校舍 ,面向常盛街及佛光街

赛马会健康护理学院大楼于2020年11月上旬启用,于2021年1月8日正式开幕[14],校园占地1.86公顷的新大楼的落成将有助回应社会未来因人口老化而对专业健康护理人才需求的增加及种种挑战。与此同时,大学亦计划开办更多新课程,以配合社会对健康护理人才的需求。崭新的教学设施包括物理治疗教研室、护理技术教学专区、虚拟实境教学专区、中医护理教学中心及儿童发展中心等,为有特别健康护理需要的公众人士提供评估及支援服务。

葵兴校园(KHC)

2012年8月,大学以7.7亿元购入九龙贸易中心第2座8至12楼,每层面积约25,000平方呎,总面积约124,300平方呎。

葵兴教学中心位于新界葵涌葵昌路51-53号九龙贸易中心第2座8至11楼。葵兴教学中心于2013年9月启用,而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也由上环信德中心商场迁入本教学中心。葵兴教学中心除了设有课室、演讲厅、电脑室、自修室、小组讨论室和学习资源中心外,还设有赛马会STEAM教育实验室、和室和模拟教室,包括模拟机舱智能酒店病房、幼稚园及犯罪现场鉴证室等教学设施。

荔景校园(OCC)

位于新界葵涌荔景山路201-203号的荔景校园(制衣业训练局荔景训练中心大楼)地下至四楼,在2010年1月启用。中心占地约3,000平方米,设有11个导修课室、3个电脑实验室、学习资源中心、数间应用教学室、自修室及基本学生设施等。

深圳办事处

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深圳市,主要负责大学在中国内地举办的课程,以及处理中国内地学生入读大学的申请。

大学电视节目

自1989年创校以来,大学以普及专上教育及推广终身学习为宗旨,向公众电视台购买时段播放教育节目。节目内容包括文科、理科、社会科学、商管、教育、资讯科技、儿童成长和心理等,也有适合普罗大众收看的中国文化及历史节目,分别由本校自行制作,或购自英国公开大学国家开放大学等等[15]

多年来,无线电视与大学合作,于明珠台播放新一辑《知识新天地》,周日早上九时至下午一时播映。节目集结不同领域的教育资讯,透过电视广播,与全香港共享知识。

学生组织

学生团体

香港都会大学一向鼓励同学组织学生团体及举办学生活动,并透过大学的学生事务委员会及学生事务组为这些学生团体提供所需的支援和协助。学生在计划及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增进知识及提高组织技巧。现时共有近30多个学生组织[16]获大学认可成立及接受资助,为同学筹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如各类运动竞赛、学术研讨、讲座、户外活动及管理演习比赛等。

自学生会于2008年重新成立后,现时学生事务委员会转型成为校方代表与学生会主要成员联合议事的平台,主理学生组织的宪政与财政事务。

学生会

在学生会届期期间,任何注册修读香港都会大学学分课程的学生均于有关届期期间享有会籍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学生会的宗旨在于作为学生及香港都会大学和其他团体的沟通桥梁、在同学之间树立校风、改善学生福利、为学生提供更广泛和更优质的社交活动及学习机会;以及作为学生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港人眼中的大专院校排名调查2017 (PDF).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06). 
  2. 都会大学通讯. 都会大学通讯1999年7月.第八卷.第三期. 1999年 [1999-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7). 
  3. 迈向遥距及成人教育卓越中心.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7). 
  4. 公开大学与制衣业训练局首度合作 开办服饰业衔接学位课程 14/05/2008
  5. 公开大学改名为香港都会大学. 香港电台.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1). 
  6. 立法会会议 Council meeting: 14 - 15.07.2021 表决结果 (PDF).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7. QS University Rankings for Asian 2022. [202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7). 
  8. 港人眼中的大专院校排名调查2017 (PDF).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3-06). 
  9. 公共及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10. The OUHK campus 大学校舍 (PDF). 香港公开大学. [2021-09-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28). 
  11. 第二期校舍发展. 香港公开大学. 2012-08-19 [2013-07-28]. 
  12. 公大拟斥资8亿常盛街建新大楼 料最快2020年中落成. 2017-02-15. 
  13. 公开大学新学院大楼动土 校园及综艺厅以马会命名. 香港公开大学-公共事务部. 2012-02-28 [201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14. 公大健康护理学院大楼正式开幕 增教学空间培训健康护理专才. 香港01. 2021-01-08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15. “进修新天地”10月起在明珠台播放. [201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9). 
  16. 学生组织 (PDF). [2017-03-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