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
柞水县,隶属陕西省商洛市,位于陕西省南部,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东与商州区、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柞水县下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81个村居,总人口16.5万人。政府驻地柞水县城北关。
柞水县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柞水县植被覆盖率高达78%、森林覆盖率达65%,负氧离子含量高,荣获“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柞水县成矿地质条件较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19年末,柞水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柞水县区位优势明显,先后被纳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范围,融入了西安、商洛一小时经济圈、交通圈和生活圈。境内有秦楚古道、天佛洞、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1]
2019年1-6月实现生产总值39.13亿元,同比增长6.7%,较2018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比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同比增长2.1%。
目录
历史沿革
夏代柞水属雍州。
殷商时期,属巴方。
西周时期属褒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楚。
秦代(前221~前206),于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今柞水东南部(界牌湾以南、石嘴子、七坪、下梁、杜家村、石瓮、西川、窑镇、银碗、曹坪、马家台、红岩寺、瓦房口、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九间房及凤镇区全境)归汉中郡的旬阳县;西北部(界牌湾以北、药王、两河、老林、太河、龙潭)归内史的杜县;东北部(丰北河、高桥、红石、万青)归内史的蓝田县。
西汉时期(前206~25),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秦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汉中郡的旬阳县管辖。
东汉时期(25~22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尹的杜陵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尹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京兆尹的上洛侯国管辖。
三国时期(220~280),今柞水西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杜县(汉杜陵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魏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蜀荆州魏兴郡锡县(汉旬阳县改称)管辖。
晋代(265~420),今柞水西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杜城县(曹魏时杜县改称)管辖;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司州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中国呈分裂局面,行政制度混乱失常,侨设盛行,郡县朝设夕废,名目冗繁,统属复杂,且缺乏记载。其中有记载的朝代如下:北魏(386~534)时期,今柞水西北部和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山北县(431年分杜城、蓝田二县地设)管辖;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西魏(535~556)时期,今柞水西北部、东北部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505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设万年县);东南部为洛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北周(557~581)时期,今柞水的西北、东北部仍为雍州京兆郡的万年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578年改洛州为商州)上庸郡的丰阳县管辖。
隋代(581~618),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郡的大兴县(583年撤万年县,设大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郡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上洛郡(607年废商州设上洛郡)的丰阳县管辖。
