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台湾水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水鹿照片来自
台湾水鹿照片来自

台湾水鹿为台湾特有的亚种,多于清晨与黄昏活动,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上中高海拔原始森林,多活动于近水源的草地,以树叶嫩草为主食。目前主要分布于中央山脉与花东山区,民间养殖族群不少,但野外族群并不常见。

台湾水鹿眼下具有明显的,于生气或兴奋时会张开,故又有“四目鹿”之称,眼下腺的分泌物常结成硬块,用来磨擦于生活领域的树上做记号。本种体长180至240公分,雄鹿肩高可至120公分,雌鹿则约80公分,尾长则均约15公分。幼年时水鹿身上有斑点,成年后斑点会褪去。

雄鹿具有“三尖二叉”状的角,三岁后会开始分岔,至五岁则维持两叉三尖不再分支。鹿角每年硬化后会脱落重长,其主干比短而粗。[1]


【水鹿小档案 】

学名:Cervus equinus swinhoii

分类:偶蹄目,鹿科,鹿属

保育:第二级(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

肩高:102~160公分

体长:162~246公分

生命周期:孕期约260天,约2岁达到性成熟,母鹿大部分6月开始发情,平均寿命15~20岁。

解角周期:仅雄鹿长有角,每年更换1次,12月到隔年2月间鹿角会脱落(解角),并开始长出新的鹿角(未钙化成熟的鹿角称为鹿茸,不是耳朵里的毛),6到7月硬角(钙化成熟的鹿角)。满1岁后能长出单尖角,之后随年龄增长,可长到2叉3尖,也曾有目击3叉4尖者;鹿角的表面也会随著年龄愈趋粗糙多皱折。[2]

栖地类型 中、高海拔森林、草生地

微栖地类型 阔叶林针叶林、灌丛、草生地

族群状况 稀少

分布状况 原分布于全省中、低海拔,因栖地破坏及猎捕压力逐渐局限于中、高海拔少数地区

国家公园分布状况 玉山国家公园 雪霸国家公园 太鲁阁国家公园 阳明山国家公园[3]


台湾水鹿简介

形态特征

体长约210~240公分,尾长约15~30公分,雄鹿肩高可达1.2公尺,雌鹿体型较小。毛色为棕褐色,夏季毛色较鲜亮,冬季毛色较暗淡,成鹿身上没有斑点,而幼鹿身上仍有些许的斑点。尾臀部没有臀斑,尾巴的毛较长,它的尾巴在鹿科动物中算是较长。雄鹿会长鹿角,雌鹿则无。[4]

生物习性

水鹿是一种很能适应崎岖山地的动物,坚硬的蹄甲,长而有力的四肢,可在陡峭溪谷中来去自如。

台湾水鹿通常以晨昏为主要活动时间,水鹿经常单独行动,雌鹿与幼鹿也常会组成2 ~ 4只的小社群,偶尔也有雄鹿的单身汉群,社群的组成也可能与季节有关,例如每年9 ~ 11月发情期常可看到雄鹿与雌鹿共同行动。

水鹿是台湾食草动物中体型最大的,食草动物的体型高度往往决定了它们取食植物的种类。水鹿多半吃食及肩高度的植物,它们吃的树叶比草多,尤其是摄食森林下层的灌木

栖所分布

水鹿分布的海拔高度,从清朝时的300公尺提高到目前的2000公尺以上,多半沿著高山溪谷分布。目前雪霸、太鲁阁、玉山国家公园、大武山自然保留区和丹大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内都可发现水鹿。

保育现况与监测成果

水鹿受到狩猎压力和栖息地的破坏,使得中大型哺乳动物的分布越来越局限在高山地区,目前水鹿基础生态的研究仍嫌不足,而台湾山区地形险峻,山区野生动物的调查相当困难,可能增加经营管理的难度。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97年曾针对水鹿栖地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水鹿的分布情形、相对丰度、栖地环境的偏好、环境因子与栖地选择之关联、及人为干扰对其分布与行为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南湖山区及其邻近山区、耳无溪流域、奇莱山区与磐石山区均有稳定水鹿族群。草坡与溪流环境最常发现水鹿痕迹,而草坡与针叶林交界的地区也是水鹿经常使用的环境。评估狩猎压力与游憩压力结果推测,水鹿主要分布在狩猎压力低的地区,而游憩压力可能影响了水鹿对人类之行为反应,但对水鹿分布之影响不如狩猎压力之重。[5]


