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北宾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北宾馆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jerrywithphoto.blogspot.

基本资料

类别    国定古迹

原名    台湾总督官邸

公告    1998年7月30日

肇建时期  1901年(明治34年)

地理位置  台北市中正区凯达格兰大道1号

台北宾馆兴建于台湾日治时期,原名“台湾总督官邸”,位于台湾台北市博爱特区内的官署建筑,门牌号码凯达格兰大道1号。最初为台湾日治时期总督官邸,现为中华民国国家招待所,由中华民国外交部管理使用,专门接待国宾或举办庆祝活动。现今亦列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1]

用途与意义

  • 台北宾馆原为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官邸,位于东门内,初建于一九0一年,然因受到白蚁侵蚀,后于一九一二年大修,平面大体沿旧制,但外观形式改变许多,屋架采当时罕见的钢骨,成为一座精美华丽的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并且也名列为全台最大的官邸。
  • 光复后改为台北宾馆,隶属外交部,一九五二年中日合约在此馆签字。另外,重要国宴常在此举行,或利用其庭园举办园游会。近年又常作为国建会开会场所,在台湾近代史上有其要地位。
  • 台北宾馆除了是总督住所之外,也是总督接待与宴请贵宾、皇族的地方,从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开始一直到末任总督安藤利吉为止,共有16位总督曾居住于此。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之后,总督官邸曾短暂成为台湾省政府主席官邸,1950年改为现名。1952年,《中日和约》在此签署。2002年展开修复工作,于2006年5月竣工,并定期开放公众参观。

总督官邸沿革历史

  • 1895年6月5日,日军乙未战争中攻入基隆,初代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便利用原大清帝国基隆海关做为临时的总督官邸及总督府的所在地,同时也是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临时居住之地。随著日军于14日攻入台北城,此临时总督官邸使用10天左右后便不再使用。此座西班牙式二层砖木混造的海关于1934年改建为乡土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拨给基隆海关使用,因无人维护洋式建筑导致老朽、损坏;后拆除改建为海关宿舍,即今日的复兴馆。原海关位置大约位于今日基隆市中船路一带。
  • 日军攻入台北城以后,便于原来的清朝福建台湾承宣布政使司衙门及钦差行台设立临时的总督官邸跟总督府、陆军幕僚办公室,桦山总督住在衙门西侧的筹防局,除了日常生活起居以外,也是办公之处。1895年8月官邸再度搬迁至旧西学堂,原址继续做为临时总督府使用至1920年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布政使司衙门于1932年拆除改建为今日的中山堂,部分建筑被迁移至圆山动物院内,今已不存,而钦差行台主要建筑则保存于zh-cn:陆; zh-tw:臺北植物园内,1985年被指定为二级古迹。
  • 1895年8月总督官邸搬迁至原清朝的西学堂,是由三座洋式建筑呈品字形的建筑。创设者为刘铭传,原本用途为培养洋务人才,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办。日军平定台湾后做为总督官邸使用,因使用期长,也被认为是第一代的总督官邸。第三代总督乃木希典居住此地的时间最长,因此也别称乃木馆。总督官邸新宅落成以后,这里便成为旅团司令部所在地,后因都市计画的关系而遭到拆除。此建筑位置在由今日的宝庆路、桃源街、长沙街跟延平南路所围起来的街廓里,大约在今日的长沙街一段妇联会附近。