唐代(618~907),今柞水西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万年县管辖;东北部为关内道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为商州丰阳县管辖。万岁通天元年(696),将今柞水东南部和镇安全境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景云元年(710)改属商州。乾元元年(758),改名乾元县。
五代(907~960),今柞水西北部为京兆府的大年县(911年改唐万年县为大年县)管辖;东北部为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乾元县。后梁、后唐、后晋均属商州管辖。后汉干佑二年(949),改为干佑县,改属京兆府管辖。
北宋时期(960~1127),今柞水西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大年县管辖。宣和七年(1125)改大年县为樊川县。东北部为永兴军路京兆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仍为干佑县,亦属永兴军路的京兆府所辖。
南宋、金时期(1127~1279),今柞水西北部为金领地,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咸宁县(1181年改樊川为咸宁);东北部属京兆府路京兆府的蓝田县;东南部的干佑县于贞元二年(1154)撤销。今红岩寺区的红岩寺、瓦房口、马家台、穆家庄、张家坪、黄土砭并入上洛县,属金京兆府路的商州管辖;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以及凤镇全区属南宋利州东路金州的旬阳县管辖。
元代(1206~1368),于至元十三年(1276),在原干佑县地设干佑巡检司,辖入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商州。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干佑县,仍由奉元路的商州管辖;西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的蓝田县管辖。
明代(1368~1644),今柞水西北部为西安府的咸宁县管辖;东北部为西安府的蓝田县管辖;东南部于景泰三年(1452)设镇安县,初属西安府,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改属商州。
清代(1616~1911),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含今镇安东川、太白区,不含今柞水凤镇区),属陕西省西干鄜道西安府直辖。
民国(1912~1949)时期,今柞水在民国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民国3年(1914)取古柞水(干佑河)之名,改称柞水县,由陕西省四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属陕西省商洛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3月将原属镇安的下梁、石瓮、杜家村、曹坪等划归柞水。1956年将蓝田管辖的高桥、万青等划归柞水。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分出复设,将原属柞水的东川、太白区划归镇安,将原属镇安的凤镇区划归柞水。
2011年7月,柞水县辖13个镇,120个村,2个社区。干佑镇、营盘镇、石瓮镇、凤凰镇、小岭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曹坪镇、蔡玉窑镇、柴庄镇、瓦房口镇、丰北河镇。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柞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1985年在政社分设中,柞水县设1镇5区,3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1201个自然村。
干佑镇辖5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3个自然村。
2000年,柞水县辖9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8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干佑镇 22686、 营盘镇 4548 、下梁镇 11255 、石瓮镇 6568 、小岭镇 12078、 凤凰镇 14378 、红岩寺镇 9615 、曹坪镇 6096 、蔡玉窑镇 7567 、老林乡 3527 、两河乡 808 、皂河乡 3912 、杏坪乡 12460 、柴庄乡 5644 、肖台乡 6112、 张家坪乡 7716、 马家台乡 6731 、瓦房口乡 8266、 九间房乡 4258 、丰北河乡 4196。
2011年7月,柞水县辖13个镇,120个村,2个社区。干佑镇、营盘镇、石瓮镇、凤凰镇、小岭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曹坪镇、蔡玉窑镇、柴庄镇、瓦房口镇、丰北河镇。
2018年4月,柞水县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81个村居,总人口16.5万,营盘镇、干佑街道办事处、下梁镇、小岭镇、凤凰镇、杏坪镇、红岩寺镇、曹坪镇、瓦房口镇。
营盘镇:营盘镇素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是商洛市柞水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干佑河源头,位于柞水县西北部,西与宁陕县相接,北于长安县毗邻,是柞水县的北大门,西康铁路、西柞高速穿境而过。境内北高南低,北部的牛背梁海拔2812米,是秦岭东段最高峰,也是商洛境内群山的屋脊。全镇总面积603平方公里,辖8个村1社区,33个组和4个小区,3314户12237人,耕地9279亩。
