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龙属
大椎龙属(属名:Massospondylus)又名巨椎龙,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巨大的脊椎”。大椎龙是基础蜥脚形亚目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赫塘阶到普林斯巴赫阶),约2亿年前到1亿8300万年前。大椎龙是在1854年,由理查·欧文根据来自于南非的化石而命名。
因此它们是最早命名的恐龙之一。大椎龙的化石已经在南非、赖索托、以及尚比亚等地发现。此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岩塔组、印度、阿根廷等地发现了类似的化石,亚利桑那州、阿根廷发现的化石已被归类于其他属。
长久以来,大椎龙被描述成四足恐龙,但一份2007年的研究认为大椎龙是二足恐龙。虽然基础蜥脚类恐龙被推论可能为杂食性动物,大椎龙却可能是植食性动物。大椎龙身长4到6公尺,具有长颈部、长尾巴、小型头部、以及修长的身体。大椎龙的前肢具有锐利的拇指指爪,可能用来防卫或协助进食。近年的研究发现大椎龙是以稳定地成长,并具有类似鸟类的气囊,而且有亲代养育的行为。
模式种是刀背大椎龙(M. carinatus);在过去150年来,还有其他七个种被建立过,但其中只有卡拉大椎龙(M. kallae)是目前被认可的有效种。在2000年代,基础蜥脚类的系统分类学已被多次更改过,而许多科学家在当时对于大椎龙在恐龙演化树中的正确位置,没有一致的结论。大椎龙科被建立以包含大椎龙属,但很多年都无法确定有哪些恐龙属于大椎龙科;直到2007年,有数个研究支持大椎龙科的有效性。
目录
叙述
大椎龙是种中等大小的基础蜥脚类恐龙,身长约4公尺,体重接近135公斤,少数的研究则估计大椎龙的身长可达6公尺。大椎龙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四足动物,但2007年的一份对于前肢生理构造的研究,则认为从它们的动作范围,排除了惯常四足步伐的可能。这个研究也认为大椎龙手部转动的幅度有限,排除了以指关节著地或其他形式的行走方式。
在其他方面,大椎龙是种典型的基础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身体修长,颈部长,具有大约9节长颈椎、13节背椎、3节荐椎、以及至少40节尾椎。耻骨朝前,如同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与同为基础蜥脚类的板龙相比,大椎龙的身体较为轻型。一个近年的发现,显示大椎龙具有发展良好的锁骨,并连接成类似叉骨的型态,由此可知它们的肩胛骨固定不动,更可知这些锁骨不像那些没有真正叉骨的恐龙一样地缺乏功能。这个发现也指出鸟类的叉骨是从锁骨演化而来的[1]。
如同板龙,大椎龙的每个脚掌都有5根脚趾,拇指有大型指爪,可用来协助进食,或抵御掠食者。前掌的第四与第五指小型,使前掌看起来不对称。该2007年的研究指出大椎龙的双手手掌面朝内;而化石出土时,腕部从未保持在关节连接的状态。
头骨
大椎龙的头部小,长度接近股骨长度的一半。头部的众多窝孔,减低了头部的重量,并提供肌肉附著处,与容纳感觉器官。这些窝孔在头部两侧成对排列。头部前方为两个大型、椭圆形的鼻孔。眶前孔(Antorbital fenestrae)位于鼻孔与眼睛之间,小于板龙的眶前孔。眼窝所占头部面积比例大于板龙的眼窝。头部后方则为两对颞颥孔(Temporal fenestrae):位于眼窝后方中间的侧颞孔(Lateral temporal fenestrae)、与头顶上侧的上颞孔(Supratemporal fenestrae)。
下颌两侧也有小型窝孔。传统上,大椎龙的头部被重建成较板龙的为宽、短,但从不同的标本得知,这个形状可能是导因于化石被挤压时,遭受到不同的力道而变形。有些头部特征随者个体而有所不同,例如:眼窝上侧的骨头厚度、上颌骨后段的高度。这些差异可能是两性异形[2],或者是个体变化。
如同其他基础蜥脚类恐龙,大椎龙被推测具有颊部。这个推测是根据那些缺乏颊部的爬虫类,它们的颌部骨头表面具有数量众多的小洞,而大椎龙的颌部骨头表面只有少数大型洞孔可供血管通过。颊部可在大椎龙进食时,防止食物溢出。在1986年,阿佛列德·克朗普顿(A.W. Crompton)与约翰·阿特里奇(John Attridge)认为大椎龙明显地咬合不良,并提出下颌前端应具有角质喙嘴,才能解释口鼻部前方牙齿的磨损,与弥补前方牙齿长度的差异。
但是,这个理论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应该是上下挤压的结果。未受到挤压的头颅骨并未呈现咬合不良的现象。牙齿的形态似乎随者位置而不同。下颌的牙齿没有上颌牙齿长。颌部牙齿似乎随者位置不同,而有形态上的变化,但并没有如畸齿龙的牙齿那样明显特化。接近口鼻部前方的牙齿,横剖面为圆形,越往末端逐渐变尖;后方的牙齿呈匙状,横剖面为卵形。
古生态学
在侏㑩纪早期,世界各地的动物群与植物群都很类似。蕨类适应炎热的气候,成为常见的植物[3],而各地的恐龙动物群主要由原蜥脚类与基础兽脚类恐龙组成。早侏㑩纪时期的非洲南部应该是沙漠环境。与大椎龙共存于非洲的同时期动物包含:早期的鳄形超目动物、兽孔目的三瘤齿兽科与三棱齿兽科、哺乳类的摩尔根兽科,其他的恐龙则包含:小型兽脚类合踝龙、黑丘龙的一种、早期的鸟臀目赖索托龙、畸齿龙科的醒龙、畸齿龙、与狼鼻龙。
目前不清楚哪些掠食性动物会以大椎龙为食。目前在非洲南部发现的早侏㑩世兽脚类恐龙,例如合踝龙,大部分比大椎龙还小。经推测,这些小型掠食动物使用快速攻击的方式,消耗原蜥脚类恐龙的体力,而原蜥脚类恐龙会以手与脚上的大型指爪,来防卫自己。在2006年,南非艾略特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兽脚类恐龙,龙猎龙(Dracovenator),身长约6公尺,生存于赫塘阶到锡内穆阶,约跟大椎龙同一时期。
参考文献
- ↑ (英文)Yates, Adam M.; and Vasconcelos, Cecilio C. Furcula-like clavicles in the prosauropod dinosaur Massospondyl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2): 466–468.
- ↑ (英文)Gow, Christoper E.; J.W. Kitching and Michael K. Raath. Skulls of the prosauropod dinosaur Massospondylus carinatus Owen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Bernard Price Institute for Palaeontological Research. Palaeontologia Africana. 1990, 27: 45–58.
- ↑ (英文)Russell, Dale A. An Odyssey in Time: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Minocqua, Wisconsin: NorthWord Press. 1989: p. 45. ISBN 1-55971-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