第一代总督官邸时期

  • 1899年开始策划总督官邸的建设,由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下令兴建。同一时期也开始动工建设位于剑潭山上的台湾神社以及拆除台北城墙台北大天后宫,开辟通往台湾神社敕使道路。拆除的城墙石做为总督官邸的建筑用材,文物则取为装饰庭园之用。儿玉总督认为总督官邸是要显示总督的威严以及威服人民,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要求要尽量气派、华丽,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也赞同此想法。1901年9月26日官邸落成,最终花费高达21万7000日币,由于花费过大,且是由日本国库直接拨款兴建,在当时引起一阵强烈的批判。另外儿玉总督也曾使用会计法融通台湾神社兴建的工程剩馀款来兴建总督官邸,也引起很大的注意。
  • 日本建筑师福田东吾野村一郎设计、完工的总督官邸外观样式为文艺复兴式风格,主体为凹字型、左右不对称的形式,属于砖造与石材混合使用的二层楼建筑,屋顶为木制屋架、石板屋瓦,一、二楼皆铺设拼花木地板,外廊道、中央大广间铺设英国制的磁砖;二楼的梁柱皆使用铁材兴建,并用混泥土填充间隔。前后庭园分别是西式跟日式风格的庭园,占地辽阔;另外兴建的附属设施则包含了门卫所(守卫驻扎的地方)、御者马丁宿舍及马厩(1922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的汽车停车场)。

第二代总督官邸时期

  • 总督官邸兴建十几年后因空间不敷使用,且原本木制的屋顶已经遭到白蚁侵蚀、腐坏,于是在1911年开始改建,预算为15万日币,总司营缮的建筑师是森山松之助。整建的这段时间总督就暂时搬到临时的官邸,一直到1913年3月31日改建完成为止。改建的内容有:二、三楼扩建296坪、阳台扩建101坪、车寄(门廊)增建11坪、大食堂扩6坪。
  • 另外建筑样式也从文艺复兴样式变成华丽的巴洛克形式,屋顶换成马萨式屋顶Mansard roof,木屋架已经换成钢骨;阳台的立柱从单柱变成罗马双柱等等,是第二帝国风格Second Empire Style的法国宫廷式建筑。内部改建如榉木拼花地板、维多利亚磁砖和壁炉(英国进口)、毛绒地毯跟丝织窗门帘,以及巴洛克式花叶雕饰,金箔缠绕细脚纹路的垂吊水晶灯,所到之处皆是华丽的灰泥雕塑及装饰。
  • 会花这么大手笔改建除了是要继续彰显统治者的身分之外,宾馆也从最初的总督住宅机能转变成接待贵宾、迎接皇室成员为主要功能,因此在改建上要符合贵宾、皇族的高贵身分,不惜大手笔来改建成华丽的迎宾馆
  • 改建后最重要的一次招待便是1923年皇太子裕仁(后来的昭和天皇)来访,除了参观台湾各地的建设之外,也利用官邸来宴请各地仕绅、表演活动等。

战后台北宾馆历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总督官邸随著中华民国接收台湾,而由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人员所接收,转为台湾省主席的官邸而继续使用。
  • 1950年转拨交给总统府,并改称为“台北宾馆”。
  • 1952年时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部长叶公超便是在此与日本政府代表河田烈签订《中日和约》。
  • 1962年10月5日,台湾电视公司于台北宾馆举行试播酒会[2]
  • 1963年,台北宾馆拨借给外交部使用,作为招待国宾、晚宴的地方。但台北宾馆一直处于长期未维修状态,直至1977年开始才陆续整修建筑内部。
  • 1998年7月30日,台北宾馆被指定为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 2001年7月4日,因为建筑物损害严重,经过外交部建议,同年9月暂停使用;2002年展开修复工作,至2006年5月14日修复完成,修复经费大约为新台币4亿多。*2006年6月4日起,每双月份第一个周日对外开放。如今台北宾馆除了特定日期开放公众参观以外,平常仍是举办国宴、招待外宾、国庆酒会的地方。近年也有举办慈善园游会跟文化艺术等活动。
  • 2012年,时值《中日和约》签署60周年,外交部与国史馆于台北宾馆举办“中日和约生效60周年纪念特展暨座谈会”,中华民国总统马英九出席并提出“东海和平倡议”。
  • 2013年4月10日,第17次台日渔业会谈于台北宾馆举行,由日本交流协会会长大桥光夫亚东关系协会会长廖了以签署《台日渔业协议》,试图在不触及钓鱼台列屿主权争议下解决台日双方渔民周边渔业范围议题。
  • 2006年2月20日,《台湾苹果日报》揭发,第二届总统府青年工作团团员陈男、团员李女于2005年10月私下拜托总统府第三局管理科杨科长协助,未提出申请就带著婚纱业者闯入台北宾馆拍摄婚纱照,亦未遭宪兵三三二营驻扎官兵驱离。总统府公共事务室主任陈文宗表示,总统府坦承管理上有疏失,但总统府第三局局长刘溪泉与时任台北宾馆召集人黄志芳并不知情。外交部发言人吕庆龙表示,陈李两人并没有向外交部登记,外交部也找不到两人使用台北宾馆的纪录。陈男说,他在总统府青年工作团时期曾为总统府《阿扁总统电子报》采访负责台北宾馆维护的建筑师和工程人员,与他们相当熟识,才私下情商进入台北宾馆拍照,事后有向黄志芳、总统府第三局长官与陈文宗报备[3]
  • 外交部表示,台北宾馆的钥匙在外交部,如果总统府要使用台北宾馆,必须先知会外交部;而从媒体刊登的照片看来,婚纱照是在台北宾馆庭院拍摄,“外交部的管理没有问题”。总统府公共事务室表示,总统府已决定先将当时口头同意陈李两人进入台北宾馆的总统府第三局管理科杨科长调职,待事实厘清后再行惩处[4]