干佑街道办事处:干佑街道办事处地处柞水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平均海拔高870米,年平均气温12.4度,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下辖4村4社区,总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384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5万人,耕地面积3905亩,森林面积191805亩,森林覆盖率为80%,城镇化率45%。
下梁镇:明星村、新合村、解放村、老庵寺村、金盆村、沙坪社区、高垣村、马坪村
小岭镇:罗庄村、金米村、胡岭村、岭丰村、新华村、李砭村、常湾村
凤凰镇:凤街村、清水村、银桥村、瓦房村、东垣村、双河村、中河村、金凤村、大寺沟村、宽坪村、龙潭村、桃园村
杏坪镇:杏坪村、严坪村、联丰村、联合村、中山村、中台村、铁炉村、党台村、肖台村、金珠村、腰庄村、金口村。双喜村、油房子村
瓦房口镇:金岭村、大河村、阳坡村、磨沟村、老庄村、灯塔村、金台村、金狮村、田丰村、西北沟村、颜家庄、金星村、中庙村
红岩寺镇:张坪村、大沙沟村、红岩村、红安村、本地湾村、闫坪村、青岗村、安乐村、跃进村、双沟村、小河沟村、盘龙寺村、正沟、立王沟、双沟、田口村、掌上村、石船沟村
曹坪镇:中坪村、钟山村、荫沟村、椒坪村、东沟村、纸房村、农林村、谢街村、中庙村、老庙村、沙岭村
人口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社会安定。1950年,因将今下梁、石坪(石瓮)、东坪(杜家村)、曹坪等地,由镇安县划归柞水,柞水县人口增至17476户,78673人。
1956年4月又将高桥、红石、万青及红岩寺的大沙窝等地由蓝田县划归柞水。至1956年底,柞水县人口增至20340户,84187人。1958年柞水并入镇安县,1961年分设时,将原柞水县管辖之东川、太白区2842户,11795人划归镇安,将原镇安县管辖之凤镇区8320户,37853人划归柞水。划出划入相抵,柞水人口净增5478户,26058人。
1964年人口普查,柞水县共26084户,111856人。1965年至1976年,因生活所迫迁至关中和外省者786户,2938人,邻县迁至柞水者169户,576人,实际减少617户,2362人。1979年后,因落实政策,外籍农业人口转为柞水非农业人口等增加565人外,农村因放宽政策,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有所提高,外迁大大减少,加之实行计划生育,至1982年人口为30969户,139068人。
1990年人口普查,柞水县共37619户,154044人。1992年年底为37702户,156823人。1992年人口相当1950年的1.99倍。约占全省人口总数的0.49%;在全省106个县(区)中居73位;占商洛地区总人口的6.66%,居商洛地区所辖7县末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6.39人,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105人和陕西省每平方公里141人及商洛地区每平方公里104人的水平。
2020年2月,柞水县总人口总人口16.5万。
交通
2019年,柞水县投资10.8亿元,新(改)建国省干线14.1公里、县乡公路87.4公里,新建桥梁20座919.6延米,建成二级客运站1座、五级客运站9座,农村公路安全隐患和危桥改造治理率达100%。实施贫困村通村水泥路完善工程536.6公里,建制村通畅11公里,安保工程357.32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
干线公路
1958年8月,始修西安经商县、山阳、镇安翻小磨岭至柞水县城干线公路,县境长24公里。柞水县上劳力1200余名,1959年12月底通车。1978年该路改由干佑河南下达镇安,小磨岭至栗园塘段已毁。1959年7月(镇柞合县期间),修建柞水至营盘段公路,1960年9月通车,长18公里。时称商营公路。
1964年10月始修营盘至宁陕广货街(沙沟口)段公路,接西万路通西安。由陕西省公路局一处二队承建,商县、洛南、镇安、柞水,丹凤五县共上劳力4000余名,1966年7月通车,时称商沙公路(1969年改为商向公路,1980年恢复原名),长47公里。此路翻黄花岭。柞水至广货街公路,1978年至1980年完成油路面的铺设。至1992年,除特大暴雨、洪水发生的塌方、泥石流、水毁之外,常年畅通。
1966年8月,始修商柞公路南线柞水县城至凤镇段,柞水县上劳力2100余名。1968年冬通车,长44公里,此路翻越小岭。973年始修凤镇至山阳九里坪段,凤镇区上劳力1000余名,1974年底通车,长34公里。1974年始修商柞公路南线杏坪至红岩寺段公路,1976年通车,长39公里。1969年11月,始修商柞公路北线东坪(后改为杜家村)至蔡玉窑段,柞水县上劳力2000余人,1970年4月通车,长18公里。此路翻越桃园岭。
1971年10月,始修商柞公路北线蔡玉窑街至红岩寺街段,上劳力2000余人,1972年5月通车,长42公里。此路翻越沙沟、芦草沟岭。同时由红岩寺区级粮食、商业单位筹资修建红岩寺街至鸡冠岭段,1971年5月通车,长12公里。商柞公路南北两线至1992年为土路面,加之盘山越岭、濒河居多,雨季常出现水毁、塌方。1983年7、8两月暴雨期间,被冲毁209公里,全线停运月余。1992年年底,柞水县实有干线公路3条,全长254公里(其中油路长65公里)。
专线公路
1966年8月,始修小岭罗家庄至大西沟铅锌矿专线公路,1968年2月通车,长6公里。1973年2月,由西冶勘探二队投资,红岩寺区上劳力800余名,始修红岩寺六扇磨至九间房谢家街专线公路。1972年6月通车,长28公里。
