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拓片

拓片

圖片來自twgreatdaily

拓片又稱拓本拓版,是指用染料將硬表面上的文字圖符複製到輕易、便於攜帶的張上的技藝,也指用從鑄刻物上拓印出文字和圖案的墨本。在近代照相和印刷術發明以前,古人就用拓片流傳文字、圖象。

目錄

簡介

拓片即是用墨把石刻和古器物上的文字及花紋拓印在紙上。除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銅器銘文碑刻墓誌銘古錢幣、畫像磚、畫像石等,都是使用此法記錄保存一些珍貴文物,如碑、版、印章邊款、鎮紙、臂擱、筆筒、扇骨、墨水匣、銅鏡、瓦當、畫像磚以及錢幣等器物,時間長了會受自然因素侵蝕毀損,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人們將其拓印下來,使之傳承後世子孫,於是便產生了拓印技術。[1]拓片製作手法不同。簡單可將紙覆蓋在刻有欲拓內容的硬平面上,傾斜鉛筆頭,輕輕塗畫,使圖文的凹凸不平之處複製到紙上。主要拓印對象是石碑、甲骨、青銅器皿上的書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紋圖案。

起源

中國拓片技藝分南、北兩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古時的石刻書法作品多以拓片形式存在於世。《隋書.經籍志》有「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祕府」的記載,則至少在此之前已有製作拓片的技術,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拓片,則是唐代(618-907)的拓本。自宋代起,「北碑南帖」簡單地概括了南北派系的主要分歧。南派著重於帖學(墨跡書法),北派則注重碑學(石刻書法)。南北二派在五胡亂華時期因政治原因隔離開來,南派通過東晉劉宋南齊梁朝陳朝前後五朝,北派以後趙前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朝一脈相承,至二派形成現狀。南派以蘇派為代表,金春剛是蘇派技法的代表大師。

文物價值

即使在印刷和照相科技極為發達之後,「拓片」仍然沒有完全被取代,尤其在「傳真」和「傳神」這種傳統技術上,有其勝出的地方。不論是青銅彝器上的文字、器形,或秦(西元前221-207年)漢(西元前206-西元220年)刻石、碑碣、畫象,或六朝(265-580)以降的佛教造像、碑文墓誌等,在古代幾乎都是靠「拓片」傳之久遠的。大量的書法名蹟,千百年來也是以「拓片」作為書學範本廣為流傳的。有些已損甚至亡佚的歷史文件原物,其「拓片」更成了重要的「代言人」。[2]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所藏金石拓片二萬八千餘目,共計約四萬幅,大部分是民國20年代前期所搜購,少數為捐贈。其中許多是不曾著錄或拓製較早、品質較佳的精品。

製作

傳統拓印程序要求先將石頭或青銅表面圖文部分刷洗乾淨,再澆上清。將宣紙潤濕,小型拓片可用軟毛筆潤濕、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潤濕。潤濕後自上而下將宣紙輕敷於拓文表面,再在濕宣紙上貼上一層干宣紙以吸取多餘水分,將四角四邊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紙,使濕宣紙緊貼所拓平面,隨後除去干宣紙。待濕宣紙稍干後再用撲子蘸取適量的墨汁,輕輕撲打濕宣紙以複製刻畫的圖文。等宣紙、汁在碑器上曬乾或風乾,移去四角固定,最後將宣紙取下。

拓片的染料多採用墨汁,現代普遍以鉛筆代替。紙料常選擇高吸水性的宣紙和縑紙

拓印方法

撲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紋或文字盡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用噴水壺把紙均勻潤濕,然後在濕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用毛刷輕輕敲捶,使濕紙貼附在該物表面,隨著它的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後除去蒙上的那層紙,等濕紙稍幹後,用撲子蘸適量的油墨或書畫墨,敷勻在撲子面上,向紙上輕輕撲打,形成拓片。

擦墨拓法:主要用於拓印碑石。先把濕紙鋪在碑石上,用棕刷拂平並用力刷,使紙緊覆凹處,再用鬃制頓刷有順序地砸一遍。待紙八成幹後,用筆在拓板上蘸墨,用細毛氈捲成的擦子把墨汁揉勻,並往紙上擦墨,勿浸透紙背,使碑文黑白分明,擦墨三遍即成。

此外還有蠟墨拓、鑲拓、響拓等。採取什麼拓制方法要視其拓體的類型而靈活選擇。

除了有凹凸紋飾的器物外,畫像磚、畫像石都廣泛使用這種辦法記錄。漢畫拓印的基本方法是:先把要拓的圖案花紋或文字儘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適的宣紙蓋上,把紙輕輕潤濕,然後再濕紙上蒙一層軟性吸水的紙保護紙面,用毛刷輕輕敲捶,使濕紙貼附在該物表面,隨著它的圖案花紋文字而起伏凹凸。再除去蒙上的那層紙,等濕紙稍乾後,用撲子蘸適量的墨,敷勻在撲子面上,向紙上輕輕撲打,就會形成黑白分明的漢畫拓片。[3]

分類

按類別分為

  • 「青銅器全形拓」:選件多為傳拓精良、未見著錄,或有前賢學者之題記者;
  • 「漢代畫象」:包括漢代畫象石、畫象磚、墓室壁畫等的拓片;漢畫拓片是從原物直接列印下來的,大小和形狀與原物相同,是一種科學記錄的好辦法。
  • 「佛教造像」:以北魏造像碑及石窟造像為主的拓片,表現當時佛教信仰的特色;
  • 「唐宋墓誌」:則顯示中國獨特的墓誌文化在唐宋時期的演變與轉折。

流傳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卷二「論畫體、工用、搨寫」中寫道:「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顧愷之有摹拓妙法)。古時好拓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亦有御府拓本,謂之官拓。國朝內庫、翰林集賢秘閣,拓寫不輟。承平之時,此道甚行,艱難之後,斯事漸廢,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寶之。既可希其真跡,又得留為證驗。」這說明遠在唐代之前摹拓書畫的技藝已相當不低,且有多家兼任拓寫的官府機構。

參考資料

  1. 拓片是怎麼做出來的? 搜狐
  2. 豐碑拓片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3. 拓片文化:魅力與市場價值並重今天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