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杜威·沃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詹姆斯·杜威·沃森 |
![]() |
中文名:詹姆斯·杜威·沃森 外文名:James Dewey Watson 国 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出生日期:1928年4月6日 职 业:分子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普利奖章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
詹姆斯·杜威·沃森(英语: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20世纪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DNA“双螺旋”就是他与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的。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生物学的进程,奠定了后半世纪包括基因谱在内的人类多项重大科研发现的基础。他们也因此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被称为“DNA之父”。2007年后沃森因发表涉种族言论,遭业界排挤,事业每况愈下。[1]
简介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年4月6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美国生物学家。 195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后,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噬菌体的研究。1955年,在哈佛大学执教,先后任助教和副教授。1962年,因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8年,当选为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计划助理主管。1994年,当选为冷泉港首任总裁。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作品。
1968年~2007年间,沃森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2012年沃森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2]
2019年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人种)间智商存在差异的言论,而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
个人经历
詹姆斯·沃森生于芝加哥,受其父的影响很大。
15岁即以资优生的身份提早入读芝加哥大学,主修动物学。因为读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谓生命?》(What is Life?),兴趣由候鸟的迁徙转到遗传学。
获得芝大的学位后,先后申请入读加州理工、哈佛的研究院,均不果,改进印第安纳大学,加入了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等人的“噬菌体集团”,正式涉足遗传学的研究。受到这个集团的影响,沃森开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载体。1950年获博士学位,到哥本哈根作博士后研究,其间在那不勒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从莫里斯·魏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的演讲中得知DNA具规则的结构,坚定了他解决DNA结构的决心。1951年,转到剑桥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认识克里克,一同利用X光衍射的数据,建构DNA模型。终于,二人在1953年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同年4月25日将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
1956年沃森到哈佛大学当助教,1961年获升为教授。1962年,与克里克、魏尔金斯因为对DNA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3]1965年出版了划时代的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1968年出版《双螺旋》,同年开始兼任位于纽约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4](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的总管,并将研究方向转移到癌症。1976年辞去哈佛的职位,专注于冷泉港的职务。1988年,获国立卫生研究院委任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助理主管,一年后成为人体基因组研究国家中心的首任主管,担当此职直至1992年。1994年,成为冷泉港首任总裁。
1968年~2007年间,沃森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
2006年,沃森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2012年沃森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
2019年因频繁发表关于种族(人种)间智商存在差异的言论,而被冷泉港实验室剥夺了冷泉港荣誉头衔。[5]
主要成就
1951-1953年在英国期间,詹姆斯·杜威·沃森和英国生物学家F.H.C.克里克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他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成功地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这一壮举被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梅达沃先生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学说,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书。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科学奖和不少大学的荣誉学位。[6]
此外,沃森在生物科学的发展中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攻克癌症研究上,在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上等等。他还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倡导者,1988年至1993年曾担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持人。
沃森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教育,他的第一本教科书《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为生物学课本提供了新的标准。随后陆续出版了《细胞分子生物学》《重组DNA》。他还积极探索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的方法,并且通过互联网设立DNA学习中心,这一中心也成为冷泉港实验室的教育助手。
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期间,沃森开始其写作生涯并产生了开创性的文字:最畅销的自传体文集——《分子生物学的基因》,《双螺旋》,以及最近的《避免无趣》。随后,在领导冷泉港实验室期间,他曾出任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力促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并因此于1993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科普利奖章”,于198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沃森博士获得的其他奖项还有:196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年,荣获福特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1997年12月获得“国家科学奖章”;2000年7月4日获得“费城自由勋章”;2001年获得美国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2002年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大英帝国“荣誉骑士”爵位。
此外,他还曾获得许多大学的荣誉学位,这些大学包括美国芝加哥大学(1961年)、哈佛大学(1978年)、剑桥大学(1993年)、牛津大学(1995年)、都柏林三一学院(2001年)、和乌普萨拉大学(2007)。
人物争议
沃森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沃森开始频繁发表一些争议性言论,引发轩然大波。
1997年,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如果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胎儿可能是同性恋,应该允许堕胎。
这番言论立即引起了同性恋权益团体的强烈抗议,他们认为这种观点助长了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
2000年,沃森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声称,一个人的体重与野心和性能力有关。
他表示:瘦人往往更有野心,而肥胖者可能在性方面表现不佳。这番言论被许多人认为是对体型歧视,引发了公众对科学家言行的质疑。
真正的麻烦始于2007年。当年10月,沃森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发表了令人震惊的言论。
他表示对非洲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因为"所有关于非洲发展的社会政策都建立在他们(非洲人)和我们(白人)智商水平相同的前提上,然而所有的科学测试都证明这个前提不正确。"[7]
这番言论一出,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科学界、政界和公众纷纷对沃森进行谴责,认为他的观点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
伦敦科学博物馆取消了原定的沃森演讲活动,冷泉港实验室也迅速做出反应,撤销了沃森的所有行政职务。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沃森不得不公开道歉。他表示自己的言论被误解了,并称"没有科学依据能够证明"非洲人在遗传上存在劣势。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就此平息。2019年1月,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了一档名为《美国大师:解读沃森》的纪录片。
在片中,已经90岁高龄的沃森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自己对种族和智力之间关系的看法并没有改变。
尽管他希望有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后天培养比先天因素更重要,但他仍然认为黑人和白人在智商测试中的差异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
这次言论彻底激怒了科学界和公众。冷泉港实验室立即发表声明,称沃森的言论"令人遗憾",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与实验室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实验室决定剥夺沃森的所有荣誉头衔,沃森的言论在科学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大多数遗传学家和智力研究专家都对沃森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评。[8]
视频
参考文献
- ↑ 詹姆斯·沃森介绍,猫眼电影
- ↑ 詹姆斯·沃森,微信读书
- ↑ 霍金去世后,还有哪些在世科学家配得上“伟大”两字? ,搜狐网
- ↑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豆丁网
- ↑ 关于沃森:一个杰斐逊难题,搜狐网
-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知乎
- ↑ DNA双螺旋之父:坚信黑人是未进化人种,智力低下,这算歧视吗?,蔡蔡分享每日热点
- ↑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黑人天生智商低,而且是没办法改变的,沧海拾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