建筑风格

一楼区域

  • 宾馆的一楼大部分是具有开放空间的功能,主要用在办公跟社交。一楼东边全是办公用的地方,有“应接室”(访客等待的地方)及隔壁的总督秘书室、副官室、书记室,另外还有大会议室及其附属的“应接室”。西边就比较属于接待的地方,有接待访客的大空间“客室”、举行大型宴会的“大食堂”,两者之间有推拉门连通,总督可以从2楼沿著楼梯走到客室接见贵宾,再往前走到大食堂宴客。其他的还有厨房、配膳室、预备室以及由大门入口进入的“车寄”(门廊)、玄关、“受付”(接待处)、“控所”、“脱帽室”、“宿直室”(值夜室)等等。在东边的东南角还有一个游戏室,里面有撞球台等,功能就是上流社会绅士饭后休憩、娱乐、聊天的地方。
  • 改建后的总督官邸变得更像迎宾、社交的场所。一楼变成由广间通向东、西两边的第一客室跟第二客室,再由这两个大型空间分别进入会议室跟大食堂。东边通路为南侧书记官、副官、秘书进出的路线,西边通路则是仆人进出厨房、进餐服务的线路。原来的游戏室也改为副官与秘书室,这是为了增加社交空间的关系所做的牺牲。其他的部分除了更换一些家具设备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二楼区域

  • 二楼属于总督家族的私人空间及私密性较高的接待空间。东边的房间有总督个人的寝室、书房跟化妆室,还有“妇人室”(夫人寝室)、“小儿室”(子女寝室)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寝室。一旁有楼梯可以通往三楼的露天阳台“凉场”。西边就是属于私密性较高的接待空间,以非公务访客或女宾为主要接待对象。其他还包含了客室及相通的“朝餐室”(小型餐厅)、接待女宾的“妇人客室”。
  • 依照当时欧洲跟日本的上流生活惯例,宾客有女性同行时,总督夫妇会一同接待,餐后男宾与男主人、女宾与女主人就各自分开到不同空间彼此交流。另外还有供访客使用的寝饰及化妆室套房,还有女佣所住的“婢室”。中央“广间”的南边则有“安乐室”,广间作为会客或起居之用,安乐室是上流社会豪宅中常有的收藏品鉴赏室,用来跟同好或宾客鉴赏品玩。
  • 原来上楼的楼梯从北侧后方移到入口,二楼广间的样式也变成了巴洛克风格,装饰也变得复杂,待客或迎宾的对外空间大增。
  • 广间北侧可以通往官邸最大的会客空间“大客室”,通常是做为皇室华族的访客所接待的地方。
  • 西边北侧则还有客室、第二寝室、食堂,南侧是厕所、配膳室、婢室(女佣住的地方)、第三阶段室(楼梯间)。东边仍是总督个人的私密空间,不过皇族来访时就变成住宿的地方。空间上有书斋、居间、纳户(贮藏东西的房间)、第一寝室、化妆室等等。东南角的第一居间是一个铺设榻榻米的日式起居室,是官邸里面唯一提供日式社交与起居的空间。
  • 通往三楼的凉场(阳台)仍然保存,可以远眺街景,但是后来却变成来访的皇族观赏为他们举行的游行队伍活动以及接受被统治者致意的场所。除了社交空间的增加以及住宿的功能,改建时也增加这种空间以配合皇族来访活动的需求。

