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吉祥天女

吉祥天女

圖片來自xuite

吉祥天女,音為拉克什米樂濕彌,主要譯名有功德天女財寶天女寶藏天女等,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幸福与财富女神,传统上被认为是毗濕奴的妻子。她的別號極多,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室利”(Śrī,意為“功德”、“吉祥”)或“摩訶室利”(Mahāśrī,摩訶意為“大”),故又稱大功德天大吉祥天。吉祥天女有时与辩才天女相互混淆;但多數時候,兩者都是不同的神靈。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主要城市斯利那加即意为“吉祥天城”(斯利,吉祥天女之名,即室利;那加,是“那加拉”的简称,意为城市)。[1]

佛教視之為重要的神明漢傳佛教中,吉祥天女被奉為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她的神像通常被摆在寺庙的大雄寶殿中。《金光明经》中有“吉祥天女咒”(又稱《大吉祥天女神咒》、《善女天咒》)。多寶如來吉祥天女雨寶天女三尊,又稱財富三尊(有時多寶如來被以文殊菩薩替代)。

目录

名號

除了吉祥天女功德天女財寶天女寶藏天女等,她還有非常多的稱號,有乳海之女(Kṣīrābdhi-tanayā)、莲花(Padmā)、茵底拉(Indirā)、世母(Loka-mātā)等。

佛教《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稱,她有:吉慶天女吉祥天女蓮華嚴飾天女具財天女白色天女大名稱天女蓮華眼天女大光曜天女施食者天女施飲者天女寶光天女大吉祥天女等十二名號。

神话学

拉克什米室利在《吠陀》文献之中,是两个没有联系的词汇。最早的《梨俱吠陀》里没有提到拉克什米。有一种《梨俱吠陀》的附录里包含献给室利-拉克什米的颂歌,[2]但是这份附录被认为相当晚出(可能晚至佛教时代),而且只有一个吠陀学派传承的文献包括这个附录。只有在《阿闼婆吠陀》中才开始出现拉克什米的形象,但与室利无关(可能一个象征财富,一个象征丰产和繁殖)。早期的泰帝利耶学派(鹧鸪氏学派)的注释说拉克什米和室利是阿迭多(一组太阳神)的两个妻子。百道梵书则将室利与生主联系起来(而不是后来的毗湿奴)。[3]这两个不同女神的融合大概始于奥义书时代。在两部大史诗产生的时期,与吉祥天女有关的故事已基本形成。如《摩诃婆罗多》中已经有搅乳海这个最重要的神话。到了往世书时代,吉祥天女的神话已全部完成,并牢牢地与大神毗湿奴联系在一起。此后她又成为性力派的崇拜对象,被认为代表毗湿奴的红色“性力”(沙克提)。

神话中的吉祥天女

关于吉祥天女的出生,有几种不同说法。《毗湿奴往世书》认为她的第一次出生是作为梵天之子婆利古(或译为苾力瞿)仙人的女儿。但更早的神话只认为她生于搅乳海。这个故事的情节大致如下:天神(提婆)与阿修罗联合起来搅乳海,以望获得种种宝物。他们用曼陀罗山作搅棍,婆苏吉作搅绳,最后搅出了各种宝物,包括不死仙露酒女神月亮和吉祥天女等。这时那罗延(即毗湿奴)变身成一个美女,把众阿修罗迷得魂不守舍,天神们趁机喝光了仙露。阿修罗中只有罗睺眼尖手快偷喝了一口。在瓜分戰利品时,毗湿奴要了吉祥天女作妻子。此神话出现于史诗《摩诃婆罗多》,后来又被《往世书》复述。在《往世书》的传说中,吉祥天女总是与毗湿奴相联系。当毗湿奴下凡时,吉祥天女就化为他在人间的配偶,如罗摩悉多黑天艳光等。甚至当毗湿奴化身成侏儒时,吉祥天女也化身成他脚下的莲花。但是在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中,吉祥天女被认为是爱神伽摩之母,而伽摩的父亲按《吠陀經》和《鹧鸪氏梵书》的说法是达磨

吉祥天女拥有反复无常、性情多变的性格。她在哪里都待不长久,一时起意就会自顾自地离开,此刻眷顾的人或事物,突然之间就忘却了。象征着富裕也会一瞬间变得贫穷,幸运也会一下子变得倒霉。然而她唯一常在的地方,就是她丈夫毗湿奴的身边。在早期的神话中,吉祥天女有时也同战神因陀罗联系在一起,传说因陀罗曾经将她分成了4份,以便在任何时候都能拥有她。

而在一些典籍中,吉祥天女和辩才天女一同为梵天的妻子,两人因争宠而势不两立。传说她们曾经还发生过激烈地争吵;因为古代印度人认为智慧和财富无法并存、才學和幸运不能共容,所以吉祥天女和辩才天女的关系不合。另有一则神话是说毗湿奴曾经有三个妻子,即辩才天女、吉祥天女和恒河女神,辩才天女以天性喜爱與人辯論而出名,她们三人在一起总是爱争吵,毗湿奴厌倦了这种争吵,于是把他的其中两个妻子送给了自己三位三體的同伴,将辩才天女送给梵天,恒河女神送给湿婆,自己则留下吉祥天女。

吉祥天女的形象通常是一位美丽的女郎,有四只手臂(有时两只),两手持红色莲花(象征吉祥),两手抛洒金钱(象征财富),身边有数只白(通常为一对)相随。

在印度,崇拜吉祥天女的最主要活动是印度教的第一大节日排灯节

影片

吉祥天女—兩大宗教的招財女神!!佛教和印度教都有她的地位?!|【天黑 • 請閉眼】#90

參考文獻

  1. 吉祥天女,xuite
  2. 室利颂歌.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3. mypurohith,Lakshmi. [201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