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肺地絲菌病系由念珠地絲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病變,多因免疫功能低下或者免疫功能嚴重受損感染念珠地絲菌而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痰液呈黏液樣或膠質樣,低熱,乏力胸悶,呼吸困難,伴隨腸道感染、口腔黏膜感染及皮膚真菌感染等。治療多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基礎上予以抗真菌感染治療以及對症支持治療。治療效果與患者機體免疫力有關,大部分對症治療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提高生活質量,少數預後不佳。 [1]

目錄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念珠地絲菌屬於不全菌綱,從梗孢科,地絲菌屬,其營養細胞為真菌絲,易裂殖為節孢子。無芽生孢子和子囊孢子。

(二)發病機制

白地霉是一偶見的條件致病菌,可為人體某些器官的正常菌群。本菌可經呼吸道、口腔和皮膚侵入,侵犯皮膚黏膜和內臟,最常累及肺和腸道。病人常有免疫功能低下時才致感染而發病。[2]

臨床表現

由呼吸道途徑引起的地絲菌病主要有以下3個類型:支氣管地絲菌病,肺地絲菌病和地霉敗血症

臨床表現類似支氣管炎和肺結核,表現為咳嗽、咳痰、痰液呈黏液樣或膠質樣,有時痰中帶血絲,部分病例出現發熱、乏力、胸悶、呼吸困難等,聽診兩下肺底可聞及濕性囉音。體質極度虛弱,免疫機制明顯抑制者可出現地霉敗血症,引起皮膚、口腔黏膜、腸道等多處感染。從而出現皮膚紅斑、瘙癢、皮下膿腫、口腔黏膜白斑,以及腹痛腹瀉、黏液膿性血便等。

本病的臨床症狀、體徵無特異性,且正常人的口腔和腸道中,可檢出念珠地絲菌。因此,診斷本病除多次查獲菌體或孢子外,尚須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包括基礎疾病,免疫機制狀況等,並除外肺結核,細菌性、病毒性、支原體性支氣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後方可確定。皮試陽性可作輔助診斷依據。[3]

檢查

1.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痰液、黏膜白斑片,活檢組織,以10%氫氧化鉀處理後直接塗片鏡檢,可見長方形關節孢子(4μm×8μm)或圓形孢子(直徑4~8μm),革蘭染色陽性,兩個關節孢子之間無間隙。

(2)細菌培養: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生長快,菌落為膜狀,濕潤、灰白色、有黏性。鏡檢形態與直接鏡檢相同,有時可見關節孢子的一角有芽管生出。

(3)動物接種:無致病性。

2.皮膚試驗 部分病例可出現白地絲菌素試驗陽性。

3.血液化驗檢查 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均明顯增高。

肺地霉病的胸部X線徵象主要有:肺野內邊緣光滑的斑片狀浸潤陰影,部分可見薄壁空洞形成。[4]

診斷

本病的臨床症狀,體徵無特異性,且正常人的口腔和腸道中,可檢出念珠地絲菌,因此,診斷本病除多次查獲菌體或孢子外,尚須結合其他臨床資料,包括基礎疾病,免疫機制狀況等,並除外肺結核,細菌性,病毒性,支原體性支氣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後方可確定,皮試陽性可作輔助診斷依據。

肺結核,細菌性,病毒性,支原體性支氣管炎和肺炎,以及其他真菌性疾病相鑑別。[5]

治療

西醫治療:

在積極糾正全身情況,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基礎上行藥物治療。主要藥物有:碘化鉀、酮康唑和氟康唑。劑量與療程如前所述,亦有報道酮康唑溶液氣霧吸入對肺和支氣管的地霉病有一定療效。

本病預後一般良好,免疫功能低下是預後差。

中醫治療:

藥方:黃柏黃芩紫荊皮、花椒、石榴皮、苦參、白鮮皮各30克,地膚子藿香、蛇床子、羌活,千里光,小兒用量酌減。每天1劑,加水1500毫升―2500毫升,沸後煎煮15-20分鐘。   

用法:取藥液,待水溫降至15℃-20℃時浸洗患處,藥渣復煎,1天2次,每次20-30分鐘,浸洗擦乾後局部撲粉。隨證加減:熱盛者加地榆、紫草、大青葉;有膿皰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糜爛滲液較甚者加蒼朮、土茯苓、枯礬。 [6]

預後

治療效果與患者機體免疫力有關,大部分對症治療患者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提高生活質量,少數預後不佳。

預防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免疫力低下,感染念珠地絲菌所致,在抗真菌的治療下,同時應控制原發病的治療。

1.積極治療原發病,減輕原發病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2.在腫瘤患者放化療期間,注意個人衛生以及避免接觸傳染病病人,防止發生感染,從而導致免疫力的進一步降低。

3.艾滋病患者應積極遵醫囑服藥,改善機體免疫力。[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