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濡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濡脈soft pulse 浮細而無力,輕按可得,重按反不明顯的脈象。濡的特點,脈位淺,脈形細小,氣勢不足,軟而無力,故《經》稱之為軟脈。濡脈由於精血虧虛不榮於脈或濕阻道所致。濡脈見於虛證和濕病。臨床上,氣血不足者濡脈,有少氣,懶言,自□,喘息,遺精,失血,泄瀉, 骨蒸,驚悸等症。由於濕邪引起的則見胸悶,脘痞,脹,頭重,肢體倦乏,食欲不振,小便不利等症。

濡脈具體是一個什麼狀態呢?

應該是鬆軟乏力但是又沒有完全空虛無物的一個狀態。其彌散如蒸汽,有時候甚至連脈管的邊界都很難感覺得到;其蓬鬆如棉花,軟趴趴缺乏抵抗力。

其氣如蒸汽彌散,外泄收斂無力

其氣如蓬鬆棉花,正氣不足,營養缺乏

這種脈像的理解,我們可以用滑脈相對來看。滑脈如珠,是營養的凝聚。濡脈正好相反,彌散蓬鬆而聚集不足,表示的是營養不足,正氣不足。其人就會疲倦、容易累、容易着涼感冒、經常動不動就流涕咳嗽發燒;代表的是氣機開泄,收斂無力。其人就會汗出、怕風。整個機體狀態是不但營養不足,並且輸送來的營養還不能有效地被收斂應用。[1]

臨床常見的濡脈情況依據個人經驗有以下幾種:

大而濡弱

金匱要略》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

脈大而濡,就是典型的虛勞證兼太陽中風證。

這個時候就用桂枝湯。當然,汗出怕風,三部脈浮緩而濡弱,或者寸脈浮緩而濡弱,也一樣是桂枝湯。

記得以前看過的一個病人。汗出怕風、咳嗽。疲倦。三部脈大而濡弱。我開了桂枝湯,其中桂枝、白芍各15克。患者喝藥3副以後複診,病情變化不大。打脈三部仍是濡大,仍是怕風出汗。我覺得奇怪,這麼明確典型的桂枝湯證,怎麼會沒有效果呢?患者體型比較大,是不是藥量太輕了。於是,我一狠心,把藥量加大,桂枝和白芍都加到45克,患者症狀馬上明顯好轉,複診後打脈,脈象已經不大不濡,變為中取得脈,微弦而略細。

芍藥酸而能收斂,豐腴多汁而能營潤,合桂枝甘辛溫,化為營養能量。桂枝將這收斂的氣和營養的氣打到器官組織,馬上就能令機體狀態發生改變。完美地針對了濡脈這種彌散又鬆軟無力的狀態。這就是桂枝湯的妙用啊。

沉而濡弱 沉取得脈,且脈氣濡弱。其脈沉甚至於常常在兩筋之下。

這種沉至骨的濡脈。常見就見於嚴重的骨痛、痛風等疾病。這時候就是大劑量使用甘草附子湯的時機。

我們可以想象,沉在里的脈氣收斂無力,如同在表的收斂無力,一樣會有津液的外泄。這外泄的津液營養,就只能聚集在骨膜上,必然會導致骨關節疼痛。骨膜斂聚拘攣,必然會導致骨關節的變形,骨膜下津液堆積日久就會形成骨的增生、形成痛風結節等。而在內的精氣不足,必然會導致骨的營養不足,因而骨酸軟無力,日久必然形成骨質的疏鬆。[2]


傷寒論》: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桂枝、炙甘草、白朮、附子) 浮取有濡弱之氣,沉取弦而有力。

這是典型的濕氣困結,陽郁化熱。 常見頭痛身重,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又有口乾口苦,煩躁,口臭氣息熱。各證陰雨天加重。

治療用九味羌活飲。

右寸濡

為濕在表或者在頭頸部。

在表多為風團證。用五皮飲加黃芪、澤瀉、浮萍。

在頭頸,多肩頸酸困重。用葛根湯加黃芪澤瀉牡蠣。

右關濡弱:

脾虛消化無力。用理中湯類方。

左關濡弱:

肝氣不足,用黃芪、山萸肉、續斷、枸杞子。

左寸濡弱:

心氣不足,用桂枝炙甘草加紅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