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是我省公路主骨架路网中贯通陕西省南北中轴线的重要路段。工程建设以秦岭为界分为岭北、岭南两段,2004年2月开工建设。路线全长65.02公里,建设里程为43.5公里,概算投资19.25亿元,全线按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由世界第一长隧——中国陕西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连通。
县乡公路
1973~1992年,坚持自力更生,柞水县修建县乡公路12条,总长213公里,通达15个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西部。东与商州区、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因地处秦岭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东西最长72公里,南北最宽42公里,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13%,占商洛地区面积的12%。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旧县关原孝义厅城所在地。距省会西安70公里,距首都北京1076公里。
地形地貌
柞水县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中部是海拔800至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干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
气候
柞水县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柞水县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丈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零下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柞水县地质构造为东秦岭系华力西褶皱带,地层出露齐全,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查明拥有金、银、铜、铁、铅、锌、钼、镍、钛、钡、钴、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石、花岗岩、石灰岩、石墨、粘土等矿产达37种,213处矿产地,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2处,矿点36处,矿化点158处。有色金属藏量2700万吨,黑色金属矿藏量35000万吨,非金属矿藏量58400万吨。据资料框算,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1万亿以上,是陕西省山镇柞旬五大热点矿区之一。
植物资源
1985年农业区划调查资料统计,柞水县活立木蓄积量为215.3929万立方米。按1992年柞水县37702户,156823人计,户均57.13立方米,人均13.73立方米。林木年自然生长量为10.529万立方米,户均2.8立方米,人均0.68立方米。
防护林
蓄积量为183.64万立方米,占柞水县活立木蓄积量的85.26%。各地均有分布,其树种有三大类:
落叶阔叶类:有山杨、波氏杨、加拿大杨、银白杨、胡桃楸、毛白杨、青杨、枫杨、楸、青冈等。县境以山杨、毛白杨、胡桃楸、青冈为主。
常绿灌木类:有阔叶十大功劳、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粗榧、冬青、龙柏。
落叶灌木类:有马桑、卫茅、胡颓子、紫穗槐、锦鸡儿、榛子、棠梨、茶藨子、胡枝子、六道木、荆条、悬钩子、荚蓬、黄檀、黄栌、柳、黄台。
用材林
蓄积量为12.16万立方米,占柞水县活立木蓄积的5.65%。县境以营盘区、万青、红岩寺、九间房、七坪、西川等乡最多,其它地方次之。其树种有三大类:
落叶阔叶类:有尖齿栎、红桦、牛皮桦、高山桦、辽东栎、蒙古栎、槲、椴、中槐、香椿、臭椿、樟、化香、山桃、山杏、泡桐。
常绿阔叶类:有高山栎、女贞等。
常绿针叶类:有秦岭冷杉、杉、铁杉、华山松、油松、侧柏、圆柏、白皮松、马尾松等。
经济林
蓄积量为5.38万立方米,占柞水县活立木蓄积的2.49%,各地均有分布。树种有:栓皮栎、核桃、漆、毛栗、板栗、黄连木、油桐、花椒、桑、苹果、梨、梅、杏、樱桃、五倍子、桃、柿、构等。
药用树种
柞水县有93.7万株,以营盘区的老林、太河、龙潭、两河和七坪、西川为主,其它地方次之。树种有杜仲、五加、连翘、小檗丁香、木瓜等。
生物资源
柞水具有明显的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自然地理特点,反映在动物区系组成上,南部属东洋界,北部属古北界。由于兼有东洋界和古北界,而以古北界为主,所以区系成分比较复杂。以羚牛、苏门羚、豪猪、青羊、花面狸、猪獾和豹为代表的兽类以及珠颈斑鸠、灰卷尾、锦鸡、竹鸡等为代表的鸟类均为南方种类;以草兔、松鼠等为代表的兽类以及红伯劳、灰眉岩鹀为代表的鸟类,则是北方种类。加之,县内地表结构复杂,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多种的生境条件,因此,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同时,县内岭谷纵横,山大沟深,高度变化大,地形高低参差,作为动物生境条件的气候和植被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栖息着适应高寒环境的羚牛,喜欢高山和峭壁环境的苏门羚;多数兽类生活在海拔1000~1900米的丘陵和山地林带或灌丛草坡上,但其中如狼、狐、豹、野猪以及一些鼠类等,也能在海拔840米以下的浅山坡塬地区栖居活动。从鸟类看,既有栖居浅山坡塬的乌鸦、喜鹊、灰鹭、麻雀等,而更多鸟类则栖居在较高的山地环境中。
水能资源
