蟎蟲
蟎蟲屬於節肢動物門蛛形綱廣腹亞綱的一類體型微小的動物,身體大小一般都在0.5毫米左右,有些小到0.1毫米,大多數種類小於1毫米。蟎蟲和蜘蛛同屬蛛形綱,成蟲有4對足,一對觸鬚,無翅和觸角,身體結構有別於昆蟲。蟲體分為顎體和軀體,顎體由口器和顎基組成,軀體分為足體和末體。蟎康軀體和足上有許多毛,有的毛還非常長。前端有口器,食性多樣,如頭皮屑等。世界上已發現蟎蟲(mite)有50000多種,僅次於昆蟲。不少種類與醫學有關。現發現蟎蟲與人的健康關係非常密切,諸如革蟎、恙蟎、疥蟎、蠕蟎、粉蟎、塵蟎和蒲蟎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膚,引起酒糟鼻或蠕蟎症、過敏症、尿路蟎症、肺蟎症、腸蟎症和疥瘡,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1]
目錄
形態特徵
疥蟎成蟲體近圓形或橢圓形,背面隆起,乳白或淺黃色。雌蟎大小為0.3~0.5×0.25~0.4mm;雄蟎為0.2~0.3×0.15~0.2mm。顎體短小,位於前端。螯肢如鉗狀,尖端有小齒,適於齧食宿主皮膚的角質層組織。須肢分三節。無眼和氣門。軀體背面有橫形的波狀橫紋和成列的鱗片狀皮棘,軀體後半部有幾對杆狀剛毛和長鬃。腹面光滑,僅有少數剛毛和4對足。足短粗,分5節,呈圓錐形。前兩對足與後兩對足之間的距離較大,足的基部有角質內突。雌雄蟎前2對足的末端均有具長柄的爪墊,稱吸墊(ambulacra),為感覺靈敏部份;後2對足的末端雌雄不同,雌蟲均為長剛毛,而雄蟲的第4對足末端具吸墊。雌蟎的產卵孔位於後2對足之前的中央,呈橫裂縫狀。雄蟎的外生殖器位於第4對足之間略後處。兩者的肛門都位於軀體後緣正中。
分布種類
寄生在人體的蟎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毛囊蟎,也叫人蠕形蟎,另一種叫皮脂腺蟎,寄生在人面部的皮脂腺中,一般的也就簡稱為蟎蟲。
蟎蟲通常分為塵蟎、粉蟎、革蟎、恙蟎等幾大類,是一種肉眼不易看見的微型害蟲,蟎蟲廣泛分布於居室的陰暗角落、地毯、床墊、枕頭、沙發、空調、涼蓆等處,其中塵蟎的分布最廣、影響最大,蟎蟲的屍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過敏源,會使人出現過敏性皮炎、哮喘病、支氣管炎、腎炎、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蟎蟲有40餘種,其中與人體健康有關的有十多種。最常見的有塵蟎、粉蟎、蠕蟎、疥蟎等。調查表明,成年人約有97%感染蟎蟲,其中以塵蟎為主。塵蟎的屍體、分泌物和排泄物都是可致病的過敏原。它們分布在地毯、沙發、毛絨玩具、被褥、坐墊、床墊和枕芯等處孳生,以人的汗液、分泌物、脫落的皮屑為食,繁殖速度極快。其次還有:粉蟎,主要在貯存的食品和糧食中繁殖;蠕蟎,主要寄生在人的毛囊和皮脂腺中,如鼻、耳、頭皮、前胸、後背、耳道等地方;疥蟎,寄生於人和哺乳動物的皮膚表層。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家庭飼養寵物,極易導致疥蟎通過衣褲、被褥直接傳播給人,甚至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
廣義上的蟎可以說無處不在,遍及地上、地下、高山、水中和生物體內外,繁殖快,數量多,而且種類不少,例如葉蟎亦稱紅蜘蛛、粉蟎能危害農作物、果樹;雞蟎(一種寄生在蛋雞、種雞體表的頑固寄生蟲,近兩年在養殖業中尤為突出)、疥蟎、毛囊蟎和肺蟎則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外,傳播多種疾病。而我們家庭中、地板、地毯中的塵蟎則可引起人的許多過敏性疾病(哮喘)。[2]
寄生在人體的蟎蟲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毛囊蟎,也叫人蠕形蟎,另一種叫皮脂腺蠕形蟎,寄生在人面部的皮脂腺中,一般的也就簡稱為蟎蟲。
生活習性
- 寄生部位疥蟎常寄生於皮膚較柔軟嫩薄之處。
