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龙超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沧龙超科(Mosasauroidea),Mosa在拉丁语意为荷兰的默兹河(Meuse river),sauros在希腊文意为蜥蜴,第一个沧龙类化石在1780年于荷兰默兹河流域的马斯垂克市发现。
沧龙科从白垩纪的蜥蜴——崖蜥科(Aigialosauridae)进化而来,沧龙也和蛇的关系很近,甚至能像蛇一样上下颚脱臼;所以在生物发生学上,沧龙是介于蜥蜴和蛇之间的物种。
在白垩纪的最后2000万年期间(土仑阶到马斯垂克阶),沧龙类在白垩纪晚期的大海中迅速扩张,成为顶级掠食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取代了上龙亚目的生态位并导致其完全灭绝;在浅海甚至淡水地区,部分沧龙还成功从鳄鱼那里瓜分走一部分生态位。
沧龙属和海王龙属是白垩纪最后的顶级海爬,在全球海洋和淡水都有其分布,可惜和非鸟恐龙一起在白垩纪末大灭绝中全部消亡。
沧龙经常被误认为是“在水里的恐龙”或者“鳄鱼的强化版”,但沧龙其实是和恐龙、鳄鱼所属的“主龙”完全不同的“鳞龙”,是货真价实的蜥蜴。虽然沧龙是《侏罗纪世界》和《侏罗纪世界2》电影中的经典角色,但电影中的沧龙的攻击能力被不科学的夸张强化,沧龙被描绘成有30~40米、嘴部就有8米长的可怕形象,比现实中的最大沧龙——霍夫曼沧龙的13~15米都放大了许多倍,外形也从正常沧龙的面条状转变为鲸鱼似的丰满状,电影中还能像现代鲨鱼或者虎鲸一样从海中一跃而起捕食,这些没有一点和现实中的沧龙吻合。
叙述
沧龙类呼吸空气,而且是强壮的游泳者,在温暖的陆缘浅海适应良好,在白垩纪晚期相当普遍。一般认为沧龙类是卵胎生动物,但2020年研究显示沧龙可能为卵生动物,但非海龟返回岸边产卵,而在大海中直接产卵。
目前已知最小的沧龙类是Carinodens belgicus,身长3到3.5公尺,可能生活于岸边的浅海,用它的球根状牙齿捕抓软体动物与海胆为食。较大的沧龙类较为典型:沧龙属本身身长可达13~15公尺。
沧龙类的身体形状类似现代巨蜥,但为了适应游泳,而更为修长、流线性。它们的四肢骨头长度缩减,它们的鳍状肢由修长指骨间的蹼形成。它们的尾部宽广,可提供移动时的力量。它们的运动方式也许类似现今海鳗或海蛇的运动方式。这些动物可能采埋伏,而快速加速方式捕抓猎物,而非猎食方式。
沧龙类有双铰链状的颌部、头颅骨(类似今日的蛇),能将它们的猎物整个吞下,这种类似蛇的习性能帮助确认沧龙类化石遗骸里的未咀嚼物质。在南达科他州发现的一个海王龙化石里,发现了黄昏鸟、一个硬骨鱼、一个鲨鱼、以及一个较小的沧龙类(硬椎龙)。曾经在沧龙类的骨头上发现了锐利的牙齿嵌进骨头内。
许多研究人员基于相同的特征,例如上颌双排突出的牙齿、双铰链状的颌部、适应缩小的四肢、以及可能的运动方式,认为蛇与沧龙类有相同的祖先。这个理论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69年提出,他提出“Pythonomorpha”来包含两者。这个名词有超过一世纪的时间被人遗忘,直到90年代再度被提起。[1][2]
参考文献
- ↑ Pythonomorpha介绍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7-15.
- ↑ 堪萨斯之海网站 - 沧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