柞水县境内有溪流大小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条。平水年计算,柞水县地表水总流量6.54亿。人均占水量4100m,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干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干佑河,流长131.6公里,年经流量2.51亿m,汇水面积865.76平方公里,悬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S;金钱河,流长133公里,年径流量2.77亿m,汇水面积1041.46平方公里,悬落差1696m。最大流量1565m/S,利用水能发电和水力资源丰富。
经济
综述
2019年上半年柞水县实现生产总值39.13亿元,同比增长6.7%,较2018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同比增长比4.1;第二产业增加值24.4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同比增长2.1%。
第一产业
1964年柞水县计划洋芋播种面积增加17860亩,红薯增加9728亩,玉米增加27460亩,行行田36474亩,玉米鱼鳞坑栽培42768亩。夏季经检查,除行行田只完成92%之外,其余均超额完成任务。油菜的播种面积计划纯种、套种共17400亩,但因油料收购价格偏低,种植面积只有10070亩,占计划的57.87%;收购油菜籽只有7.5万公斤,仅相当计划收购16万公斤的46.87%。
1966~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计划管理无人过问,生产队自行其事。
1971~1979年复提倡计划管理,这时期强调的重点是增产措施。对玉米双交种的播种面积只许超额不许减少,播种面积各年平均在2.2~8.2万亩之间,平均增产32%。
1992年平均亩产为140公斤,相当于民国末的1.75倍。但仍存在着毁林开荒的不良现象和抵御不了水、旱、雹、霜冻等灾害的实际问题。
201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33亿元,增长5.7%,是2007年的2.33倍,年均增长6.7%。粮食总产量达4.18万吨,增长5.6%;板栗产量达3076吨,核桃产量达3861吨,分别增长28.43%和11.98%,林业产值达0.78亿元。建成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场11个,肉类产量达8907吨,禽蛋产量达6299吨,分别增长6.05%和13.0%。
第二产业
清代的采矿、木材加工、纺织、造纸、酿造、食品加工、建材纯系私人经营,成本、利润由业主摊揽。雇技术人员付较高工银;雇用普工,一般付给技术人员的半数工银。其中木匠、窑匠、纸匠自己开业较少,多被他人雇请,带有一至二名徒弟,徒弟在二至三年内不取工价。
民国时期各业多为私人经营。32年(1943)12月成立的漆木桥纺织生产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入社40人(16户)。以户为单位,交纳股金,每户至少一股,每股为法币10万元。开业后,劳力和股金六四分红。31年(1942)11月成立的老林头木业生产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入社木匠的工具折股人社,徒工每人至少一股,每股法币10万元,采取劳力、股金七三分成。议定高手匠人日15分,中等匠人日12分,徒工日10分。31年(1942)12月成立的太白庙土纸生产合作社,亦为集体所有制。入社社员将自有纸槽折股入社,未有纸槽者以10股为限,向社方交纳股金(每股法币8万元)。统一生产,统一经营,劳力、股金六四分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2年县办丝织厂、砖瓦厂、酒厂、印刷厂、修配厂、五金厂、木材加工厂、面粉厂、西安药厂柞水分厂、铁厂、选矿厂、化工厂、大西沟银铅矿、副食加工厂共14个企业,其中丝织厂、砖瓦厂、酒厂、修配厂、印刷厂、五金厂、化工厂、铁厂归县工业局领导;木材加工厂归县林特局领导;西安药厂柞水分厂归县卫生局领导;副食加工厂归商业局领导;选矿厂及大西沟银铅矿归有色金属公司领导。各厂矿属县级全民性质企业。在1982年以前均实行自负盈亏,向县上缴一定数额的利润。
1983年以后实行利改税,上交定额税金,内部自负盈亏。工人由县劳动人事局统一考试、审查录用。1983年以前,产品纳入计划,统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1984年以后,在“开放、搞活”政策指导下,县内所有工、矿产品均实行自行销售。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7.83亿元,增长48.1%,是2007年的8.24倍,年均增长45.8%,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70.53亿元,增长51.5%。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3家,完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3.18%。
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60.9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63亿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24.2%,总量居商洛市第二,增速居商洛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2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6元,增长15.8%,增速居商洛市第一。