- 溫濕度的影響雌性成蟲離開宿主後的活動、壽命及感染的能力與所處環境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有關。溫度較低,濕度較大時壽命較長,而高溫低濕則對其生存不利。雌蟎最適擴散的溫度為15~31℃,有效擴散時限為1~6.95天,在此時限內活動正常並具感染能力。
- 活動與挖掘隧道疥蟎寄生在宿主表皮角質層的深處,以角質組織和淋巴液為食,並以螯肢和前跗爪挖掘,逐漸形成一條與皮膚平行的蜿蜒隧道。隧道最長可達10~15mm。以雌蟎所挖的隧道最長,每隔一段距離有小縱向通道通至表皮。雄蟎與後若蟲亦可單獨挖掘,但極短,前若蟲與幼蟲則不能挖掘隧道,只生活在雌蟎所挖的隧道中。雌蟎每天能挖0.5~5mm,一般不深入到角質層的下面。交配受精後的雌蟎,最為活躍,每分鐘可爬行2.5cm,此時也是最易感染新宿主的時期。[3]
生活史
疥蟎生活史分為卵、幼蟲、前若蟲、後若蟲和成蟲五個期。疥蟎寄生在人體皮膚表皮角質層間,齧食角質組織,並以其螯肢和足跗節末端的爪在皮下開鑿一條與體表平行而紆曲的隧道,雌蟲就在此隧道產卵。卵呈圓形或橢圓形,淡黃色,殼薄,大小約80×180μm,產出後經3~5天孵化為幼蟲。幼蟲足3對,2對在體前部,1對近體後端。幼蟲仍生活在原隧道中,或另鑿隧道,經3~4天蛻皮為前若蟲。若蟲似成蟲,有足4對,前若蟲生殖器尚未顯現,約經2天後蛻皮成後若蟲。雌性後若蟲產卵孔尚未發育完全,但陰道孔已形成,可行交配。後若蟲再經3~4天蛻皮而為成蟲。完成一代生活史需時8~17天。
疥蟎一般是晚間在皮膚表面交配,是在雄性成蟲和雌性後若蟲進行交配。雄蟲大多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雌後若蟲在交配後20~30分鐘內鑽入宿主皮內,蛻皮為雌蟲,2~3天後即在隧道內產卵。每日可產2~4個卵,一生共可產卵40~50個,雌蟎壽命約5~6周。
危害
最常見的蟎蟲病有耳蟎、疥蟎和蠕形蟎病。耳蟎是寄生在耳道內的一種蟎蟲,常會導致局部搔癢、搖耳、肉眼可見耳道內有褐色分泌物,用外用殺蟎止癢劑經1—2周可治癒。疥蟎寄生在表皮中,可引起劇癢,皮膚表面潮紅、有疹狀小結、皮膚增厚、有結痂,通常因經常抓破引起缺毛。蠕形蟎通常寄生於皮脂腺和毛囊中。一般以顏面部、四肢及腋下多見,患部皮膚發紅,有散在紅疹,感染後可形成膿庖,多有體臭。以上病例可通過內外結合治療控制病情,但蠕型蟎病很難根治。[4]
狗患病
夏天,如何讓狗狗遠離蟎蟲危害蟎蟲喜歡潮濕、高溫的環境,炎熱的夏天正是蟎蟲發育繁殖最旺盛的季節。雖然蟎蟲身體小,但它卻可以引起人體的諸多危害。嚴重時可引起局部炎性病變。如毛脂器官堵塞,刺激角質層增生,毛囊擴張,毛囊營養不足,毛髮脫落等病變。使病犬持續搔抓、啃咬、磨擦患部皮膚,主要發生於頭部,有時也發生於身體其他部位。
人體蟎蟲
蟎蟲感染度高者可致病,而蟎少雖未致病,也同樣影響美容效果,在顯微鏡下可以發現,小小一個皮膚毛囊內,往往同時寄生數隻蟎蟲,這些蟎蟲生老病死都在人體皮膚毛囊中度過,輕則堵塞毛孔,讓皮膚難以吸收護膚品中的營養成分,晦暗無光,造成毛孔粗大、皮膚粗糙多油、痤瘡、粉刺、小紅疙瘩等肌膚問題;重則發展成慢性皮膚疾病。因而,很多皮膚科專家強調「要想美,先除蟎」。為安全有效地清除蟎蟲,應選用經權威科研機構驗證的正規廠家生產的除蟎日化產品,例如含「植物抑蟎素」的除蟎產品。使用該類產品後,蟎蟲在皮內的寄生繁殖被全面抑制,肌膚明顯變得光滑細嫩,由蟎蟲引起的痤瘡、粉刺、小紅疙瘩、瘙癢等各種肌膚問題迎刃而解,肌膚自然恢復原有的健美狀態。
症狀
- 局部異物反應,引起局部炎性病變。如毛脂器官堵塞,刺激角質層增生,毛囊擴張,毛孔粗大,毛囊營養不足,毛髮脫落等病變。皮脂過度分泌,導致油光滿面。
- 蟎蟲侵入睫毛毛囊內和皮脂腺內,可造成眼瞼緣發炎,睫毛鬆脫等現象。
- 蟎蟲對皮膚的危害:蟎蟲在皮膚裡面吸取營養成分,刺激毛細血管以及細胞組織,引向皮膚惡化。皮膚蟎蟲加速細小皺紋的產生,加速黃褐斑、雀斑、黑斑等色素沉着,還可導致粉刺痘疤、痤瘡、皮膚粗糙、角質變厚、形成凹凸皮膚。皮膚蟎蟲還能形成瘙癢症、酒糟鼻以及紅臉、紅血絲等。
- 蟎蟲是皮膚傳染病的媒介體:皮膚中的蟎蟲不分晝夜隨時出入皮膚內外。蟎蟲爬到皮膚表面將皮膚表面的化妝品渣子、各種污染物質、細菌等異物粘到身上帶到皮膚里。如果皮膚抵抗力弱,則會引起皮膚炎症。
- 造成黑色素代謝紊亂、色素色斑沉積。
- 蟎蟲過敏性反應:我們生活着的室內空氣中每一克空氣中都發現數十隻——數千隻的蟎蟲,種類達20-40種。為了找出成人遺傳過敏性皮膚炎的原因而測試的結果發現,50%以上的人對蟎蟲呈陽性反應。