庭园设计

官邸功能

  • 第八任总督田健治郎在1920年8月25日便有在官邸设宴会招待美国英国荷兰的驻台领事;1925年3月31日举办美国新旧任驻台领事交接的迎新送旧会;1927年举办美国人偶剧团的欢迎会等。宗教界、文人、士绅、地方官等人士也会招待,如1916年10月31日民政长官便在总督官邸跟神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人士举行餐会;1921年10月24日第八任总督田健治郎在官邸举行诗会;1929年9月11日第十三任总督石冢英藏开了第一次的读书会;其他的还有茶话会、午餐会等等。这些活动除了表现对各国的友好关系,也是改善官方跟人民的距离,有拉拢人心的作用。现在的台北宾馆仍保有此机能,做为政府的迎宾所而继续使用。
  • 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时官邸也会庆祝,如1925年为庆祝日本治理台湾30年所举办的始政30年祝贺会;1928年11月昭和天皇即位式,在16日举行宴席、17日办祝贺园游会等,人数众多的时候会利用北侧庭园来架设临时棚子来宴客,人数较少的话就会使用一楼大食堂。在这种场合下,除了宴席以外,还会有许多表演活动、烟火施放、游行等等。皇族参访的人,除了皇太子裕仁以外,还有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的王妃等许多皇室人物。皇室人员来访的时候,官邸必定会隆重接待,甚至花钱整修、购买设备等;如裕仁来台时,总督官邸就有整修过,除了日常的修缮之外,另外新增网球场、蕾丝窗帘更换、铺设绒毛地毯跟亚麻油毯、更新电器及热水器、增加照明设备及家具,还有一间御用品消毒所专门消毒皇室用品,估计整修大约花费了2万8000日币。目前仍有举办节庆、园游会等的活动。
  • 接待皇室、贵宾虽是必要的功能,但官邸最初的本意仍是总督居住的地方。至第四任总督儿玉源太郎开始一直到末任总督安藤利吉为止,共有16位总督曾居住于此。
  • 刚完成的官邸除了生活起居之外,也是办公场所,主因是当初总督府仍设在前清布政使司衙门,办公空间不足以使用,因此总督官邸也兼做办公、召开会议的地方;儿玉源太郎便曾在官邸举行地方官会议,期间长达十几天。日本战败以后,此处便不再住人,用途全部转为迎接国宾、招待国宴等等。

外部连结

视频

古迹群像 台北宾馆-第2段  
古迹群像 台北宾馆-第3段

参考文献

  1. 一个月只开放一天参观!百岁建筑“台北宾馆”藏在城市里的欧式皇宫,微笑台湾
  2. 《台视二十年》编辑委员会 编辑,《台视二十年: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台湾电视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第247页。
  3. 温惠敏. 踢爆 台北宾馆特权供拍婚纱. 台湾苹果日报. 2006-02-20 [2018-07-14]. 
  4. 法源编辑室. 特权潜入台北宾馆拍婚纱 府坦承严重疏失. 法源法律网. 2006-02-21 [201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