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西溪忠勇侯廟

西溪忠勇侯廟
圖片來自penghu

西溪忠勇侯廟(Sai-khue Tiong-ióng-hôo biō),古名王公宮,臺灣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廟宇,主祀忠勇侯,法師流派為「普庵派」。

目錄

沿革

西溪忠勇侯廟座落聚落北端,主祀神明姓王,故昔稱王公宮,王公神尊原型不詳,一說王公乃形仿關聖帝君而來,真實性待考;其建廟時間亦不詳,根據忠勇侯廟內藏的「溥德休徵」牌匾落款年份為乾隆戊申年的文物佐證,西溪忠勇侯廟最遲於乾隆53年(1788年)即已立廟。不過,西溪村法師陳根条一般咸信忠勇侯廟的立廟時間應早於乾隆32年(1767年)建廟的西溪北極殿,地方人士甚至認為忠勇侯廟的歷史比西溪村和鄰近紅羅村(紅羅罩[1])的公廟都來得更為悠久。

跟育民國54年(1965年)所立〈忠勇侯廟記〉碑文敘述,忠勇侯建廟之初,係靠聚落僅18名男丁戮力而就,香火歷時二百餘年不衰,後於民國53年(1964年)間忠勇侯廟宇老舊傾圯,鄉佬高石硯、鄭水良和高百興等發起募款重修,擇翌年農曆八月十三日之吉日與西溪將軍公廟一併修建,忠勇侯廟就舊地基處原地築起,增高一尺,立面全換石堵,屋瓦鋪用水泥,歷時四個月翻修完畢,順利於同年農曆十二月初十入火安座。

民國80年(1991年),西溪忠勇侯廟重新整修,除替換原福杉樑柱,形制大致保留原貌。

建築

西溪忠勇侯廟座北朝南,廟身正面寬4.93公尺、縱深8.5公尺、佔地面積12.68坪。其建築風格為閩南式單落建築,為澎湖民國40年代(1950年代)後常見樣式。因民國70年代(1980年代)末期之後,澎湖地方的寺廟建材多改鋼筋水泥為主,外觀形制業已大幅改變,西溪忠勇侯廟為少數仍保持古樸特色的廟宇。

忠勇侯廟屋頂三川脊上方塑有「雙龍搶珠」、燕尾脊處塑草花,屋頂鋪以紅瓦、滴水處則鑲上綠釉瓦當。其立面裝修建材為玄武岩,裙堵雕麒麟為飾、龍堵雕鳳凰和牡丹,虎堵則雕麒麟和花鳥,水車堵的剪黏以三國演義的典故為題材。西溪村在民國40至50年代(1950年至1960年代)之間,村落男丁從事「打石業」風氣極盛,便將純手工打造風格反應於忠勇侯廟的建築上,堪稱庶民文化結合宮廟工藝的典範,被《湖西鄉廟宇史》作者甘村吉評價為湖西鄉轄下22村中最具資格申請「縣級文物」的廟宇古蹟。

祀神

西溪忠勇侯廟主神供奉王公(忠勇侯)神像缺了一隻手,傳說王公在征戰的過程中,為救援部屬時不慎被敵軍砍掉所致,故雕刻師雕作忠勇侯金身時便僅造一隻手。

右廂供奉註生娘娘、左廂併祀城隍公福德正神,正殿神龕除主神外,亦安奉一尊哪吒太子爺神像。

其廟內祭祀事宜皆由西溪村民負責,每年操辦的神誕日乃有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萬壽、二月初二土地公生、三月十八註生娘娘聖誕、四月初四太子爺聖誕、五月初五端午節、五月初六城隍爺聖誕、七月十八廟口普渡、八月十五主神王公聖誕,需請道士慶讚、十二月十五送神、十二月廿九做「年」。此外,每逢村廟西溪北極殿玄天上帝農曆三月初三的慶讚時,村民亦會延請忠勇侯金身赴往北極殿作客。

西溪當地流行「城隍王公阿子」一詞,形容王公神像的高大,城隍爺卻顯得嬌小,因兩尊神明的容貌相似,狀若父子,故而有此一俗諺。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2]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顏, 尚文. 〈紅羅村〉.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Chinese (Taiwan)). 
  2.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