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指鹿為馬

中文名 : 指鹿為馬

外文名 : point at a deer, call it a horse

拼    音 : zhǐ lù wéi mǎ

作    者司馬遷

年    代 : 秦朝末年

文學體裁: 成語

指鹿為馬,漢語成語,該成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權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一隻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藉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使用該成語形容一個人混淆是非,顛倒黑白。[1]

目錄

成語釋義

解釋:指着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用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是非不分

反義詞:是非分明、循名責實、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謎語:點石成金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2]

同韻詞:裝聾作啞、敲敲打打、涉筆成雅、動靜有法

相關內容

英文翻譯

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相關造句

愈是當大官的人,愈是應該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終會讓人討厭。

例句用法

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3]

相關典故

記錄

原文

 
漢·陸賈(約前240年~前170年)原圖鏈接來自趣歷史 的圖片

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13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群臣。」臣半10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11而從邪臣之說。

譯文

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着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麼駕着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這時,秦王不相信自己,卻相信奸臣的話。

記錄二

原文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7為亂1,恐8群臣不聽,乃先設驗2,持鹿獻於二世3,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13邪?謂鹿為馬。」問左右5,左右或9默,或言馬以阿順6趙高。或言鹿者,高因12陰中諸言鹿者以法4。後群臣皆14畏高。

注釋

1.亂:叛亂,此處指篡奪秦朝的政權。
2.設驗:設法試探。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陰中諸言鹿者以法:暗地裡假借法律懲處那些直說是鹿的人。陰,暗中。中(zhòng),中傷。法,刑法。
5.左右:身邊的人。
6.阿順:阿諛奉承。
7.欲:想
8.恐:害怕,恐怕。
9.或:有的。
10.半:一半。
11.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2.因:於是,就。
13.誤:錯誤;誤會。
14.皆:都。
15.持:帶着。

  

譯文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

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相關人物

趙高

胡亥做了皇帝後,趙高對胡亥說:「陛下要注意,諸公子和大臣們正在為沙丘之謀而蠢蠢欲動啊!」二世一聽,馬上緊張起來,忙問趙高如何應付。趙高見時機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說:「萬全之策惟有『換血』,剷除禍患。這樣,陛下就可盡情享受人間樂趣了。」二世一聽,樂得手舞足蹈。於是,一場「換血」大行動開始了。大批朝臣先後被殺,連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們都慘死在屠刀之下。最後連李斯都遭五刑腰斬,合家滅門。李斯一死,趙高便頂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親信都安插到了權要部門。趙高當了丞相後,成了秦朝的實際獨裁者。漸漸地,他就想踢開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擔心群臣不順從,於是就導演了一幕「指鹿為馬」的鬧劇。從此,群臣更加害怕趙高了。 

李斯

秦相李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當上了秦王政的侍衛,後任命為長史,又拜為客卿,協助秦王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屢建奇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腰斬於市,並夷滅三族。  

扶蘇

扶蘇(公元前16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長子,是秦朝統治者中最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胡亥,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逼其自殺。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嬴姓,趙氏,名胡亥,在位時間前210年—前207年,也稱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兒子),長子扶蘇的弟弟,從中車府令趙高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沙丘宮平台,秘不發喪,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並逼死扶蘇而當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後,宦官趙高掌實權。下令秦始皇后宮無子者皆令從死,在埋葬秦始皇時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驪山陵墓里。徵調材士五萬人屯衛咸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左丞相李斯與右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紛紛請奏停止修建阿房宮,減輕各種苛捐雜稅。二世聽信趙高讒言,誅殺李斯,迫使馮去疾和馮劫自殺。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離投降項羽劉邦攻下武關,趙高惶恐。前207年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逼胡亥自殺於望夷宮。臨死前二世說只願當萬戶侯,閻樂不准,遂自殺,時年24歲。以平民之禮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曲江池村南緣台地上,稱胡亥墓。

成語示例

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指鹿為馬。(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你說的話雖不是指鹿為馬,卻也是以羊易牛。(清·李漁憐香伴·拷婢》)壞人常常指鹿為馬,顛倒是非,真是不應該。他是當大官的人,他應該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為馬,混淆視聽,終會讓人討厭。  