2016年,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8.79亿元,宏阳铁尾矿机制砂、铁力耐特尾矿建材等项目建成运营,现代工业产业园、贝恒尾矿建材等项目加快推进,欧珂公司技改全面完成,新增产能10亿元以上,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8.49亿元,增长11.8%,规上工业增加值40.3亿元,增长15.2%,增速排名全市第二。
第三产业
2016年,柞水县加快牛背梁5A级景区、凤凰古镇4A级景区和豫源漂流、朱家湾3A级景区创建,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全年接待游客6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82亿元。
社会事业
小学教育
清嘉庆八年(1803),孝义厅5所私塾,学生35名;嘉庆九年(1804),增至43名。
民国27年(1938)柞水县小学在校学生237名,占时有人口61430人的0.38%;28年(1939),在校学生增至660名,占时有人口58675人的1.12%;38年(1949),在校学生811名,占时有人口26819人的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柞水县小学在校学生2585名,占时有学龄儿童3976名的65%,占时有人口78673人的3.28%;1958年增至7141名,占时有学龄儿童9155名的78%,占时有人口90715人的7.87%;1965年增至9736名,占时有学龄儿童12019名的81%,占时有人口112962人的8.62%;
1992年在校学生18882名,占时有学龄儿童19737人的95.66%,占时有人口156823人的12.04%。其中有77个行政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在百分之百,占柞水县行政村总数205个的37.56%。1992年在校学生相当1951年的7.3倍,相当民国27年(1938)的76.67倍;相当清嘉庆八年(1803)的539.48倍。
中学教育
民国35年(1946),柞水初级中学有学生43名。1950年有学生54名。
1957年柞水初级中学有学生159名。1962年柞水县中学及凤镇、红岩寺中学共有学生417名,占时有人口110759人的0.38%。1966年各中学在校学生549名,占时有人口113203人的0.48%。
1977年各中学在校学生5100名(其中高中1414名),占时有人口129678人的3.93%(高中学生占时有人口的1.09%)。1980年各中学在校学生5637名(其中高中991名),占时有人口129987人的4.34%(高中学生占时有人口的0.8%)。
1983年各中学在校学生5767名(其中高中1028名),占时有人口139769人的4.13%(高中学生占时有人口的0.74%)。1992年各中学在校学生8569名(其中高中908名),占时有人口156823人的5.46%(高中在校学生占时有人口的0.58%)。
1992年在校学生相当1950年的158.68倍,相当民国35年(1946)的199.28倍。
2016年,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连年排名全市第一,高考上线率全市排名前进2个位次,13年免费教育惠及3.54万学生。
2019年,柞水县完成教育类项目建设13个,总投资3533万元。
文化机构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置孝义厅后,文化工作由训导署负责。
民国时期由教育科负责。1949年12月,柞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文化工作由教育科负责;1953年7月由文教卫生科负责;1956年由文教卫生局负责。1958年12月撤销柞水县建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建制,文化工作仍由文教卫生局负责。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教卫生局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9月,成立柞水县革命委员会,文化工作由政工组负责。1970年恢复文教局,文化工作仍由文教局负责。1981年成立文化局,文化工作由文化局专管。
1953年成立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工作,兼管图书、报刊借阅、阅览。1981年成立图书馆。1957年8月,将石镇业余剧团改为县办职业剧团。1958年12月因撤销柞水县制,将柞水剧团并入镇安剧团。1961年恢复柞水县制后,1971年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2年扩充演职人员成立文艺宣传队,1979年改为柞水剧团。
1965年成立柞水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11月改为柞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图书阅览
民国23年(1934),柞水成立图书馆,藏书300多册,多为经史子集。25年(1936),因战乱藏书被毁,图书馆遂废。29年(1940)8月,成立县城民众阅报室及问事处,有《西京日报》、《中央日报》、《四区民报》及《陕行汇刊》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县文化馆购进各种图书500册,订购中央和省级报刊8种,由文化馆一名职工专门负责图书借阅和报刊阅览。1958年藏书增至2000多册,报刊增至15种;1965年藏书增至5000多册,报刊增至32种;1966~1968年“文化大革命”武斗期间,停止图书借阅和报刊阅览,1969年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人们的求知欲大增。1981年成立图书馆。1992年藏书增至25740册(柞水县平均6人有书一册),订报刊97种,职工增至5人。