- 蟎蟲對頭髮的危害:毛囊蟎刮吃髮根的毛根壁,從而吸取供給到毛根的營養成分,使頭髮的根部變細,根部動搖、開始脫髮,成為頭屑、頭部瘙癢、頭皮疾患、粗糙頭髮和脫髮的原因。
檢查方法
顯微鏡檢測法
就是從鼻子或比較油性的部位取一點油脂分泌,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因為顯微鏡觀察直觀科學,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單次檢測是看不到蟎蟲,要多次重複檢測。
蟎蟲是一種寄生蟲不是細菌,所以要求檢測的操作人員使用顯微鏡時,物鏡10倍、目鏡10倍就可以了,不需要高倍鏡。滴劑就用一般的植物油或花生油就可以了。
自我診斷方法
蟎蟲是接觸、交叉感染過來的,蟎蟲剛感染的時候,寄生在容易接觸,溫度、濕度比較適合它生長和繁殖,皮脂腺又比較豐富的地方,如:鼻子、額頭、臉蛋。剛感染到臉上時少數人出汗時、及晚上睡覺時會感覺鼻子、臉會有輕微的瘙癢感覺,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黑頭(是蟎蟲排泄的分泌物,堵塞毛孔風乾硬化引起),隨着毛孔開始慢慢變粗,皮膚開始由中性轉為混合性,再變為油性,這時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會引起皮膚發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青春痘、痤瘡、酒糟鼻。
致病診斷
疥蟎寄生部位的皮損為小丘疹、小皰及隧道,多為對稱分布。疥瘡丘疹淡紅色、針頭大小、可稀疏分布,中間皮膚正常;亦可密集成群,但不融合。隧道的盲端常有蟲體隱藏,呈針尖大小的灰白小點。劇烈瘙癢是疥瘡最突出的症狀,引起發癢的原因是雌蟎挖掘隧道時的機械性刺激及生活中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的作用,引起的過敏反應所致。白天瘙癢較輕,夜晚加劇,睡後更甚。由於劇癢、搔抓,可引起繼發性感染,發生膿瘡、毛囊炎或癤腫。
根據接觸史及臨床症狀,不難作出診斷。若能找出疥蟎,則可確診。檢出疥蟎的方法過去常用消毒針尖挑破隧道的盡端,取出疥蟎;或用消毒的礦物油滴於皮膚患處,再用刀片輕刮局部,將刮取物鏡檢。現國內學者採用解剖鏡直接檢查皮損部位,發現有隧道和其盲端的疥蟎輪廓,即用手術刀尖端挑出疥端,即可確診,陽性率可達97.5%。
治療預防
治療
蟎蟲是微小的蛛形綱動物(長0.05~0.15mm,肉眼幾乎不可見),如果有機會,其可在真菌上爬行。蟎蟲進入真菌學實驗室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毛髮、皮膚、甲標本,或接收了其他有蟎蟲污染的實驗室培養物而進入。由於蟎蟲可在不同培養物間爬行,其自身攜帶的細菌和真菌會污染培養物,這種微小的微生物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最好的蟎蟲防控體系是防止其最初進入實驗室。如有蟎蟲污染的風險,培養平板和培養管需用封口膜或收縮密封條進行密封。如檢測到蟎蟲且已傳播,建議將所有的、不是必須保存的培養物進行高壓蒸汽滅菌並丟棄,並使用有效的消毒劑對實驗室進行徹底清潔。如試圖保留無法丟棄的培養物,可將其轉種到含0.1%六氯化苯的斜面培養基上,或將滋生蟎蟲的真菌暴露於萘結晶體樟腦球。
將培養物暴露於一個裝有萘結晶體(或其他對蟎蟲有毒的化學藥品)的塑料袋中;如果真菌於試管內生長,必須鬆開蓋子。另外,也可將一塊包有萘結晶體的紗布塞在每個試管頸部。將裝有萘結晶體的培養皿置於孵育箱及冰箱至少1周,可清除這些區域的蟎蟲。避免在化學品附近進行酵母菌同化試驗,因為酵母菌可利用化學品的揮發物作為碳源,從而造成假陽性結果。
另一種挽救培養物的方法是基於冷凍可快速殺死蟎蟲,但蟲卵在-20℃能存活48~72h。因此將培養物置於-20℃至少72h後,再對看起來未被蟎蟲污染的區域進行傳代培養,可能挽救培養物。時使用解剖顯微鏡來挑選最佳的菌落是非常有用的。
預防
視頻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