台湾水鹿的保育困境

在过去,栖地破碎化与狩猎压力,对台湾水鹿的种族生存造成威胁,直到接近2012年时,水鹿的数量才逐渐回升。然而,水鹿有喜食树木幼苗与啃咬树皮的特性,当水鹿族群超过一定数量,便会造成环境的负担;如树木因水鹿环状剥皮而死亡,对生态环境与林业发展即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两难,让保育相关人员苦恼不已,这也几乎成为近年水鹿座谈会上的主题。

“我们对于水鹿的基本研究还是很缺乏,不应该现在就谈那么细的研究方向。”徐国士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在过去松鼠吃杉木树皮的例子上,是经由许多人投入研究后,才发现是人类砍伐过多阔叶树木,造成松鼠没有坚果可以食用,个体才因此改变食性,“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基本资料,包括族群数量以及迁徙模式。现在,每个人提出问题,我们先把它写下来,从基本面去思考、汇整、区隔,再交给管理处分配研究。”在经过脑力激荡后,水鹿跨域整合汇谈所做出的主要结论包含:研究单位需建立可靠的研究方法估算水鹿族群数量并找出水鹿啃食树皮的原因、三个高山国家公园分工进行跨域研究同时定义热点、建立资讯平台并邀集各单位共同搜集资料并进行资源整合、与在地居民建立共管机制、针对不同样区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引用文献:国家公园季刊,2013年3月。水鹿跨域整合研究及栖地经营管理。内政部营建署,台北市。)[6]


丹大水鹿 为台湾水鹿始祖

丹大水鹿照片来自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发现,台湾水鹿可能因为地理隔离、栖地选择等因素,演生出两种不同的族群,而丹大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台湾水鹿具有两大族群的部分特征,可能是台湾水鹿的共同始祖。

太管处保育课长陈俊山指出,去年委托中华民国国家公园学会王颖教授,针对“台湾水鹿跨域整合研究”研究发现,台湾水鹿有南北遗传分化现象,以奇莱磐石雪山为界,分为陶塞溪中下游类群,包括太鲁阁陶塞溪中下游、雪霸国家公园翠池与志乐溪的水鹿,遗传特征与台湾其他地区有明显不同;另一群则为中央山脉主要类群,包括南湖陶塞线、奇莱山区、磐石山区、丹大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与大武山水鹿。

具有两大族群的部分特征

其中丹大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台湾水鹿,具有两大族群的部分特征,推测可能是台湾水鹿的共同始祖,研究单位推测这两群分歧时间在五万八千年至十一万八千年,大约是台湾前次冰河期。

台湾地理位置为世界水鹿自然分布范围的最东处,台湾水鹿栖地也是世界水鹿栖地中纬度与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过去因为栖地开与狩猎压力,造成水鹿族群一度锐减,近年来因保育意识抬头,族群繁衍快速,数量渐增。[7]


台湾水鹿图片

*台灣水鹿攝於丹大溪溪源,該雄鹿鹿角為2叉3尖,可判斷至少大於三歲。
*水鹿鹿角摩擦樹幹的痕跡
*保持警覺狀態的台灣水鹿
*水池成杝為水鹿聚會的場所
禾草類是高海拔水鹿最主要的食草


时间才能回答的问题──台湾水鹿

林间穿梭时,才刚破晓,抬头望一望森林尽头耀起的暖阳,昨晚彻夜寒颤终于停歇,低下头来继续搜寻新鲜的水鹿排遗(大便),捡选最新鲜的放入试管里,小心翼翼地包裹保冷放入已有30公斤重的背包里,却不再逗留,因为还须几天的脚程,才能带下山回实验室分析、解码。翻过山脊时,已是昼日,抬头望一望地平线上沉甸甸的云海,心情轻飘飘地逗留盘旋,残月还低挂著,蹲下来继续记录样区里植被有无被水鹿啃食、利用的蛛丝马迹。