1954~1958年,年平均借阅图书412人(次),阅览报刊1128人(次);1962~1964年,年平均借阅图书813人(次),阅览报刊2127人(次);1979~1982年,年平均借阅图书1013人(次),阅览报刊3162人(次);1983~1992年,年平均借阅图书3967人(次),阅览报刊102267人(次)。
1983~1992年,年平均借阅图书的人(次)数相当1954~1958年年平均人(次)数的9.62倍;1983~1992年年平均阅览报刊的人(次)数相当1954~1958年年平均人(次)数的90.7倍。1984年后,各区、乡文化站相继购进图书5238册,订报刊17种,年平均借阅图书1500人(次),阅览报刊4436人(次)。城关、凤镇、红岩寺、蔡玉窑中学及县工会,共有藏书34872册,订购报刊107种,年平均借阅图书2136人(次),阅览报刊13642人(次)。
医疗卫生
2019年,柞水县完成县医院住院楼基坑及边坡支护,投资1000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已建成。
社会保障
2019年,柞水县开通手机APP年检,灵活运用手机拍照、网络视频等方式,对全县2.3万多名待遇领取人员进行生存认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流动、退休人员数据台账,及时做好养老保险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率达100%。
地方特产
核桃
核桃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是举世闻名的木本油料,是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核桃仁发热量每公斤8000—8500卡,含脂肪63%,蛋白15.4%,碳水化合物10%,粗纤维5.8%,灰分1.5%,还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柞水各地均产核桃,尤以凤镇、石镇、营盘、蔡玉窑、红岩寺最多。县内有45个品种,其中数量最多的特优品种绵仁、光皮、大麻子、橡子核桃,占全县总产量的76%。
板栗
栗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有养胃、健脾、强筋、活血、止血功效。板栗富有营养,含蛋白5至10%,糖分10至20%,脂肪7.4%,淀粉60%,还有维生素、脂肪酶等成分。柞水县盛产大板栗,个大肉饱,美味可口。
猕猴桃
猕猴桃又名洋桃,果实外部长满黄色绒毛。猕猴桃味鲜汁多,有酸味,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和黄酮类物质及硒、锌等元素,VC含量居水果之首。在2010年,柞水共有8.74万架猕猴桃,年产猕猴桃88万公斤。
风景名胜
秦楚古道
秦楚古道位于秦岭南麓柞水县,曾为长安通往金州(安康)的交通要道和枢纽,素有“秦楚咽喉”,“终南首邑”之称。解放后,随着沣峪沟102省道的开通,这一古道渐渐被历史遗忘。据《柞水县志》载,该道始建于南北朝保定二年(562),道宽2.5公尺,是由秦入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50年代初曾经复修过两次定名为“西康驮运路”,又称“义谷道”。[2]
天佛洞
天佛洞是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由天洞和佛洞连接而成。游程接近2公里。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堪与瑶林仙境媲美;洞外青峰浴水,可与桂林山水争奇。天佛洞座落在柞水溶洞国家地质公园的中心,位于海拔805米的呼应山腰。天佛洞的山门,是一幢重檐仿古建筑。门柱楹联“云绕青山山映水,树隐幽洞洞含天”。横额“北国奇观”。[3]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营盘镇,海拔1000~2802米、总面积2123公顷、距西安42公里,秦岭长隧穿腹而过,S102省道直达公园门口。园内茂密的原始森林,迷人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罕见的石林景观,以及秦岭冷杉、杜鹃林带、高山草甸和第四纪冰川遗迹,中国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汇聚一园的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牛背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四大景区三大功能区。四大景区即:羚牛谷山水游憩区、六尺岭峰林景观区、牛背梁高山风光区和铁佛寺宗教文化区;三大功能区即:入口综合服务区、药王坪中医药养生区、清凉谷休闲度假区。已对外开放的只有羚牛谷山水游憩区、六尺岭峰林景观区、牛背梁高山风光区和入口综合服务区。[4]
城市荣誉
2018年9月25日,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6日,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创新型县(市)。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12月25日,入选“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第五批)”。
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柞水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视频
柞水2018最新宣传片
视频
秦岭牛背梁 穿云
视频
柞水洞天福地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