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
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
《素問》謂之大,亦曰鈎。
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鈎之曲,上而復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
詹炎舉言如環珠者,非。
《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蓋謬也。[1]
『體狀詩』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淹淹應夏時。
若在春秋冬月分,昇陽散火莫狐疑。
(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相類詩』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
欲知實脈參差處,舉按弦長愊愊堅。
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
『主病詩』
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
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愁如。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
肝火胃虛肝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
洪脈的脈體浮大,有如 波濤般洶湧來勢強而有力,之後就逐漸衰減,因此脈象在去時比來時顯得勢緩而力弱。 [2]
洪脈主熱證,通常是由於陽熱亢盛至極,或是由於臟腑間有火熱內蘊,所產生如煩渴、面紅、身熱、等症狀,因而會出現如波濤般洶湧,來盛去衰的洪脈。
若久病氣虛,或失血、久泄等病證見洪脈,多屬邪盛正衰之危象。
浮洪:表熱
沉洪:里熱
洪滑:痰熱
洪數: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