野外生态调查的工作,细密而绵长地逐水鹿而居;水鹿的全名是台湾水鹿/Formosan sambar ( Rusa unicolor swinhoii ),属台湾特有亚种,珍贵稀有的台湾水鹿,究竟多稀有?现存的数量到底有多少?他们寿命多长?如何和环境互动?有太多的疑问找不到解答,听来不可思议,但是到今天为止,生态学家都还不太了解这个和我们居住在同一座岛屿上的物种的底细。

世界上的水鹿共有7个亚种,分布于东南亚;比起世界上其他水鹿,台湾水鹿分布的海拔和纬度皆为最高。作为台湾最大型的陆域哺乳类动物,可以长到和台湾成年女性一样高,草食性的鹿科动物,从排遗的成份来看,禾草科植物应该是台湾水鹿的主食。毛发红棕色到黑色,雄鹿长有角,雌鹿则无,鹿角可能是争夺交配权的武器。

暮色四合从栗红转墨黑,水鹿正开始游走四方;生态学家在野外安装红外线自动照相机,能感应动物经过相机前然后自动启动快门,24小时全年无休地拍照,只要电池还有电的话。野外调查者驮著沉甸甸的相机电池、采集、露营装备,每1到3个月出一次任务,每次任务少则4、5天,多则10天半月,吹著风淋著雨,享受自由也享受苦楚,以维持调查样区里几十台的自动照相机电力满载,沿途还要记录调查标的出没状态。

下山之后,分析著数以万张的照片,统计出水鹿的主要活动时间落在清晨与黄昏。除了觅食、求偶,雄水鹿还会找根树干,用鹿角来回搓磨,或是用仅有的下门齿(鹿科动物无上门齿)啃食树皮。这些行为代表的意义,生态学家还无法完全理解,只能推测台湾水鹿可能需要特殊养分补足主食草叶所缺乏的部分,或是补充鹿角生长之用,又或者树皮内可能含有增加消化效率或抑制消化道内寄生虫的成份。

走在杳无人烟的森林世界,几棵杉树树干上没有应该要有的龟裂厚皮,反而异常光亮,近看可见一道道浅齿痕或深磨角痕,水鹿对树干啃食或搓磨,使得树木运送养分的韧皮部被破坏,最后造成树木的死亡,对森林整体的更新、组成、结构产生影响;虽说如此,但要多少只水鹿以多少的频度利用树木,经过多久的时间后才会造成一座森林的结构改变?在生态学家厘清水鹿与森林相互影响的故事曲折前,人类活动对生态自然影响时间之迅速、范围之广大,倒是立竿见影。前往登山胜地嘉明湖路上,向阳北峰下两棵如门神站立路径两旁的冷杉,曾经苍劲翠绿地让登山客昵称为迎宾树,虽然挺过八八风灾,却敌不过近年失控的登山活动,现已枯槁死亡。

研究员孤身穿梭高海拔草原森林间,跟著讯号前进,不论前方是好汉坡还是深沟,都要“切”下去,试图找到一年前那只装有定位发报器的水鹿,好接收定位信号。超过3年的资料累积,发现一只水鹿一年的活动范围可能需要10平方公里。一只野生水鹿的寿命可能超过20年。玉山国家公园内的水鹿族群密度每公顷可能有0.9只,太鲁阁峡谷可能是水鹿在冰河时期的避难所…有太多的“可能”等著被解谜,有太多“可能”驱使人们长时间投身野地调查,用超出单一人类生命时间,一棒接一棒地长期研究下去。我们生活在一个竭泽而渔、毁林而猎的国家,海域漏油污染、森林盗采山地开垦,若不亡羊补牢,在“可能”还没被证实前,“可能”就已经消失了。[8]


视频

鹿踪源--台湾水鹿 ( 国语版 )

玉山塔塔加生态惊喜 7只水鹿集体觅食 2018-10-17 IPCF-TITV 原文会 原视新闻

台湾水鹿繁殖快速 恐影响生态失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