成語故事

秦朝有一個大奸臣,名叫趙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僅自己被處以宮刑,而且也連累其母罰沒為官家奴婢,後來其母與人野合而生下趙高。趙高就是在秦滅亡趙國後,作為閹宦被擄入秦的。由於他身體強壯,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為中車府令

秦始皇死後,擔任中車府令的宦官趙高,和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串通起來,並且威脅丞相李斯,偽造遺詔,由胡亥繼位,稱為秦二世。趙高作為擁戴秦二世上台的頭號功臣,理所當然受到了胡亥的寵信,被任命為中書令,身居列卿之位,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為了堵住眾大臣與諸皇室公子對矯造詔書的懷疑與不滿,趙高與胡亥對眾人展開了殘酷無情的誅殺。

後來,趙高又設計殺死了李斯。李斯死後,趙高官拜中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裁決。雖然趙高當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權都把持在手裡,可是他並不滿足,還想篡權當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時候,趙高牽來一隻鹿,獻給了秦二世。他當着大臣們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說:「這真是一匹好馬呀!我特意把它獻給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裡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這的確是一匹好馬,陛下不信嗎。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眾大臣,大聲說:「陛下,這是馬不是鹿,不信可問問大臣們,它究竟是馬還是鹿?」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着嗎!大臣們都知道趙高為人陰險狠毒,許多人畏懼他的權勢,明明知道趙高說的「馬」是一隻鹿,但是為了拍趙高的馬屁,就順着趙高說:「是呀,這的確是匹寶馬啊!」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說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暗中對不承認是馬的大臣加以迫害,將他們投入監獄。此後,大臣們對他更畏懼了。

後來,就連秦二世對長期專權的趙高也產生了不滿。壞事做盡的趙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過失,決定先下手為強,利用自己掌握的宮內外大權派親信強迫秦二世自殺,然後操縱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嬰為秦王。

秦王嬰認識到趙高的險惡用意,經過周密的策劃,在趙高督促其到宗廟受璽的時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揮劍殺死了趙高,結束了趙高罪惡滔天的一生。[4]

成語「指鹿為馬」就是從這個歷史故事來的。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那些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為。

秦二世小傳

秦二世(胡亥)(前230年——前207年),秦始皇少子,扶蘇之弟,秦始皇死後被趙高等人立為皇帝。他在位期間,對趙高言聽計從,大肆殺戮大臣,大興土木,耗資巨萬。他暴虐兇狠,為秦始皇下葬時,讓無子女的宮女全部殉葬,並將造墓工匠全部封閉在墓中悶死。他即位不久即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起事,趙高為推卸罪責,派人至胡亥所居望夷宮,令其自殺。

這個成語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含義更相近(見《莊子·盜跖》:「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趙高之所以指鹿為馬,就是為了專權。

出處簡介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史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史記》最初沒有書名,或稱「太史公書」、「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演變成「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5]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被人們稱為「信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有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是偉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國漢以前三千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過程。司馬遷繼承並發展了漢以前各種史書的優點,建立了全新的體系。司馬遷作《史記》善於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所用語言生動形象,繁簡得當。司馬遷在運用口語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評論史記「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本紀」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書」是關於天文、曆法 、水利、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題史;「世家」是歷朝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跡;「列傳」為歷代各階層有影響人物的傳記,有少數篇章記載少數民族等的歷史。 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占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年——前87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早年從董仲舒學《春秋》,從孔安國學《尚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卷。 其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學問淵博,曾「學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早年司馬遷在故鄉過着貧苦的生活,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覆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後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後,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6]

視頻

指鹿為馬相關視頻

《歷史典故》-趙高 指鹿為馬 蒙蔽胡亥,剷除異己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

參考文獻

  1. 【有聲故事】指鹿為馬,搜狐網 2018-05-03 21:00
  2. 指鹿為馬原文及翻譯,古詩文網,2018-11-28
  3. 與指鹿為馬意思相近的成語,豆丁網
  4. 【歷史故事】秦朝·指鹿為馬,搜狐網,2017-09-26  
  5. 史記,古詩文網
  6. 司馬遷簡介,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