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 (日本)
雅乐(日语:雅楽/ががく Gagaku)是日本的一种传统音乐,兴盛于平安时代,是一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雅乐意指“雅正之乐”。乐曲以器乐曲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宫廷音乐。雅乐最初在奈良时代自中国及朝鲜传入日本,随后经模仿及融合而产生日本雅乐。不伴随舞蹈的乐器合奏称为管弦;伴随舞蹈的是舞乐;在神乐、东游、久米、催马等曲式中,还包含汉诗(中国诗)的吟诵,称为朗咏。
15世纪日本发生了应仁之乱,开启了战国时代,雅乐的传承也因此受到打击,但是位于奈良的南都乐府及大阪的四天王寺所属雅乐乐师因与首都的京都有段距离的关系免于断绝的危机。数十年后经正亲町天皇、后阳成天皇,德川幕府重新召集各地乐师复兴雅乐。
筚篥乐谱中以片假名记下的唱谱文字在哼唱时,ハ行是以“ファ、フィ、フ、フェ、フォ”的方式发音,与现代的“ハ、ヒ、フ、ヘ、ホ”大不相同;推测可能忠实地再现了16世纪以前日语的发音特征。另外像乐琵琶的乐谱,其中用汉字书写的记号,与在中国敦煌发现的琵琶谱相当类似,并且大量地承传了从中国传入的形式。
京都的乐所在应仁之乱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雅乐面临了传承的危机。丰原统秋(1450年—1524年)为了留下给后人的纪录,撰写了《体源抄》一书;以笙演奏家的身分,纪录了雅乐与舞乐的相关资料与心得。《体源抄》的书名来自于“体”、“源”的偏旁“丰”、“原”,即作者之姓;此书是古代雅乐的珍贵记录,现存的六种雅乐曲调便是依据书中的记录而来,可说是雅乐最重要的史料。作于室町时代的《体源抄》,与镰仓时代的《教训抄》、江户时代的《乐家录》并称为“三大乐书”。
目录
雅乐的曲式
在结构上,乐曲依序分为“序”、“破”、“急”三个乐章。序的主旋律最从容,演奏的快慢自由,没有节拍的限制。破的旋律也是从容不迫地流动著,而拍子固定是一小节八拍。急则是轻快的旋律,一小节四拍;但是依演出曲目的不同,“急”的节奏不一定快,因此也是一组乐曲中第三首的意思。雅乐曲目一般由国风歌舞、外来歌舞以及歌舞三个部分组成。代表曲目有《千秋月》等等,所用的宫调对应中国的十二宫宫调系统,但是名字有所改变。
历史
日本雅乐是自中国、朝鲜半岛、南亚的印度、越南等地的仪式音乐演变而来,这些音乐约在奈良时代左右传入日本。雅乐在中国属于仪式音乐,但是日本雅乐中自中国传入的唐乐曲目,却被认为是自唐朝的宴会音乐燕乐演变而来。由于同样都吸取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养分,日本雅乐与越南雅乐、韩国雅乐、琉球雅乐之间可说是相当于兄弟的关系。在地理上尽管相邻,韩国雅乐与日本雅乐的旋律或表演方式却相异到会令人质疑是否真为同样的雅乐的程度。
虽然乐曲分类中留存了唐乐、高丽乐和林邑乐(越南音乐)这些异国风情浓厚的名称,但日本雅乐也包含了大陆音乐传入之前古代音乐的成分。再加上雅乐与民谣、声明(以韵文为词的佛教赞曲,分为梵赞、汉赞与和赞)之间相互的影响,雅乐在日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式。
根据752年在东大寺的大佛开眼的法会的相关纪录指出,此时就以有为了管理乐伶而设置的雅乐寮。
早在圣德太子时期,已有为了祭祀活动所存在的雅乐师的存在像是据传由圣德太子所创建的大阪四天王寺的天王寺乐所;除此之外,也有属于奈良的东大寺及药师寺跟兴福寺的南都乐所的乐师,而往后这些别于京都的宫内乐师;属于地方性演奏团体的乐师们将在雅乐史上扮演极为重要的存在。
平安时期的宫中雅乐由近卫府的人员担任。与此同时,雅乐除了仪式用音乐外也逐渐成为平安时期贵族之间的教养与娱乐,除了祭祀活动庆典以外,私人举办的演奏活动也频繁展开,在此将近百年间雅乐也由源博雅以及仁明天皇等的殿上人推行以往外来雅乐的国风化(和风化),将复杂多样的乐器做删减,如庞大的唐乐的乐理的整理等等,另外此时也是自创雅乐名曲如长庆子的日本国产雅乐的创作全盛期。
室町时代时发生了可说是雅乐史上最大的承传危机的应仁之乱。因此在这场战乱中远离京城京都不受战乱影响的大阪四天王寺的乐师们逐渐在协助宫中雅乐复兴上扮演的了要角。
进入较为安定的江户时代之后,借由德川幕府的力量,京都皇室的宫中雅乐也大致复兴成功。而为了祭祀德川家康,元和 4(1618)年德川幕府召集了三方乐所(京都大阪奈良三处)的乐师们在红叶山另外设置了红叶山乐所。
支持雅乐的贵族的时代从此换成了武士及生活较为富裕的平民层。但是也有意见指出,此时支持雅乐的武士及平民较多是为了炫耀财富及品味而大量制造了可能华而不实的雅乐乐器。当中甚至有象牙的笛子。 进入明治时期后,明治政府为了统合雅乐,以红叶山乐所为中心召集了其他三方乐所的乐师成立了日后的宫内省雅楽部。据研究指出,江户时代后期较常被演奏的曲子大约有80首之多,所以实际被传承下来的曲子的完整度有多高并不得而知。
明治维新时期,中央政府发布了要三方乐所乐师们将代代家传的乐谱交还天皇的命令。并进行了将各拥风格的三方乐所的乐曲及舞谱统整的工作,至于乐曲的选拔与决定过程的依据完全不明。在那之后总共进行了两次乐谱的选取及整理,制成明治选定谱,未被选上的乐曲被称为废绝曲的乐谱并且消除掉。
未被官方选定继承的废绝曲[1] 部分由地方民间团体继承并尝试复原。在尝试进行复原演奏时会出现可能比明治时期曲子长度相异或节奏不同(大多较明治时期更为缓慢)的意见,有研究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属于现代对古代雅乐的解释,不同于明治时期的演奏方式的现代风格;而在舞谱复原方面的困难度则更为艰钜。
近年对复原工作较为积极的民间团体要属由前宫内厅乐师芝祐靖所主属的伶楽舎,仍然试著复原许多乐器的演奏技法尽管已经失传的平安时期的乐曲,同时也尝试创作并演奏新的雅乐型态作品如秋庭歌 、“呼韩邪单于” — 王昭君悲话 —、或是敦煌的复原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