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法
诊法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中文名:四诊法
时 间:战国时期创始人扁鹊
总 称:四诊
古 称:诊法
繁 体:四诊法
目录
四诊法
“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民间医生扁鹊,对四诊法的形成与确立,曾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状态。
望诊
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
问诊
切诊
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的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所患病证的内在变化。
以上诊断疾病的四种方法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这就是说,必须将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里的全面的科学判断。
特点及原理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做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史料记载
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亲人和幕僚非常担心,请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经过扁鹊精心治疗,3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四诊法。 四诊法有深刻的科学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经典《内经》上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就是说,人与外界环境是统一的,外界环境对人体机能的活动有影响。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一定的自然环境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气候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等等。就连一天24小时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作用。《内经》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体内阳气的活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而这一变化趋势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温度日波动曲线是十分吻合的。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几乎人体所有的机能活动都有着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科学事实证明,古代中医学的认识是很正确的。至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机能的影响就更大。上面谈到的那个赵简子,因为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中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环境,有助于寻找到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从而确诊。 古代中医学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这就决定了医生可以通过望诊、闻诊、切诊,观察患者外在的病理表现,揣测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从而确诊。
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中国民间医生扁鹊所总结出来的“四诊法”,完全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辩证方法等理论,这不能不令人敬佩。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方法,而针灸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医林中,针灸术可以称得上是一株最古老的奇树。说它最古老,是因为它起源于人类的童年。 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尖状石器和骨器,懂得了用火,这不仅对人类谋求衣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类战胜疾病有重要意义。因为尖状石器、骨器和火的使用,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医疗器具。
千百年来,我国的脉学一直在百家争鸣中前行。
脉经记载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由晋代医学家王叔和于西晋初年(266)至武帝太康三年(282)间撰成。
王叔和的《脉经》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共10卷,摘录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明代李时珍所撰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
《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
《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
《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 脉、沉 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弦脉 、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视频
专家的肺寒诊法 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