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緩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緩脈,一息四至,來去弛緩鬆懈的脈象。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於濕證或脾胃虛弱。[1]

鑑別

中醫認為,若脈來均勻和緩,為平脈,是正常人的脈象。緩脈多見於濕證或脾胃虛弱。緩脈須同近似脈、遲脈、濡脈、微脈、弱脈相區別。遲脈一息不足四至;濡脈浮細而軟;微脈則細而軟弱,似有似無;弱脈呈沉細之象,須重按始得,與緩脈來去怠緩,不浮不沉,一息四至不同。緩脈與緊脈為相反的脈象。臨床上,緩脈常同浮、沉、大、遲等脈兼見。


病因

緩脈: 《脈訣匯辨》:「緩為胃氣,不止於病,取其兼見,方可斷證。浮緩傷風,沉緩寒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薄,緩弱氣虛。」[2]

相關內容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①,柳梢裊裊颭輕風。 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②。

【相類詩】 脈來三至號為遲,小快於遲作緩持③。 遲細而難知是澀④,浮而遲大以虛推⑤。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⑥,或風或濕或脾虛。 上為項強下痿痹⑦,分別浮沉大小區⑧。

【分部詩】 寸緩風邪項背拘⑨,關為風眩胃家虛⑩。 神門濡泄或風秘⑪,或是蹣跚足力迂⑫。

註解: ①.緩脈阿阿四至通:緩脈一息四至,脈象柔和舒緩。阿阿,這裡作舒緩解。 ②.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中醫認為,脈貴有神,其脈象應為從容和緩有力,指有神脈雖然觸之有力,但應具有內在柔和之象,這是常脈,不作病脈論。 ③.小快於遲作緩持:指緩脈的脈象比遲脈稍快而比常人之脈緩慢。 ④.遲細而難知是澀:指澀脈的脈象遲細兼澀滯不暢。 ⑤.浮而遲大以虛推:指虛脈的脈象遲緩兼浮大而軟。 ⑥.緩脈營衰衛有餘:病理性緩脈可主營衛不和。如傷寒中風,風傷於衛,衛強營弱,故可見緩脈。 ⑦.上為項強下痿痹:項強為頸項強直。如風邪侵太陽經,太陽經氣不利,故可見頸項部拘急不利(頸項部為太陽經脈分布之處)。痿痹為肌肉痿軟,筋脈弛緩,肢體活動無力,甚或不用。風濕之邪入侵人體,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肺熱傷津以及肝腎虧虛等,均可導致痿痹。 ⑧.分別浮沉大小區:緩脈有生理、病理之分。病理性緩脈主病也有表里虛實不同,故還應結合脈象的浮沉大小加以具體區分。 ⑨.寸緩風邪項背拘:寸部緩脈可主上焦病變。如風寒之邪入侵,太陽經氣不利,則可見項背拘急不利。 ⑩.關為風眩胃家虛:關部緩脈主中焦疾病。邪犯肝經,可見頭目眩暈,也可見於中焦脾胃虛弱。 ⑪.神門濡泄或風秘:尺部緩脈主中焦疾病。如腎陽不足,導致脾腎陽虛,運化失常,則可見大便泄瀉。風秘:病證名。風邪犯肺傳及大腸,「風動津泄」,導致大腸津枯便秘。 ⑫.或是蹣跚足力迂:蹣跚,走路重心不穩,行動艱難。如濕邪阻滯於下焦,導致關節屈伸不利;或肝腎不足,筋脈失養均可導致此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